《冲击参数》作者:杰弗里·兰迪斯_第2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2/30页 下─页
的实现过程,在小说中被转述为一曲既惊心动魄、又妙情横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对宇宙探险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人类希冀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同类的心灵渴望、对科学工作者在探寻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诸多误解、对科学技术全球化大合作的时代潮流,都抱着热诚的希望。本系列中弗雷德?霍伊尔、吉奥弗莱?霍伊尔兄弟俩合著的科幻小说《离太阳只有七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向读者呈现了主人公(一位好莱坞剧作家兼编剧)执著于科学、钟情于求索科学真理、不屈于邪恶强势的品格,科学追求时间和永恒的不屈精神鼓舞着主人公勇往直前,因为,“离太阳仅仅七步之遥”。
  有系统、有规模地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非常高兴重庆出版集团能率先出版《接触》、《太空序曲》、《时间景象》、《离太阳只有七步》、《入海之门》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等六部科幻小说。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对人们了解科学工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有所帮助,更希望这些作品能促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为提高人们的科技和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译者序
  译者序
  本书著者杰弗里?A.兰迪斯(Geoffrey A.Landis)将他的获奖作品和其他原创作品汇编成科幻小说集《冲击参数》。原书名是:Impact Parameter and Other Quantum Realities,直译为《冲击参数及其他量子现实》,看起来像科学著作。实际上,书中收入的作品皆为科幻故事。为使书名更加简洁明快,容易为读者接受,故将第二篇名“冲击参数”直接用做书名。
  本书具有以下八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书中的十六篇故事大都不是开门见山地描写,并不是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而是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逐渐观察每个角色。有些故事则是到故事快结束时才弄清原委(如“黄蜂的奇特习性”,华生终于解开了对福尔摩斯的误解),大有画龙点睛之妙。读起来欲罢不能,直到读完为止,回味无穷。这是著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第二个特点是融科学与文学为一体。既有故事情节,又有科学内容。每篇故事都是如此。故事情节中含有科学性和科幻内涵,将科学论述融入故事情节。
  第三个特点是题材广泛。由天文至地理;由地球上的奥秘至地外文明;由星球至宇航;由宏观至微观;由量子物理至宇宙生物。
  第四个特点是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或性格。崇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惩恶扬善。读者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情不自禁地喜怒哀乐。
  第五个特点是立意离奇。故事包含的内容不是一般的科普内容,而是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超现实”的内涵,是名副其实的科幻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常会掩卷而思。
  第六个特点是书中创造了一些新的科学名词,用做故事的篇名或篇名的组成部分。例如,Ecopoiesis(生态形成),Ouroboros(自噬自生蛇),Perimelasma(近黑洞点)等。
  第七个特点是口语化与科学术语相结合。因此在翻译中既要忠于原书内容,又使之符合汉语口语化。
  第八个特点是原文运用了一些英语成语,因此翻译中采用了汉语成语和四字结构。
  译者序
  本书第一篇“追赶太阳”由石坚(张劲松)翻译(原载1995年第6期《科幻之窗》)。这篇故事在“第50届世界科学幻想小说大会”上获得“雨果最佳故事奖”。本书中译本对此篇采用了原译文,由陈养正进行了校订。
  乔?哈尔德曼为本书原版写了“前言”,对本书及各篇故事进行了概括评述。
  著者写了一个“后记”,对各篇故事做了说明,不是概述故事的内容,而是讲述各篇的写作背景,讲述了他是如何写出那些故事的,著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以及其中的一些科学概念。读者在阅读“译者序”、哈尔德曼的“前言”和著者的“后记”之后,再阅读正文,就会首先对全书有一个大概印象。
  著者还是一位诗人。在本书中他也纳入了几首诗,而且是押韵诗(例如“黑肤女子”)。
  这套科幻丛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学校管理研究所所长吴岩博士、副教授和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冯建华副编审曾亲临寒舍委托翻译此书,甚感荣幸,使我们有机会在把中译本奉献给读者之前先睹为快,含英咀华,诚乐事也。
  在此,真诚感谢重庆出版社委托我们翻译这样的好书,真诚感谢吴岩主编和责任编辑冯建华副编审对中译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读、加工,并真诚感谢重庆出版社领导、有关编辑人员、编务人员、设计人员和出版发行人员为中译本的出版发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之一,特别要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这个“系列”写代序。
  本书旨在普及科学新知、科学未来和科学幻想,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适合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特别是青少年和中壮年读者。
  事有所巧,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主办的“科幻文学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研讨会于8月11日在科学时报社召开。该报记者郑培明写了“特别报道”,发表于8月17日《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题目是:“提倡自主创新精神繁荣科幻创作事业——‘科幻文学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研讨会综述”。与会的30多位科幻作家、科幻评论家和新闻出版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科幻文学的创作问题,以及科幻文学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方面应有的作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该协会领导之一、《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名誉主编、著名诗人郭曰方主持。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金涛首先发言。此次研讨会是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一起,成功完成了中国科协“科幻与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召开的。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科幻作家吴岩博士介绍了项目研究成果。
  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收到了很多来自科幻作家、出版工作者、电影工作者和读者的许多高质量征文。许多征文作者在研讨会上发言,介绍其论文要点。《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主编、诗人郑培明,新华社高级记者、科幻作家韩松作了重点发言。科幻翻译家陈养正教授则通过自己的实践,阐述了科幻引进过程中保证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问题。
  陈养正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几个月前就接到吴岩博士关于“征文”的通知,随后交了论文。也是吴岩博士通知参加“研讨会”。本来讨论会主持人郭曰方安排吴岩博士作讨论会总结发言。但由于讨论会已超过原定时间,就免去了“总结发言”而由主持人自己讲了几句“结束语”。
  陈养正习惯于在较大的集体活动场合“即兴赋诗”,必要时当场朗诵。但由于此次自己要发言,也要听其他与会者的发言,所以在讨论会后才在会间构思的基础上写出了两首七律。
  8月31日发表后,有一位参加此会的征文作者说:你这两首七律总结了“讨论会”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相当于替吴岩博士补写一个“研讨会”总结。
  故将这两首七律附在这个“译者序”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科幻与自主创新(七律二首)
  ——“科幻文学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研讨会”感言
  陈养正
  一
  新老作家聚一堂,畅谈心得与彷徨。
  百年科幻频添彩,历代预言渐闪光。
  幻海华章双结合,宏微意识两弘扬。
  破除守旧飞天外,自主创新能力强。
  二
  科幻创新相促进,创新科幻不因循。
  先驱作者目光远,历代大师脑海深。$$
  开放心灵天广阔,突生奇想梦成真。
  思维观念更新日,插翅高飞科学人。
  科幻作家想要解放思想,“无边幻海任遨游”,但又顾虑有压力,担心弄不好可能被视为“伪科学”,甚至“胡说八道”。当然,这首先需要科幻作家自己掌握“分寸”,不可信口开河,授人以柄。“科幻”是科学与幻想(小说)相结合的一种文体。“小说”本身就是“编造”。科幻是超越现实科学的,是前瞻性的。科幻变成现实,往往会是惊世之举。在科幻领域,会良莠不齐,但不可因噎废食。科幻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对国家自主创新会起到有益的作用。科幻与创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科幻创作本身也需要创新。故“研讨会”与会者希望科幻创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消除科幻作者的“彷徨”,如此则科幻作者就会挺起胸膛,发挥想象,勇往直前。
  (发表于2007年8月31日《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
  希望国人吸收国外科幻作家科幻作品之精华,去其糟粕,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科幻作品,繁荣我国的科幻创作事业。
  陈养正陈钢
  2007年12月18日于北京

前言


  前言
  杰弗里?A.兰迪斯是一位专业的科学家和严肃的诗人。他是当今最优秀的“硬”科幻小说作家之一。除了他在物理学和诗歌方面的双重功底外,他还是科幻小说作家里唯一实际探访过火星的人,尽管别人可能“认为”他们也曾经到过那里。(在科学研究上,他的电子代用品——太阳能电池组实验性附件,几年以前为那些有胆量的短时间旅居者提供能源。)
  兰迪斯用许多流派的手法写作——幻想派(fantasy)、“滑流派”(slipstream)以及其他流派——但是由于在本书中大部分故事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硬科幻小说,所以在这方面我想大体上介绍一下。
  那么“硬”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意味着很难写?
  在1994年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大卫?哈特维尔(Devid Hartwell)说,硬科幻小说“是一种奇想的隐喻性或象征性的表述,这种奇想是在科学发现的时刻所体验的真实性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我觉得这个说法也太狭隘了。我想,兰迪斯仅有两个故事可以纳入普罗克汝斯忒斯之床(Procrustean bed,强求一致的做法),而且那张“床”对它们来说也是高低不平的。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