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98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98/129页 下─页
说:"关市之征,宋元颇繁琐,明初务简约。"这个论断大体还是符合实际的。明代各城镇都设有官、私客店,供过往商人住宿。洪武年间,京师人口密集,军民住宅连廊栉比,没有空地。许多商人到京,货物无处存放,只好留在船上,或者寄存在城外老百姓的家里,牙侩乘机压价,迫使商人贱价出售,商人深以为苦。朱元璋了解到这一情况,洪武匹年八月,命工部在三山门等门外濒水之处盖了几十座房子,称为"榻坊",让商人存放货物。商人到京后,将货物存在榻坊,上了税即可自相贸易,"商旅称便"。榻坊刚盖好时,有些官吏连贫民负贩也要收税,朱元璋知道后,又下令"禁之"。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越来越多地投向市场,因元末的长期战乱而陷于停滞的商品货币关系又开始缓慢地复苏。加上朱元璋采取轻税、保护的政策,商业也逐步繁荣起来。城市成为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心,设有许多手工业作坊和批发商号,集中着手工业工人和小商贩,人口急剧增长,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状态。

首都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称京师,辖有上元、江宁二县。由于这里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素有"龙盘虎踞"之称,早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春秋末期,即已有了城市的建设。后来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和南唐等朝先后在此建都,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大城市。但是,在龙风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占这座城市后,李善长"籍军民凡五十万",这些人后来随着朱元璋队伍的南征北伐而远走四方,其余的土著人口大多也在洪武建国之后被徙置云南,因此,洪武初年南京的人口数量不是很大。据统计,洪武四年(1371年)关厢的军民官吏有人户"凡二万七千一百五十九",大约十多万人,另有在京驻军十四万三千二百余人,总人口约有二十五万余人。此后,除淮西勋贵及其家属入住京城,朱元璋又不断下令从各地调入吏员、军士、力士、富户、仓脚夫和工匠。如洪武十二年四月,令浙江杭州诸府募民一千三百四十七人,入京充当力士、校尉;十八年六月,调各地"民丁充力士者"一万四千二百余人人住京城;十九年八月,从直隶应天诸府选富民子弟一千四百六十人赴京补吏;二十四年七月,谕工部日:"昔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朕初不取。今思之,京师天下根本,乃知事有当然,不得不尔。朕今亦欲令富民人居京师,卿其令有司验丁产殷富者,分遣其来。"工部于是徙全国富民五千三百户于京师;二十八年十一月,诏从直隶苏州等十七府州及浙江等六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征调小民二万户赴京,占籍上元、江宁二县,·以充各仓夫役,名日仓脚夫"。此外,洪武、永乐时还曾"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造船,隶籍提举司,编为四厢"。京师的人口因此不断增加,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上元已有"户三万八千九百有奇,口.十五万三千二百有奇",江宁已有"户二万七千有奇,口二十二万有奇",合计有六万六千九百多户、四十七万三千多人,加上京师驻军,当有六十五万人左右,如再加上国子监生、轮班工匠和来京商人等非常住人口,人口总数可能达到八九十万人。后来,京师人口还在陆续膨胀,达到"比舍无隙地"的地步。

京师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丝棉纺织业、造船业、印刷业尤为有名,金银首饰、铜铁器、乐器、弓箭、鞍辔等的制作也有较高的水平。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很大,除有大批终身服工役的住坐匠之外,还有大量从各地轮流赴京服工役的轮班匠,据洪武二十六年的规定,当时全国二十三万二千余名轮班匠,就有一十二万九千九百余人在京师上班服役。除了官营手工业作坊,京师还有许多民营的手工业作坊和店铺。"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如铜铁器在铁作坊,皮市在笪桥南,鼓铺在三山街口、大内西门之南,履鞋在轿夫营,帘箔在武定桥之东,伞在应天府街之西,弓箭在弓箭坊,木器南在钞库街、北在木匠营,绸缎在织锦坊,颜料在颜料坊,毡毯在毡匠坊。除固定的店铺之外,还有许多小商小贩,在闹市的路旁搭棚披厦,进行各种贸易活动。此外,在人烟稠密的闹市区和各地商人经常出入的各座城门外,还建有十几个市集。如大市,在旧天界寺门外的大市街,百货齐集;大中街市,在大中桥西;三山街市,在三山门内斗门桥左右,时果所聚;新桥市,在新桥南北,鱼菜所聚;来宾街市,在聚宝门外,竹木柴蔬等物所聚;龙江市,在金川门外。柴炭等物所聚;江东市,多聚客商船只米麦货物;北门桥市,在洪武门街口,多售鸡鹅鱼菜等物;长安市,在大中街东;内桥市,在旧内府西,聚卖羊只牲口;六畜场,在江东门外,买卖马、牛、驴、骡、猪、羊、鸡、鸭等畜禽;上中下榻房,在清凉门外,聚卖缎匹、布帛、茶、纸、蜡等货物;草鞋夹,在凤仪门外江边,屯集椴门。为了便于各地客商的往来,官府还在京师的长安街口、竹桥北、通济街西和江东门内南北街各开设一处客店,并在通政司、鼓楼、应天府、安德门外和太平门外各设置一处邮铺。同时,还建造十六楼,以"待四方工商贾士大夫,用官妓无禁"。据周晖《金陵琐事》的记载,这十六座歌妓酒楼在城内者日南市楼、北市楼,在聚宝门外之西者日来宾楼,在聚宝门外之东者日重译楼,在瓦屑坝者日集贤楼、乐民楼,在西关中街北者日鹤鸣楼,在西关中街南者日醉仙楼,在西关南街者日轻烟楼、淡粉楼,在西关北街者日柳翠楼、梅妍楼,在石城门外者日石城楼、讴歌楼,在清凉门外者日清江楼、鼓腹楼。洪武进士李泰曾集诗句描述十六楼的繁华景象,"于北市(楼)则云极目乱红妆,于集贤(楼)则云妙舞向春风,于清江(楼)则云时啭遏云声,于鼓腹(楼)则云舞破日初斜,于石城(楼)则云翠袖拂尘埃,于来宾(楼)则云烟花象外幽"一。此外,还建有一座专供商贾娱乐,禁止文武官员及舍人进入的富乐院。所有这一切,使京师显得异常地繁荣。

除了京师,北平、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仪真、杭州、嘉兴、湖州、福州、建宁、武昌、荆州、南昌、吉安、临江、清江、广州、开封、济南、济宁、德州、临清、桂林、太原、平阳、蒲州、成都、重庆、泸州等地也是明初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此外,各地还兴起一批小市镇,如吴江县的平望镇,明初已有"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严墓市"明初以村名,时已有邸肆",它们到明代中后期都发展成为商业繁盛的市镇。

朱元璋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整顿工商业的同时,还进行货币的改革。从龙凤七年(1361年)起,朱元璋下令在应天置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代替不断贬值的元朝纸币,与历代钱并用,平陈友谅后,命江西行者置泉货局,颁大中通宝钱大小五等钱式。即帝位后,又铸"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日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京师的宝源局共同负责铸钱。各地所铸的铜钱,都在背面铸明产地,如京师宝源局铸"京字,各行省宝泉局铸"豫"、"浙"、"福"等字。后来,京师宝源局铸钱,大多不再铸"京"字,民间以为无"京"字的是私铸的钱,不肯使用。洪武四年(1371年),又下令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六年禁止民间私自铸钱,"凡私铸者,许作废铜送官,每斤给官钱一百九十文。诸税课内如有私钱,亦为更铸一。

洪武年间,铜矿开采不多,铜较缺乏。尽管官府时常责令人民交铜,迫使百姓砸毁铜器交给官府铸造铜钱,但数额毕竟有限.因此铜钱数量不多,无法满足流通的需要。一些不法奸民遂私自铸钱,扰乱市场。而且铜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携带,"不可致远",商人因此多"沿元之旧习用钞",不愿使用铜钱。朱元璋于是决定发行钞币。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设立宝钞提举司,稽考宋、元发行纸币的办法,进行印钞的准备。翌年三月,下诏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大明宝钞以桑穰为纸料,纸质青色,高一尺,阔六寸许,外为龙纹花栏,上头横额有"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字,其内上栏两旁各有篆文小字,右旁是"大明通宝",左旁是"天下通行",其中图绘钱贯形状,以十串为一贯,下栏是"中书省奉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背和面都加盖殊印。大明宝钞分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种,一贯的钞币上画钱十串,五百文的画五串,以下各画四串、三串、二串、一串。一贯准铜钱一千文,白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大明宝钞,无论是大钞还是小钞,钞币的面积都比前朝的要大,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张的钞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下令废中书省,铸钱归工部,造钞归户部,新发行的宝钞将钞面文中的"中书省"改为"户部",与旧钞一并流通。洪武十六年,设户部宝钞广源库、广惠库掌管钞币的回收与发行,"人则广源掌之,出则广惠掌之"。洪武二十三年,复造小钞,自一十文至五十文,以便民用。-_-!本-_-!作-_-!品-_-!由-_-!-_-!網-_-!友-_-!整-_-!理-_-!上-_-!傳-_-!

宝钞印行后,朱元璋曾下令罢宝源局、宝泉局,停止铸钱。洪武十年(1377年)复令各布政司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币兼行,百文以下只使用铜钱。洪武二十二年六月,工部尚书秦逵奏言:"鼓铸铜钱本与宝钞相参行使,不宜停罢,请仍收废铜铸造,以便民用。"朱元璋从之,并采纳工部主事徐观的建议,更定钱制,规定每生铜一斤,铸造小钱一百六十枚,或者铸"当二"钱八十枚,铸"当三"钱五十四枚,铸"当五"钱三十二枚,铸"当十"钱一十六枚。后来,由于钞币贬值,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又谕户部尚书赵勉:"近闻两浙市民有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者,此甚非便。尔等与工部议,凡两浙市肆之民,令其纳铜送京师铸钱,相兼行使。"于是再次更定钱制,规定每小钱一文,用铜二分,其余四等钱依小钱之制递增。凡钞一贯,准钱一千文。到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因铸钱扰民,诏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只保留京师的宝源局一个机构继续铸钱。

为了保证钞币的流通,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诏:"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就以其物给之。若有以金银易钞者,听。凡商税课,钱钞兼收,钱什三,钞什七,一百文以下则止用铜钱"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