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93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93/129页 下─页
遍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自此"凡百差科,悉由此出,无复前代纷更之扰",使征敛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避免地主逃漏赋役、农民产去税存、课役畸轻畸重的弊端,从而起到了抑制豪强、均平负担的作用。

朱元璋深知"四民之业,莫劳于农",因而较能体恤民情,樽节用度,惜用民力。他注意躬行俭朴,不建台榭苑囿,宫室的营建也尽可能朴素,但求坚固实用,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也尽量加以限制,必度时量力顺民情而后为之。对费工费力的地方贡品,他也往往让改贡费工较少的产品,以便减轻百姓的负担。福建建宁(治建安,今福建建瓯)的龙团茶,自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来,一直被朝廷列为贡品。这种饼茶系采摘北苑优质茶叶制成,要经过采、拣、蒸、榨、研、造和过黄几道工序,上面有用银板压出的龙风花纹,制作极其费工费力。制作一斤饼茶要用六百多个茶工,据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朱元璋"以重劳吾民,罢造龙团,惟采茶叶以进"。规定岁贡四种茶叶,日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俾专事采植。后来,府县官吏担心违误贡期,经常派人到茶园督促催逼,"茶户畏其逼迫",只得无奈地向他们行贿,从而又增加了一重负担。朱元璋闻讯,又于洪武二十四年下诏,规定"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

朱元璋注意救灾赈贫,并在各府州县设立惠民药局,置官医,给贫病之军民提供医药。贫病死亡无地可葬者,则由官府在京城或地方设置的漏泽园(又名露泽园),或由官府、私人在各府州县建立的义冢,给予安葬。各地发生水旱灾害,查勘属实,全部蠲免税粮。灾情严重的,除蠲免夏、秋二税,还给灾民借贷,或者赈济米、布和钞。遇到灾荒,官吏不向朝廷报告,或者不及时赈济的,严加惩处。洪武十年(1377年),荆、蕲发生水灾,朱元璋命户部主事赵乾前往赈济,赵乾迁延半载,他怒而诛之。洪武二十年,青州发生旱灾、蝗灾,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报告,第二年正月他逮治其官吏,并规定:"旱伤州县,有司不奏,许耆民申诉,处以极刑。"洪武二十三年五月,朱元璋还令各地设立预备仓,对户部尚书赵勉说:"务农重谷,王政所先。朕屡敕有司劝课农桑,而储蓄之丰,未见其效,一遇水旱,民即饥困。故尝令河南等处郡县各置仓庾,于丰岁给价籴谷,就择其地民人年高而笃实者主之。或遇荒歉,即以赈给,庶使民得足食,野无饿夫。其有未备之处,宜皆举行。"当时,恰值各地老人被召入京随朝,朱元璋便命择其可用者至户部领取钞币,回到各地籴谷备荒。此后,各府州县陆续皆建立起东、西、南、北四个预备仓,储粮多者万余石,少者四五千石。洪武二十六年四月,朱元璋遂令户部通令全国郡县:"自今凡遇岁饥,则先发仓廪以贷民,然后奏闻,著为令。"许多地方由于多年未发生灾荒,预备仓积存的粮食腐烂变质,洪武二十七年正月朝廷又派官把各地预备仓的旧粮贷给贫民,再换存新粮。

除了赈灾,明王朝还对一些生活有困难的贫民实行救济。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即命中书省,令天下郡县官吏探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他告谕中书省说:"昔吾在民间,目击其苦,鳏寡孤独、饥寒困踣之徒,常自厌生,恨不即死。吾乱离遇此,心常侧然。故躬提师旅,誓清四海,以同吾一家之安。今代天理物,已十余年,若天下之民有流离失所者,非惟昧朕之初志,于代天之工亦不能尽。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洪武十二年二月,因雨雪经旬,气候寒冷,朱元璋敕谕中书省说:"今春雨雪,经旬不止,严凝之气切骨。朕思昔在寒微,当此之际,衣单食薄,艰苦特甚。今居九重,拥裘衣帛,尚且觉寒若是。其天下孤老,衣不蔽体,食不充腹者有之。尔中书省令天下有司,俱以钞给之,助其薪炭之用。"又敕谕说:"连日阴雨,京民中亦有孤贫者,尔中书审其户,凡孤幼户给盐十五斤,孤寡者户十斤。"此外,明廷还多次对贫民实行救济,如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赐黄州、汉阳、武昌、岳州、荆州诸郡贫民,每丁一锭钞币,又赐沿江递运所水驿夫,每人五锭钞币,共赐钞九十一万二千一百六十七锭;又赐钞给常德、长沙、辰州、靖州、衡州、永州、宝庆、郴州、德安、沔阳、安陆、襄阳等处贫民,共一百四十六万八千七百余锭。到洪武二十八年,由于官家"仓廪实,府库充",朱元璋还下令免除山东的全部秋粮,以报偿其连年"供给辽东、山西、北平军需"之劳,同时诏免直隶应天等五府秋粮,以报答江东父老数十年来对他的支持。整个洪武年间,赈灾所赐布、钞数百万,米百余万,所蠲租税无数。封建政府这种免税救灾的最大收益者,自然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但它也有助于农民克服灾荒,是有益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

其三,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为了促使全国上下都重视农业生产,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朱元璋敕谕中书省,令今后有司考课官吏,必书农桑学校治绩,否则"论拟违制,杖降罚,历三年后,注以吏事出身"。地方官吏对农业的发展做出成绩的,就加以擢升。如太平知府范常,大力募民垦种,贷民谷种数千石,秋天获得大丰收,"私庾既实,官廪亦充",加上办学成绩突出,被召为侍仪)。朱元璋还规定,"民有不奉天时而负地利者,如律究焉"。并命令所有的村庄皆置一面大鼓,到耕种时节,清晨鸣鼓集众。鼓声一响,全村人丁都要会集田野,及时耕作。如有怠惰者,由里老督责,里老放纵不管,未加劝督的,则严加惩罚。洪武二十八年还采纳应天府上元县典史隋吉的建议,命令乡里小民或二十家,或四五十家,组成一社,遇到农忙季节,谁家有病,则全社通力合作,助其耕耘。朱元璋还颁诏,规定田器等物"不得征税"。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朱元璋积极提倡桑麻、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洪武元年(1368年),他重申龙凤十一年(1365年)的命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绵(棉花)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有罚,不种桑使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绵使出麻布、绵(棉)布各一匹。"要求全国的农村都要认真执行,并规定桑、麻科征之额,麻每亩征收八两,棉花每亩征收四两,栽桑者四年以后有收成,才开始征税。洪武十八年,因农桑课税太重,百姓艰难,又下令:"今后以定数为额,听从种植,不必起科。"洪武二十四年二月,见京师朝阳门外空地很多,下令在钟山之麓栽种桐、棕、漆树各五十余万株,岁收桐油、棕、漆。以备造船之用。并令江南旷土种植苜蓿。洪武二十五年正月,谕五军都督府臣:"天下卫所分兵屯种者,咸获稼穑之利。其令在屯军士,人树桑、枣百株,柿、粟、胡桃之类随地所宜植之,亦足以备岁歉之不给。尔五府其遍行程督之。"十一月,诏凤阳、滁州、庐州、和州等处民每户种桑、枣、柿各二百株。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奏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的山西移民五百九十八屯,当年收获谷、粟、麦三百多万石,棉花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多斤,现种有麦苗二千一百八十多顷,朱元璋高兴地说:"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又指示工部臣:"尔工部其谕民间,但有隙地,皆令种植桑、枣,或遇凶歉,可为衣食之助"。工部于是行文书叫全国百姓,务要多载桑、枣,每一里种二亩树苗,每一百户内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树苗长到三尺高,然后分栽,每五尺宽为一垅。每一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种过数目,造册回报,违者全家发遣充军"。朱元璋又令多种棉花的免税。第二年十二月,规定山东、河南民人凡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栽种的桑、枣、果树,不论多少,全部免于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到这一年为止,湖广布政司报告所属郡县栽种桑、枣、栗、胡桃等果树凡八千四百三十九万株,全国估计当达十亿株以上。洪武二十九年五月,以湖广诸府县适宜种桑而种之者少,他还命于淮安府及徐州取桑种二十石,派人送到辰、沅、靖、全、道、永、宝庆、衡州等处,各给一石,令其民种之。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使荒田隙地得到充分的利用,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尤其是棉花种植业成就更加突也,意义也更加重大。在宋、元时代,棉花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局部地区。经过朱元璋的推广,植棉从此成为全国性的事业。特别是北方,地广人稀,气侯又适宜棉花的生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逐渐发展成为棉花的主要产地,成为日后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朱元璋对此极为重视。明朝建立后,他即下令:"所在有司,民以水利条上者,即陈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谕工部:"陂塘湖堰可蓄泄以备旱潦者,皆因其地势修治之。"(曼)洪武年问,明朝官府组织大批人力物力,修建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闸,周回二百余里。洪武六年二月,征调松江、嘉兴民夫二万人,开上海县胡家港,自海口至漕泾一千二百余丈,宽二十丈,以通海船,并浚海盐县澉浦河;十二月,疏浚开封府自小木到陈州沙河口一十八闸,计工二十五万。洪武八年十月,命长兴侯耿炳文浚陕西泾阳县洪渠堰,灌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洪武十九年六月,筑福建长乐县海堤,使田无斥卤之患,而岁获其利。洪武二十三年七月,修江南崇明、海门溃决海堤二万三千九百余丈,役夫二十五万人。洪武二十四年正月,修江南通州海圩岸,又筑浙江上虞县海堤四千丈,改建石闸;四月,筑宁海堤三千九百余丈,用工七万六千,又筑奉化海堤四百四十丈,用工五千六百;五月,疏浚定海、鄞二县东钱湖,灌田数万顷。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凿江南溧阳银墅东坝河道四千三百余丈,计役嘉兴等州民丁三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二十六年八月,命崇山侯李新往溧水县,督开胭脂河以通两浙漕运,"河成,人皆便之"。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复命长兴侯耿炳文修治泾阳县洪渠堰,又浚渠一十万三千六百六十八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