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发展生产。他指出:"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养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之所恃在农,农之所望在岁"。只有发展生产,开辟财源,才能真正实现"民足"而"国富","民富"而"国安"。
基于上述认识,朱元璋针对经济残破的现实,决定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以便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登基前夕,他向山东派遣一批府州县官员,特地叮嘱他们:"今山东郡县新附之民,望治犹负疾者之望良医。医之为术者,有攻治,有保养。攻治者,伐外邪;保养者,扶元气。今民出丧乱,是外邪去矣,所望休养生息耳。休养生息,即扶元气之谓也。汝等今有守令之寄,当体予意,以抚字为心,毋重困之。"登基即位的当月,他又郑重告谕人京朝觐的各府州县官员:"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第二节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生产在封建经济中占居主要地位,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重点就放在农业上面。他反复告谕群臣:"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农桑衣食之本","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一,要求各级官吏把"田野辟,户口增"视为治国之急务,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措施,是调整土地关系,推行垦荒屯田。
经过元末农民战争,原先为元朝政府控制的巨额官田和蒙汉地主霸占的大量土地,部分为农民耕垦,更多的则成为荒闲的无主田地。朱元璋从明王朝和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适当调整土地关系,培植自耕农经济。他除了根据"凡威取田宅者归业主"的原则,支持地主夺取农民直接凭借战争暴力耕占的土地外,一般是在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发展个体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地主逃亡后荒废的土地,农民已耕垦成熟的,明廷颁布法令,正式承认他们的所有权。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颁发《大赦天下诏》,规定:"各处人民,曩因兵燹抛下田土,已被有力之家开荒成熟者,听为己业。其业主回还,仰有司于附近荒田内,验数拨付耕作。"洪武五年五月,颁布《正礼仪风俗诏》,重申:"兵兴以来,所在人民抛弃产业逃避他方,天下既定,乃归乡里,中间若有丁力少而旧田多,不许依然占护,止许尽力耕到顷亩,以为己业。若有去时丁少、归则丁多而旧产少者,许令于附近荒田内,官为验其丁力,拨付耕种。敢有以旧业多余占护者,论罪如律。"这实际上是承认元末农民战争造成的生产关系变动的既成事实,部分否定了战争之前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对于大量的无主荒地,朱元璋则以免除三年的赋役甚至永不起科为条件,鼓励农民开垦。洪武元年的《大赦天下诏》规定:"各处荒闲田地,许令诸人开垦,永为己业,与免杂泛差役三年,后并依民田起科税粮"。洪武三年六月,济南知府陈修及司农官上言:"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宜招乡民无田者垦辟,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其马驿、巡检司、急递铺应役者,各于本处开垦,无牛者官给之。守御军屯远者,亦移近城,若王国所在,近城存留五里,以备练兵牧马,余处令开耕。"诏从之。从一些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这个计丁授田的政策不仅在北方而且也在南方一些地方实行过,只是授田的亩数视各地人口的稠稀、荒地的多寡而有所不同。宣德八年(1433年),江南巡抚周忱曾在一封书信中说:眈尝以太仓一城之户口考之,洪武年间见丁授田十六亩。"说明在江南地区也曾计丁授田。洪武十三年,又诏陕西、河南、山东、北平等布政司及凤阳、淮安、扬州、庐州等府,"民间田土,许尽力开垦,有司毋得起科"。洪武二十四年,"令公侯大官以及民人,不问何处,惟犁到熟田,方许为主。但是荒田,俱系在官之数,若有余力,听其再开";又"令山东概管农民,务见丁著役,限定田亩,著令耕种,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全家迁发化外充军"(垒)。洪武二十六年,"令开垦荒芜官田,俱照民田起科"。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令山东、河南"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同年,还"令凡民间开垦荒田,从其自首,首实一年后官为收科,仍仰所在官司,每岁开报户部,以凭稽考"。由于这些法令的颁布,不仅逃亡地主遗下的田地为农民耕垦为熟田的,得到官府的承认,而且有大量荒废的官民田被农民开发出来,并通过向国家纳税服役,取得了合法的土地所有权。自耕农的数量因而迅速增加。自耕农拥有小块耕地,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生产积极性也较高。明初自耕农数量的激增,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弼成封建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
元朝的残暴统治,元末的天灾和战乱的破坏,使全国人口大量减少,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为了解决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使大量荒地尽快得到耕垦,朱元璋在提倡佛教、道教以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的同时,严格限制僧道的数量。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礼部报告全国共有僧尼道士九万六千三百二十八人,朱元璋认为人数太多,安坐而食,蠹财耗民,于十二月下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又以民家多以女子为尼姑、女冠,规定:"自今年四十以上者听,未及者不许"。洪武十七年闰十月,礼部尚书赵瑁报告,说自设置僧、道,不到三年时间,全国已有僧、道二万零九百五十四人,现在要求当僧尼、道士的人数更多,这些人其实不过想借此以逃避差役。他建议三年发放一次度牒,而且要严加考试,朱元璋立即付之施行。洪武二十年八月,又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民年二十?,者不许落发为僧,年二十以下来请度牒,俱令于在京诸寺试事三年,考其廉洁无过者,始度为僧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命令礼部对全国佛、道二教进行大规模的清理,规定:"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存其宽大可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毋杂处于外,与民相混,违者治以重罪;亲故相隐者流;愿还俗者听"。七月,又诏天下僧、道有创立庵堂寺观超过规定数额的,一概拆毁。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又命礼部榜示全国:"僧寺道观凡归并大寺,设砧基道一人,以主差税。每大观道士编成班次,每班一年高者率之。余僧、道俱不许奔走于外及交构有司,以书册称为题疏,强求人财。其一二人于崇山深谷修禅及学全真(道)者听,三四人勿许,仍毋得创庵堂。若游方问道,必自备道里费,毋索取于民,民亦毋得辄自侮慢。凡所至僧寺,必揭周知册以验其实,不同者获送有司。僧道有妻妾者,诸人许捶逐,相容隐者罪之。愿还俗者听。亦不许收民儿童为僧,违者并儿童父母皆坐以罪。年二十以上愿为僧者,亦须父母具告有司奏闻方许,三年后赴京考试,通经典者始给度牒,不通者杖为民。"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因全国僧道数量仍然太多,皆不务本教,又令六十岁以下的一律赴京考试,不通经典者开除。规定一步比一步严格,使不事生产、蠹财耗民的僧、道数量比元代大为减少,不仅相对减轻朝廷和民间的负担,而且也相应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元末农民战争结束后,一些起义农民继续屯聚山林,不登户籍,打官劫舍,既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也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洪武元年十月,朱元璋颁发《克复北平诏》,宣布他们只要回乡参加生产,一律不予追究。诏书规定:"避兵人民,团结山寨,诏书到日,并听各还本业。若有负固执迷者,罪在不原。"大赦的实行,使许多逃户回村投人生产,这对安定社会和发展生产是有好处的。到洪武后期,朱元璋甚至允许不愿回乡的逃户流民,就地落籍耕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原代州繁峙县上奏,说该县有逃民三百户,屡年招抚不还,请求派卫所军队追捕。朱元璋谕户部臣日:"今逃移之民,不出吾疆域之外,但使有田可耕,足以自赡,是亦国家之民也。即听其随地占籍,令有司善抚之。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由于全国荒地太多,只靠招抚逃户流民回乡耕垦,力量有限。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郑州知州苏琦上书说:"自辛卯(至正十一年,1351年)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以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招徕耕种,以实系虑恐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人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朱元璋采纳他的建议,开始大规模移民屯田,民屯逐步兴起。
明代的民屯,按移民的不同来源分为三种形式:"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移民就宽乡",即把无田或少田的农民从窄乡(人多田少)移至宽乡(人少田多)屯田。移民的对象有二,一是丁多少的人户,按一定的比例分丁迁移。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山东布政使司奏请将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不及一顷、十丁以上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并小民无田可耕者,分丁往东昌开垦闲田,至七月共起赴东昌编籍屯种者一千零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洪武三十年二月,命户部遣官至江西,移民至湖南常德府武陵等十县屯种,其中也有一部分属于"丁多人民",即丁多田少的人户。二是"无田者"、"无恒产者",不论有多少人丁,全家迁移。如洪武三年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郡无田产者四千余户到临濠屯种。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圭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河北彰德、真定、临清和河南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置屯耕种。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命杭、湖、温、台、苏、松诸郡民无田者,许令往淮河迤南滁、和等处就耕。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命徙苏州府崇明县滨海民之遭灾无田耕种者二千七百户于江北屯种,又徙山东登、莱二府贫民无恒产者五千六百三十户就耕于东昌。洪武二十七年二月,迁苏州府崇明县无田民五百户于昆山开种荒田。
民屯的另一种形式是召募民人屯田,召募的对象主要是"流移未人籍之民",即流民。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