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吗?老头敛手回答:琳便是!那人回去一说,朱元璋很高兴。就是那些对皇帝忠诚不二、行为十分谨慎的开国元勋,朱元璋对他们也备怀戒心,派人监视。宋濂为人诚谨,在宫廷内做了很长时间的官,不曾说过别人一句坏话。宿舍的墙壁上贴着"温树"两个大字,有客人来访,问起宫廷里的事,就指指墙上的字,从不回答。朱元璋曾夸奖他"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但仍暗中派人侦察他的行动。有一天,宋濂同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察听。翌日,朱元璋问他昨天喝酒了没有,座上客人是谁,吃了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才笑着说:说的对,你没骗我!有时,朱元璋还换上老百姓的衣服,亲自侦察大臣的活动。如陈友谅的编修罗复仁,投奔朱元璋后,官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位。他操一口江西话,在朱元璋面前敢于直陈得失,朱元璋喜欢其质直的性格,称呼他为"老实罗"。一天,朱元璋突然微服私访,迳直跑到城外罗复仁的家里。罗复仁的房子破烂不堪,当时他正扒在梯子上粉刷墙壁,一见皇帝来了,慌忙叫妻子端个小凳请皇帝坐。朱元璋见到这般景象,过意不去,说:大贤人怎么能住这样破烂的房子?下令赐给他一座城里的大宅第。据说后来有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访,突然跑到徐达家里。徐达病得很厉害,见他来了,从枕蓐下抽出一把宝剑对他说:要是碰上别人,就把你杀了。以后千万小心!从此,朱元璋才不再私访功臣之家。
检校横行霸道,如兵马司指挥丁光眼巡街生事,遇上没有路引的行人,就捉去充军。高见贤、夏煜等人则专于告发人家阴私的勾当,连开国元勋李善长等人都怕他三分。朱元璋对他们非常欣赏,说:"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并给一些察听有功的检校升官,如毛骧从管军千户升为都督佥事,掌锦衣卫事,典诏狱;耿忠做到大同卫指挥使;杨宪做到中书省右丞、左丞。连和尚吴印、华克勤,也还俗做了大官。
此外,朱元璋还"以公、侯、伯于国有大勋劳,赐卒百十有二人为从者,日奴军"。奴军名义上是赐给勋臣宿将的奴仆,实际上负有暗中监视他们的任务,"盖防其二心,且稽察之也"。
但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起到约束淮西勋贵的作用。淮西勋贵虽然大部分刚由农民起义将领转化为贵族地主,但都不例外地暴露出当时地主阶级所固有的腐朽性和贪婪性。这些人大部分是农民出身,没有什么文化,李善长、冯国用、冯胜等少数地主出身者,虽然读过书,但文化水平也不很高,如李善长就只"粗持文墨"而已。他们既缺少文化及历史知识的训练,又缺少封建礼制和法律的教育,加上长期在农村生活,乡土和宗族观念都很重,眼界一般都较狭小,目光也较短浅,办事往往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而不顾及其他。为了追逐更多的财富,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他们对朱元璋的警告置若罔闻,自恃劳苦功高,又是皇帝的同乡,骄纵妄为,逾越封建法纪的现象屡屡发生。如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奉命权镇庆阳的冯胜,见徐达、汤和被调回京以议功赏,生怕自己得不到赏赐,竟置朱元璋的命令予不顾,私自引兵还京。洪武三年,"功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如汤和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赵庸随李文忠出征应昌,私占奴婢,废坏国法;廖永忠唆使手下的儒生窥伺朱元璋的意旨,以邀封爵;郭兴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薛显妄杀胥吏,杀兽医,杀火者,杀马军,为了抢夺天长卫千户吴富缴获的牲口,还动手杀了吴富。此后,朱元璋尽管不时对功臣宿将发出警告,他们仍然我行我素,未见收敛。如徐达、李文忠总兵塞上,手下的偏裨将校,日务群饮,"济宁侯顾时、六安侯王志酣饮终日,不出会议军事",都督蓝玉更是"昏酣悖慢尤甚"。曹兴驻守大同"多不循轨度",调往福建又接受王驸马的贿赂。谢成在山西"擅夺民利。周德兴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廖永忠"数犯罪,屡宥不悛,又复僭侈,失人臣礼甚矣"。冯胜也未改其急功贪利之本性。洪武五年(1372年)率西路出征甘肃,不仅私藏缴获的驼马,还因"恨陕西都指挥濮英搜其仆妾金珠",诬告濮英"守陕西有不法者数事",使之降为陕西前卫指挥使。洪武十一年,他因派人向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使宁正索马未能得手,又诬告宁正"不以国法为重,不善治西番,致有叛",使之降为归德州守御千户。勋臣宿将的家人、庄佃也多狐假虎威,倚势冒法,如胡惟庸的家人"为奸利事道关,榜辱关吏"。、
为了维护自己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淮西勋贵还互相勾结,一起排斥、打击非淮西籍的大臣。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李善长。早在至!十五年(1355),他就投奔朱元璋,任幕府书记,后历官帅府都事、参议、参知政事、右相国、左相国、左丞相,是辅弼朱元璋夺天下、定基业的重要助手,有萧何之褒称,又与朱元璋结成儿女亲家,在朝廷位列第一。他为人"外宽和,内多忮刻"。担任左丞相不久,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不久,杨宪向他发起攻击,他又联合其他淮西勋臣,将杨宪倾陷致死。
杨宪,初名慈,字希武,山西阳曲人。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初据应天,他同儒士夏煜、孙炎等进见,深受器重,被留居幕府。洪武初年,担任检校,历官至御史台中丞。杨宪通经史,有才辩,"裁次明敏,人服其能"。朱元璋很赏识他的才,想用他做丞相。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坚决反对,认为杨宪虽有相才却无相器,说当宰相,必须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不参杂任何私念,杨宪做不到这一点。朱元璋只好改变主意,在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任命杨宪为中书省右丞,翌年七月迁中书省左丞。杨宪有才干,但确无容人的器量,在朱元璋身边做官时间一长,熟悉情况,便假宠市权,藐视同列,谁也不敢同他抗衡。升任中书省丞后,尽变中书省清除杨宪之后,淮西勋贵的势力更加膨胀,于是又把矛头指向刘基。
刘基和宋濂、叶琛、章溢等一批浙东籍的儒士,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知兵识礼,富于谋略。他们在龙凤四年(1358年)朱元璋进军浙东时先后归附,不仅使浙东地区迅速平定,而且此后全力辅佐朱元璋,为大明王朝的缔造做出突出的贡献。刘基担任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朱元璋"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他为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提供过很好的计策,又创立军卫法,被朱元璋誉为"吾子房(张良)也"。章溢、叶琛、胡深等人也多有功绩,叶、胡二人还先后战死。宋谦、王秫等人则为大明王朝创设典章制度、主持文化教育,也成绩斐然。他们"或以功业定乱,或以文章赞化,卒能合四海于分裂之余,不越十年,遂致乎治",因而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这就引起淮西勋贵的忌恨。在明朝建立前,以武定天下,淮西将臣尚不觉得这些浙东文人对他们有什么威胁,相反甚至认为他们足智多谋,有助于弼成自己的赫赫武功。如今,明朝已经建立,要以文治天下,淮西勋贵不免感到恐慌,生怕怀有满腹经纶的浙东儒士会取自己而代之,成为朝廷所依靠的重臣。
在这些浙东籍的功臣当中,叶琛和胡深早在明朝建立前已殁于战阵,王秭又于洪武五年出使云南遇害,宋濂则为人小心谨慎,凡事与世无争,淮西勋贵便把矛头集中指向刘基,非除之而后快。早在明朝建立前,李善长就极力排挤刘基。有一次,朱元璋为某件事对李善长发脾气,刘基出面斡旋,说他是有功的老臣,能够调和再也无人能同他们分庭抗礼,淮西集团的权势达到顶峰。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随着淮西勋贵权势的不断膨胀,朱元璋同他们之问的矛盾也日益加深。特别是中书左丞相胡惟庸专恣擅权,相权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更使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胡惟庸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重要人物。他是定远人,"为人雄爽有大略,而阴刻险鸷,众多畏之"。早年曾在元朝做官,龙凤二年(1356年)在和州投奔朱元璋,任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他给李善长送了二百两黄金,遂于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累迁至中书参政。杨宪被杀后,朱元璋有些后悔,觉得满朝大臣,没有一个能中他的意。胡惟庸竭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晨朝举止便辟,即上所问,能强记专对,少所遗",因而博得朱元璋的欢心,令代汪广洋为左丞。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长因病致仕,徐达又以大将军身份备边北平,不与省事,朱元璋以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右丞。洪武六年正月,汪广洋因"无所建白",左迁广东行省参政,朱元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丞相人选,胡惟庸以右丞身分独专省事,至七月被任为右丞相,洪武十年九月进左丞相。随着权势的扩张,胡惟庸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他不仅把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同李善长结为亲戚,还力图与徐达结好。徐达鄙薄他的为人,未予理睬,他又贿赂徐达的看门人福寿,令谋杀徐达。福寿向徐达告发,徐达不得不严加防备,并多次对朱元璋讲,胡惟庸这种人不能做丞相。刘基对朱元璋讲过胡惟庸的缺点,他就把刘基毒死。江西金溪人吴伯宗廷试第一,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都督府事,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胡惟庸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自然是不甘心束手就缚的。他暗想:"主上鱼肉勋臣,何有我耶,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死寂寂。"遂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策划谋反。陈宁是洪武三年在苏州知府任上经胡惟庸的推荐召为御史中丞的,不久升任御史大夫。他在苏州征赋苛急,号称酷吏,升任监察官后,益尚严酷,曾受到朱元璋批评,但毫不悔改。儿子陈孟麟几次规劝,竟被他杖死。朱元璋恶其不情,说:"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陈宁听到这话深感恐惧,便参与胡惟庸的密谋。两人曾在中书省偷阅"天下军马籍"。胡惟庸还在家中设宴招待陆仲
《明史》卷一二七,《汪广洋传)。《明兴野记)卷下系此事于洪武十三年五月,谓"汪广旨,贬广东,至采石,锦衣指挥石玉绞死。以妻配侍卫官军,诸弟皆杀之"。"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乃下令"并诛节,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