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84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84/129页 下─页
屯田工役的可能,认为反正动辄得咎,不如趁早捞一把算了,反而加紧贪污搜刮的活动。他们"当未仕之时,则修身畏慎,动遵律法。一人于官,则以禁网严密,朝不谋夕,遂弃廉耻,或事掊克,以修屯田工役之资",贪污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朱元璋连声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似这等愚下之徒,我这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

不过应该看到,朱元璋对吏治的整顿,尽管存在着以上的偏差和失误,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它仍然收到很大的成效,起到了"整顿一代之作用"。在严刑酷法之前,大多数官吏还是重足而立,不敢恣肆妄为,"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惊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或有毫发出法度,悖礼仪,朝按而暮罪之"。经过长期的坚决斗争,一大批腐败的官吏遭到惩处和打击,官场的风气逐渐发生变化,明初吏治便日趋清明。《明史》的《循吏传》序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所谓"洁己爱民"、"民人安乐",未免夸大其词,但明初百余年的吏治较之元末确是清明得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后来,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清官海瑞赞扬说:"我太祖视民如伤,执《周书》如保赤子之义,毫发侵渔者加惨刑。

第二节 限制和打击豪强势族

"有丁而不应役",千方百计逃避皇朝的赋税和徭役。但是在任何时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超过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就无法维特简单的再生产,经济就会崩溃,社会就会发生动乱,统治阶级本身也就无法生存。为了维护朱家王朝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朱元璋也采取各种措施,对豪强势族进行限制和打击。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支持逃亡地主重返家园、恢复产业的同时,为防避社会矛盾的激化,又实行抑制兼并的政策,限制地主经济势力的过分扩张。他规定:"凡威取田宅者归业主",农民直接凭借战争的暴力剥夺地主的土地和房产,一律要退还给原主;但是"各处人民,曩因兵灾抛下田土,已被有力之家开荒成熟者,听为己业。其田主回还,仰有司于附近荒田内,验数拨付耕种",也就是说,如果地主自己逃亡抛荒的土地,已被农民垦为熟田,就归农民所有,地主回乡后,另由官府拨给一块荒田,作为补偿。由于经过长期战争,地主死的死,逃的逃,出现了大片荒闲的无主田地。明廷大力奖励垦荒,并积极鼓励公侯大官和地主尽力开垦。地主往往利用他们雄厚的财力,乘机多犁多占,兼并土地。洪武四年(1370年)三月,朱元璋发现临濠地多闲弃,有力者遂得兼并的状况,即指示中书省:"今临濠之田连疆接壤,耕者亦宜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者佃种者,罪之。"洪武五年五月,他又把这种"验其丁力,计亩给之"的办法推向全国,下诏规定:"兵兴以来,所在人民抛下产业,逃避他方,天下既定,乃归乡里。中间若有丁力少而旧田多,不许依然占护,止许尽力耕种到顷亩,以为己业。若有去时丁少,归则丁多而旧产少者,许令于附近荒田内,官为验其丁力,拨付耕种。敢有以业多余占护者,论罪如律。"这种抑制兼并的政策,使明初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经过元末以来长期的战争,各地田地簿籍已大多丧失,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也和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从而给予地主逃避国家赋役以可乘之机。为锯决这个问题,朱元璋进占江南地区后,曾在一一些地方实行土地经理,编造图籍,以定科徭。如龙凤四年(1358年)在徽州令民"自实田",九年在徽州令民"自实田,集为图籍,核盈肭,验虚实,而定科徭"。龙风六年在婺州"令民自实田",并命章溢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之境,田荒芜及耕垦者,皆分籍之"。"集为图籍"及"皆分籍之"的"籍",是南宋以来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一种土地簿籍。它记载每块土地的亩数、土质、方圆四至以及田主姓名等,并绘制成图,因绘图上的田地一块挨着一块,状若鱼鳞,故亦称鱼鳞图册或鱼鳞册。前面提到的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一本原编目题为《明成化有印鱼鳞册》,实系龙风十年(1364年)的鱼鳞图册,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明代鱼鳞图册的最早实物。

洪武建国后,朱元璋继续实行土地经理,丈量土地,攒造鱼鳞图册,以定赋税。洪武元年(1368)正月,派国子监生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编造鱼鳞图册。此后,攒造鱼鳞图册的工作便在两浙各地陆续展开。最早完成鱼鳞图册编造的,是浙西地区。据杨维桢的记载,在洪武元年,济宁县教授成彦明、北庭黄万里,与周铸等人一起到达浙西,成彦明"分履松(江)之都全家抄没";典卖田宅必须过割,"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人官"。但是,许多州县却迟迟没有完成清丈田亩、绘制鱼鳞图册的工作,或者虽已完成但存在许多漏洞,地主飞洒粮差的风气仍然十分盛行。朱元璋于是又于洪武十九年命户部核实全国田亩,重绘鱼鳞图册。他随即派国子监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其税粮多寡定为几区。每区设粮长四人(一正三副),使集里甲耆民,躬履田亩以度量之"。在实际丈量的基础上,重新绘制土地总图、分图,编次字号,登记田主姓名和田地丈尺四至,再编类成册。这次全国性的核实田亩完成于洪武二十年。此后土地买卖过割,父子兄弟分家,都要到官府登记,并写明鱼鳞图册上的编号。经过这次普遍的土地丈量,不仅清查出地主隐瞒的不少土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编制鱼鳞图册以确定地权。这样,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互相补充、互相配合,"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税不可逋";"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平原)、坂(山地)、坟(水涯之地)、衍(下平之地)、下(低下之田)、湿(新垦田地)、沃(肥沃田地)、瘠(贫瘠田地)、沙(沙荒地)、卤(盐碱地)之别毕具","业不可隐",使豪强地主难以再大量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当时,全国的田赋以浙江、江西和苏、松最多,因"恐飞诡为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立条法令,规定浙江、江西和苏、松之人不得担任户部官吏。
↑↑網↑
对那些不肯服从朝廷法令,损害皇朝利益的豪强势族,朱元璋则进行无情的打击。当时的江南地区是地主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豪强势族的势力最大,朱元璋对他们的打击也最为严厉。他颁行的《大明律》和《大诰》,不仅残酷镇压敢于反抗的农民群众,打击蠹政害民的贪官劣吏,同时也严厉打击违法犯禁的豪强势族。明初派到各地的官吏有一部分酷吏,就是这种政策的坚决执行者。如薛岩守镇江,执法极严,"豪强为之屏迹",不敢恣肆妄为。苏州府太守王观,因当地拖欠税粮,就把全府的富豪都叫到府衙,命令他们拿出家中的储积代为赔偿。朱元璋还借当时的一些重大案件,牵连诛杀了许多豪强势家。洪武年间的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有不少地主受到牵连。特别是胡、蓝党案,江南的豪强地主受到株连的更多,仅吴江一县,罹祸的就有张踌、莫礼、张瑾、李鼎、崔龄、徐衍等"不下千家"。富土镇的顾学文是元末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女婿,因受蓝玉党案的牵连而被灭族,"并尽洗富土之民,而夷其室庐"。此外,洪武三十年(1397年)六月发生"南北榜"事件,第二年朱元璋又"以江南大家为窝主,许相讦告",不少江南地主因此罹祸。如江苏吴县徐佑之遭到告发,他的女婿、当地的望族都文信冒名代为抵罪,至京下刑部狱,大病了一场,出狱即死。这些豪强势族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他们的财产往往即被抄没入官,在经济上陷于破产。朱元璋规定:"凡民间有犯法律,该籍没其家者,田土合拘收入官,户部书填勘合,颁行各布政司、府、州、县,将犯人户丁、田土、房屋,召人佃赁,照依没官则例收科。"归安沈梦麟,其子孙坐事谪戍,田亦没官。吴江莫礼曾任户部侍郎,洪武末年受到党案的牵连,死于京师,举族被)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四,《职官志.名宦》。

同治《苏州府志》卷一四六,《杂记》。《寓圃杂记》卷七,《都文信代死》。万历《明会典》卷一七,《户部.田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四,《沈梦麟》。谪戍边地,第宅荡然。由于大批地主私田被没收,明初江南的官田数量因而激增,明王朝的田赋收入也大量增加。苏州府在元末延事占四年(1317年应纳秋粮米八十八万二千一百石,明初一跃而增至二百九十余万石,松江府也从六十六万余石骤升至一百四十万余石。

除了诛杀,朱元璋还将许多豪强劣绅迁离故土,徙置他乡。明朝建立前后,他就开始执行这一政策,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和元朝的孤臣孽子以及依附于他们的江南地主迁离故土。张士诚集团的僚属如余饶臣、杨基、徐贲等五百家,先后被迁徙临濠;方国珍的官属刘庸等二百余人被徙居濠州;元朝的遗老,如松江谢伯礼、华亭洪允诚、萧山载起之、昆山顾得辉父子等,被徙居濠梁;富民豪族,如苏州郁瑜"家素饶于财",被迁置临淮,松江朱孟闻"家饶于赀",被徙置濠梁,松江上海黄黻"以农起家致巨富",被徙居颍上。另外,朱元璋还仿效刘邦徙天下富民以实关中的做法,迁徙各地的富户以实中都和京师。早在吴元年(1367年)十月,他就下令"徙苏州富民实濠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又对工部大臣说:"昔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朕初不取。今思之,京师天下根本,乃知事有当然,不得不尔。朕今欲令富民入居京师,卿其令有司验丁产殷富者,分遣其来。"工部按照这个指示,把各地富民五千三百户迁到了南京。为了防止这些富户逃回原籍或移徙他处,明廷还颁布禁止逃亡的法令,规定"富民私归者有重罪"。朱元璋迁徙富民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发展京师的经济,安定人心,"以壮京畿",借以巩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正如隆庆年间大学士高拱所说的:"夫至尊所居,根本之地,必使百姓富庶,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