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81頁
在线阅读
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当体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犹人行坦途,从容自适。苟贪贿罹法,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着手整肃吏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官场的腐败现象仍然不见转变,反而愈演愈烈。于是,朱元璋决定采用更加严酷的手段,来打击贪官劣吏,刷新吏治。洪武十八年(1385年)七月,他公开宣布:"朕握乾符,抚蒸黎,于今十有八年矣。孜孜求贤,期于致治。然职任方隅者,无牧民之政,而有殃民之患,于是欲尽革其人而更张之。""比年以来,职内外者,相为朋比,有司尤为失职,故夙夜忧虑,思欲革故而更新之。"大约从这一年起,整肃吏治的斗争开始进入縞潮。
朱元璋整肃吏治的第一步,是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
要对官吏实行考核,首先必须使官吏明了自己的职责。为此,朱元璋亲自制定并颁行了《授职到任须知》,对各级地方官吏的职责作出详细的规定。它把地方的公务分为"祀神"、"恤孤"、"制书榜文"、"吏典"、"印信衙门"、"狱囚"、"起灭词讼"、"田粮"、"仓库"、"会计粮储"、"各色课程"、"鱼湖"、"金银场"、"窑冶"、"盐场"、"系官房屋"、"书生员数"、"耆宿"、"官户"、"境内儒者"、"好闲不务生理"、"犯法官吏"、"犯法民户"等三十一项,逐项开列地方官员应负的责任和所应注意的事情,在某个应该注意的事项中,往往还列出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对"狱囚"一项。不但要了解已经了结的案件有多少,在押人犯有多少,还要"知人禁年月久近,事体重轻,何者事证明白,何者取法涉疑。明白者,即须归结;涉疑者,更宜详审,期在事理狱平,不致冤抑";对"田粮"一项,要详细掌握军、民、匠、灶、僧、道、医、儒等户各有多少,官田多少,民田多少,每年民田夏、秋两税该粮多少,官田租粮多少,"各分款项开报,以备度量支用"。对一切不遵守《授职到任须知》的官吏,都要坚决惩办。不少官员,由于违反有关规定,"公事不谋,体统不行,终日听信小人浸润,谋取赃私,酷害下民"而下狱或被杀。有鉴于此,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又制定《责任条例》,颁行各布政司、府、州、县,"令刻而悬之,永为遵守"。条例规定上级机构要对下级机构及其官吏进行监督检查,所有的官府衙门必须设置一个文簿,逐项记录办过的事情,每个季度派一名吏典送交上级机构查考。"布政司考府,府考州,州考县,务从实效,毋得诳惑繁文,因而生事科扰。每岁进课之时,布政司将本司事迹,并府、州、县各赍考过事迹文簿,赴京通考。敢有坐视不理,有违责任者,罪以重刑"。另外,朱元璋还在洪武五年六月制定《六部职掌》,"岁终考绩,以行黜陟"。后来,又令吏部同翰林院的儒臣仿照《唐六典》之制,编纂《诸司职掌》,对中央自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诸司官职的设置及官员的职责作出详细的规定,使范官者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洪武二十六年三月正式下诏刊行,颁示中外,令官员遵照执行。
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采取考满和考察两种办法,二者相辅而行。考满是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它仿照古代所谓"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之制,规定内外官在九年任职期间,每三年考核一次,三年日一考(或日初考),六年日再考,九年日通考,具备其一,即可升转。考核的评语有三种,"日称职,日平常,日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据以决定升降,降职者较少,迁升者较多。
考满的方式和程序屡经变动,至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在京六部四品以上的官员和所有近侍官员、监察御史以及不系常选的太医院、钦天监、王府官,九年任满,毋需考核,黜陟俱由皇帝裁夺。六部五品以下的官员,历任三年,由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写出称职、平常、不称职的评语,送监察御史考核,再由户部复考。在京的军职文官,皆由监察御史考核。茶马、盐马、盐运、盐课提举司、军职首领官,皆由布政司考核,送按察司复考。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的官员,三年考满,从都察院考核,吏部复考,具奏黜陟,"取自上裁"。各布政司按察司的首领官(指各机构中负责文移和各机构内部庶务的官员)、属官(指各机构正官之下分理政务的属员及其下辖机构的官员),从本衙门正官(指各机构的主要负责官员)考核,送都察院再考,吏部复考。府、州、县官"三年考满,先行呈部(吏部),移付选部(吏部所属之文选清吏司)作缺铨注,司勋(吏部所属之稽勋清吏司)开黄,仍令给由。其见任官将本官任内行过事迹,保勘核实明白,出给纸牌,攒造事迹功业文册、记功文簿,称臣佥名,交付本官,亲赍给由。如县官给由到州,州县当面察其言行、办事勤惰,从实考核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州县给由到府,府官给由到布政司,考核如之。以上俱从按察司官核考。仍将考核复考词语,呈部考核"。经过考核之后,"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
考察的对象仅限于官员而不包括吏员,侧重于考察官员的素质品行。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二月令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这是一种不定期的巡视考察。除巡视考察,还有对地方官定期的朝觐考察,称为"外察"。起初规定.各处府、州、县官每年一次入京朝觐,称为"大计"。洪武十八年六月定为三年一朝,以辰、戌、丑、未年为朝觐之期。具体办法,据洪武二十六年的规定,除远在边鄙的云南省外,各布政司、按察司、盐运司、府、州、县及土官衙门、流官衙门等,在人朝的前一年底,都应依照《到任须知》编造文册,然后和原领敕谕、《诸司职掌》的事迹文簿,一起亲自带到京师奏缴,以凭考核。不论路途远近,都限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京,既不许预先离职,也不许过期迟到。第二年正旦朝觐皇帝,朝毕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进行考察,奏请定夺。京察与外察都称为"大计",凡在大计中受到处分者,不复叙用。考察之后,"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闻茸者免为民"。后来从正德四年(1509年)起,又逐步建立对京官的考察制度,称为"京察"。洪武年间的考核,考满多升迁,考察则多罢黜。◆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官吏经过考核之后,如有好的表现,朱元璋就大力加以表彰。是否具有廉洁奉公的品质,这是朱元璋衡量官吏好坏的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执政以来,他一再旌表清介自持、忠勤不贪的人物事迹,以树立正面的典范。洪武四年(1371年)闰三月,刑部搜出狱中囚犯、御史台管勾宇文桂所藏书信百封,送给朱元璋过目。朱元璋发现其中有一封嘉兴府布衣王升托宇文桂转交给自己儿子、平凉知县王填的信,信中教导王填:"凡事须清心洁己,以廉自守。食贫处俭,儒者之常,慎勿以富贵为念。古人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正当以此为受用也。治民以仁慈为心,报国以忠勤为本,处己当以谦敬,学业更须勉力。暇日即以性理之书及群经留玩,自然所思无邪。更须熟读新律,自然守法不惑。"朱元璋异常高兴,称赞说:"书中语言谆切,教以忠孝。子之贤否虽未可知,然薄俗中有善于为人父者如此,谁能出其右哉!"立即命中书省派人赍诏到王升家予以褒奖,赐以白金百两、附子五枚、川椒五斤、绢十匹,免除里长、弓兵之役,并将自己亲撰的诏书、王升的谢恩表文及家书公布于众,以为表率。官吏为政忠勤不贪、廉治奉公者,朱元璋即予旌表,加以提拔。早在龙凤七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婺州后,便选派隶仆出身的王兴宗为金华知县。当时文武重臣李善长、李文忠等人都表示反对,认为王兴宗出身微贱,难充一邑之长,但朱元璋力排众议,说兴宗跟随我已经好长时间了,他勤廉能断,谁也比不上!王兴宗任职三年,果然政绩卓著,远近闻名。朱元璋又提升他为南昌通判,后改任嵩州知州,再迁怀庆知府。大计之年,地方官人京朝觐,朱元璋逐个考问一番,轮到王兴宗,说这个人公勤不贪,不须问,又任命他做苏州知府。到洪武十年五月,他又被擢升为河南布政使,成为一员地方大吏。洪武十六年,国子监生陶重仲被擢为监察御史,清介自持,纠弹不避权贵,曾联合其他御史弹劾刑部尚书开济的违法行为,使开济伏法被杀,直声动天下。不久,升任福建按察使,又诛杀赃吏数十人,兴学劝士,抚恤军民,政绩卓著,朱元璋"下诏褒异"。袁州通判隋赞政简事治,州内流民归业,田野垦辟,当地老百姓曾为他立碑记功,朱元璋下令提拔他做广东按察使。宁波知府李仲文派小吏马仁生到慈溪县办事,这个小吏违法乱纪,扰害百姓,县丞秦仲彰把他捉到南京告状,朱元璋即下令擢秦仲彰为宁波知府,贬李仲文为慈溪县丞。河南按察司佥事王平与书吏高源按临孟津、宜阳,地方官吏送来贿赂,王平把他们抓起来,向上司告发。朱元璋嘉其"得宪臣体",赐给王平文绮、袭衣和钞百锭,赐给高源钞五十锭。后来,王平秩满人觐,朱元璋考虑他"廉介明敏,为政有声",又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兵部吏崔士先有才干,做了十年的小吏,未尝有过,朱元璋破格提拔他做户部主事,"以激劝为吏者"。当时曾有不少官吏,因为政绩显著,自下僚不次擢用,如王尚贤自宁远尉擢为广西参政,邹俊自祥符县丞擢为大理卿,元善自静宁州判官擢为佥都御史,李行素自芝阳令擢为刑部侍郎。
对官吏的表彰,朱元璋很注意听取士民的意见。他立下一条法令: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的官吏,如非出自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或者清廉直干,抚民有方的,允许境内耆宿老人、遍处市井士君子等,联名赴京状奏,作为官吏赏罚升降的参考,并特地指出《大明律》关于士庶人等不得上言宰执大臣美政的条文,目的是为了警告在京官吏人毋得结党营私,紊乱朝政,在外诸司不受这个律条的限制。又规定:凡有耆民人等赴京面奏事务者,虽无文引,所在关津把隘去处问清缘由后,即应放行,毋得阻挡;阻挡者按"邀截实封罪"论处,予以斩首。当时由于法令严酷,官吏常因一些微疵细过而被逮捕判刑,不少清官循吏也含冤下狱。但是,如果老百姓举这些官吏的政绩,出面替他们申诉,朱元璋便下令予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