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79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79/129页 下─页
记每个军丁的从军来历,调补卫所的年月及在营丁口之数,称为"勘合户由",发给内外各卫,用以管理现役军士。后来,军户户口册就发展成为军籍黄册,简称军黄册或军黄。其他如匠籍册、灶籍册等,都陆续编造。这些一般的户籍黄册就称为民黄册,或称民黄,以与军黄册相区别。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

黄册制度建立后,明廷对户口户籍的管理极为严格。规定全国编人里甲的人户,一律要在黄册上逐一登记,"人户以籍为断","以其业著籍"。男为丁,女为口。男子一生下来,即"籍其名日不成丁,年十六日成丁"。成丁之后,必须为国家服徭役,直到六十岁才能免除。男子在十岁?的就要被编入黄册的正图,十岁以下的男孩和妇人、女子以及鳏、寡、孤、独,则编入畸零项内。就连寺院庵观的僧、道,只要是有田地财产的,不论是寺庙或本人的产业,也要编入黄(特许者除外),没有产业的才编人畸零项内。民人一旦被编入户籍,就不许随便改变籍属,也不许随便迁徙。民户因灾荒重役等被迫逃往他乡的,"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仍令复业"。只有老弱不种田者,才许"令所在著籍,授田输赋"。

《大明律》规定:"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使脱户,及变乱版籍者,罪同。若诈称各卫军人,不当军民差役者,杖一百,发边远充军。"凡一户全不附籍,将他人亲属隐蔽在户不报,及相冒合户附籍,隐漏自己或他人成丁人口不附籍,民户逃往邻境州县躲避差役,丁夫杂匠在役及工乐杂户逃亡者,均严加惩治。

在实行黄册制度的同时,朱元璋还把始行于江南地区的里甲制度推向全国,以便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朱元璋下令编造黄册时,户部尚书范敏建议以"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朱元璋采纳他的意见,第二年即在全国普遍推行,令各府、州、县在编造赋役黄册之时,把所有的人户都编入里甲之内。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日坊,近城日扇,乡都日里。凡十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其里中鳏、寡、孤、独不任役者,则带管于百一十户之外,而列于图后,名日畸零"。从"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以及"十年一周"等记载看,洪武十四年推行于全国的里甲制度,每里由原来的一百户增为一百一十户,里长由一户增为十户,甲首也由十户增为一百户。每里分为十甲,每甲十一户。一里长户下辖十甲首户,按照黄册上编定的年分,挨甲轮差,十年一周。对此,章潢《图书编》的记载更为明确:"洪武十四年创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图,选其粮多者十户为里长,余百户为甲首。十年轮役,催办钱粮,追摄公事。"里长由丁粮多的十户,轮流充任。如果里长家道中落,无法应役,则于一百一十户内推选丁粮多者补充。"轮年应役,十年而周,当年谓之见役,轮当者谓之排年。"每年由一里长带领本里十户甲首充当现役。里甲的职责极为广泛,除了负责追征钱粮,勾摄公事,祭祀鬼神,接应宾旅以及应付官府的各种征求,还要督促生产,"凡里长部内,已入籍纳粮当役田地,无故荒芜及应课种桑麻之类而不种者,俱以十分为率,一分笞二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八十"。此外,里甲必须对全里人户进行管辖和约束,"谁贫谁富,谁困苦,谁逃流,谁人钱粮多寡,谁人丁消长,彼尽知之"。民间发生纠纷,里甲也要负责决断,若"其顽民不服,展转告官,捏词诬陷者,正身处以极刑。里甲还设有里正、甲正,掌管鱼鳞图总册。并设老人一职,又称里老、耆宿,规定由"年高有德"、"公正可任事者"担任,实际多由"殷实户"的老人充当,与里长共同"主一里之事"。里甲之内,所有民户都要"互相知丁,互知务业",并且互相作保,实行连坐。"民间一里之中,若有强劫盗贼、逃军、逃囚及生事恶人,一人不敢缉捕,里甲、老人必须会集里人擒拿赴官,违者以罪罪之"。"若一里之间,百户之内,见诰仍有逸夫(游民),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逸夫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这种里甲编制,不仅是封建国家征派赋税和徭役的基本单位,而且也是州县以下最广泛的基层组织单位,兼具农村政权的性质。

朱元璋还设立路引制度,与里甲制度相配合,全面约束人民的行动。路引也叫丁引,就是通行证或身份证,是从古代的"传"、"过所"、"公凭"发展而来的。朱元璋规定,自京师及至全国,一切臣民,朝出暮入,都要检查路引。路引必须向所在地方的官府申请,申请的手续非常严格,违犯者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军民走出百里之外,即需持有路引,出外住宿,亦须检查路引,"市村人民舍客之际,辨人生理,验人引目"。军民如果走出百里之外,"不给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对逃军的处罚是:"凡军官、军人从军征讨,私逃还家,及逃往他所者,初犯,杖一百,仍发出征。各处守御城池军人在逃者,初犯,杖八十,仍发本卫充军。再犯,并杖一百,俱发边远充军。三犯者,绞。"对私渡关津的处罚是:"凡无文引私渡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出境者,绞"。此外,明政府还多次下令实行海禁,严禁私下诸蕃互市。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控制。

除了通过黄册制度、里甲制度、路引制度,把全国人民牢固地束缚在固定的土地上,朱元璋又大力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统治。植根于小生产个体经济之上的封建家长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维持统治的重要条件,因此受到朱元璋的高度重视。他一再告诫臣下说:"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按照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大明律》明确规定,封建家长只能由嫡长子继承,不立嫡长子要受到杖八十的惩处,只有当嫡妻年五十以上又不生子者,才可立庶子,即使立庶子,也须立庶长子,否则与不立嫡子同罪。家长被赋予处理家庭财产的全权,以便巩固家长制的物质基础。"别籍异财"受到严格的禁止,卑幼擅用本家财产,也要受到刑事处分,二十贯笞二十,每二十贯加一等,至杖一百为止。家政一概由家长负责,子孙必须绝对服从家长的教诫和命令,包括主办婚姻在内。"不孝"被列为"十恶"之一,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凡子孙违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杖一百"。子孙对祖父母、父母,妻妾对丈夫,弟妹对兄姊进行骂詈或殴打,要受凌迟、斩、绞和其他轻重不等的刑罚。至于匿父母丧、冒哀出任、弃亲之任、居丧嫁娶等等违背孝道的行为,都在禁止之列。百官不得擅离职守,但闻父母丧,"不待报,得去官"。家长的统治地位和家庭的尊卑名分,受到严格的保护。《大明律》专门立有"亲属相为容隐"的条款,规定家庭中的成员犯法,除"谋叛"以上罪行之外,亲属为之隐瞒者无罪。还立有"干名犯义"的专款,禁止亲属之间的诉讼行为,否则将处以凌迟或其他刑罚。浙江观海乡千户吕祥犯罪,他弟弟向官府揭发,朱元璋便以"兄不友其弟,弟不恭其兄"的罪名,把他们兄弟俩都谪戍于边。亲属之间互相侵犯,则按尊卑亲疏定罪,对尊长的处刑远比卑幼为轻。在保护家长的权力和地位的同时,明政府则要求家长负责担保全家对国家、社会承担的义务,不仅全家的户口、租赋和徭役都要家长负责,家属犯罪,家长也要受到牵连,"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就连家属冒用家中其他人的路引偷度关津,也"罪坐家长"。∴∴

朱元璋参加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本是利用白莲教发动起来的。朱元璋称帝之后,许多农民又借助秘密宗教组织来反对他的统治,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恐惧和不安。他告诫臣下:"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正道不兴,天下乌得而治?"在《大诰三编》里,朱元璋十分恼怒地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初本数人,其余愚者闻此风而思为之,合共谋倡乱。是等之家,吾亲目睹。今江西有等愚民,妻不谏夫,夫不戒前人所失,夫妇愚于家,反教子孙,一概念诵南无弥勒尊佛,以为六字,又欲造祸,以殃乡里"。下令进行取缔,规定:"今后良民凡有六字者,即时烧毁,毋存毋奉,永保已安,良民戒之哉!"《大明律》还规定:"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及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即使迎神赛会,也要"杖一百,罪坐为首之人"。"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若私有妖书,隐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江西新涂等县杨文德等,利用白莲教秘密进行反明活动,官府觉察后,就派兵搜捕。"生擒者数百名,所在杀死者又若干,眷属流移他处,中途死者又若干"。

学校的儒生和走出校门的士大夫,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是封建官僚的后备队伍,朱元璋对他们的控制更是严厉。他为各级学校制订了种种条规禁令,严格限制生员的言行举动。国子监的学规多达五十六条,规定监生必须"遵承师训,循规蹈矩","止许本堂讲明肄业,专于为已,日就月将,毋得到别堂往来,相引议论他人长短,因而交结为非。违者从绳愆厅纠察,严加治罪"。除奔丧、完婚、父母年已七十必须侍养或妻子死亡等情形外,监生不得请假休学;就是请假休学,也必须由皇帝亲自批准才行。监生必须埋头攻读,不得同别的班级往来,不得议论他人长短,当然更不得议论国家大事。学规还规定:"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监生对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发表意见,也以"干名犯义"的罪名,严加惩处。有的监生,因为触犯了学规,被囚禁饿死,甚至自缢身亡。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监生赵麟"贴没头帖子",被加上"诽谤师长"罪名,按学规的规定,应杖一百充军,朱元璋为杀一儆百,竟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