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5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5/129页 下─页
籍原在沛县,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出身的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后来朱五四的先祖举家南渡长江,迁移到金陵句容通德乡的朱家巷。元朝初年,朱家是一个淘金户。按照朝廷的规定,淘金户每年都得向官府缴纳金子,但句容不产黄金,朱家只得改种庄稼,打出粮食,卖取钞币,再到远处购买黄金交给官府。几年下来,把仅有的一点家产都赔光了,连吃饭都成问题。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朱五八岁时,父亲朱初一带着他和哥哥朱五一,又北渡长江,向淮北一带逃亡。那时候,元朝灭宋的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泗州(治所在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对岸,清康熙年问没人洪泽湖)一带有不少荒废的土地。朱初一带着家人,在泅州盱眙的津律镇(又称津里镇)孙家岗定居下来,"开垦兵后荒田"。一家老小起早摸黑,拚命干活,家境逐渐有所改善,"置田产",日子稍稍过得宽裕一些。朱初一原有三个儿子,次子朱五二早殇,长子朱五一、三子朱五四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他为长子朱五一娶了刘氏的女儿为妻,为三子朱五四娶了陈氏的女儿为妻。陈氏原是扬州人,宋末"名隶尺籍伍符中",曾参加抗元斗争,兵败后回到扬州,举家避居盱眙津律镇,"择地而居,以巫术行",靠做巫师,画符念咒,看风水,合年庚八字过日子。陈氏没有儿子,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季家,小女儿就嫁给朱五四。

然而好景不长,朱初一去世后,"家道日替",生活变得艰难了。于是,朱家两兄弟再次搬家。老大朱五一迁往濠州钟离,朱五四先搬到灵璧,又迁至虹县(今安徽泗县),再向钟离迁徙。

大约在迁离盱眙之后,朱五四开始当佃户,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有时也出外打长短工。他"勤俭忠实",忠厚老实,勤俭节约。全家佃种地主的几十亩地,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知洒了多少血汗,但打下的粮食,有一多半得给地主交租,剩下的往往不够一家糊口。遇到灾荒年月,粮食歉收,地主又不减租,生活越发困苦。有时粮食产量稍有提高,地主就要加租,如不同意,即被夺佃,只好搬家另租地种。所以,他在一个地方总是住不满十年,过一段时间就得搬一次家。

可以想象,朱元璋的出生,给朱五四一家带来的是忧愁多于欢乐。

当时朱五四刚迁到钟离东乡不久,膝下已有三男二女,人口多,收入少,日子过得极为艰难。不料,朱元璋出生不几天,就得了肚胀病,好些天不吃奶,差点死去。朱五四到处求医,总不见效,心里急得火烧火燎的,夜里昏昏沉沉地做了个梦。他梦见孩子不行了,抱到庙里去找神佛求救,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和尚,只好又抱回来。走到东房檐下,见一个和尚正坐在小板凳上面壁,把事情对和尚一讲,和尚说:不碍事,到了子时,孩子就会吃奶的。他连声道谢,准备去给和尚沏茶,这个和尚却不见了。梦醒后,到夜半子时,孩子果然在母亲的怀中吃起奶来,再过几天肚胀病也消失了。但后来,可能是先天营养不良,朱元璋还是三天两头闹病,朱五四记起那个梦,想把他舍给寺庙,让神佛保佑,妻子陈氏怎么也不同意。朱五四左说右劝,陈氏见小儿子体弱多病,只好勉强答应。老两口便到庙里烧香许愿,应许等朱元璋长大,把他送来做和尚,求神佛保佑他平安无事。

不久,朱五四再次搬家,从朱元璋出生的村庄迁到东乡的另一个村庄燃灯村,在村子北边的君挑坝底(今凤阳燃灯乡金桥村)定居下来。朱五四向地主租种几亩薄地,和陈氏两口子辛勤劳作,拉扯着四男二女。由于家庭生活的艰难,朱元璋小小的年纪,就开始给地主刘大秀看牛放羊。他常和村里的小伙伴,把牛羊赶到君挑坝底南边的小山坡上放牧。一道清澈的山溪,从村子和小山坡之间穿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朱元璋和他的伙伴们,常常是喝了一两碗稀米汤出来放牧,一边放牧一边还得为家里拾点柴火,不一会儿便饥肠辘辘,根本无心观赏周围的风景。日复一日,他们喂肥了地主家的牛羊,却饿瘦了自己的身子,心里逐渐产生对地主的不满和仇恨。据说有一天,他和小伙伴正在山坡上放牧,忽然雷电大作,狂风怒吼,下起倾盆大雨,他们急忙跑到一处山崖下面躲避。大家饿着肚子,纷纷议论起来,这个说有碗白米饭吃就好了,那个说要像田主刘家那样,能有肉吃才好哩,越说越感到肚子饿。朱元璋想,为什么田主家不放牛不放羊,却天天有肉吃,我们辛辛苦苦给他放牛放羊,却没有肉吃?何不宰他一头小牛吃吃呢?朱元璋对小伙伴们一说,大家都表示意,但又怕回去不好向田主交代。朱兀璋说:不怕,我们就说刮起大风,下起大雨,山崩地裂,山里裂扦一条大缝,小牛掉进裂缝拉不出来了。大伙儿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便牵来一头小牛犊,用牛绳捆上前腿后腿,举起一块大石头把它砸昏过去,剥下皮子,架起柴火,一边烤,一边美滋滋地吃起来。不大会的工夫,一条小牛犊就被吃得一干二净。风停雨住,天空放晴,山下村子里升起袅绕的炊烟。朱元璋指挥大家把牛骨牛皮埋了,擦掉地上的血迹,把牛尾巴插到一条石头缝里,装成是小牛掉在裂缝里的样子,然后再赶着牛群回村里去。现今风阳县燃灯乡金桥村南边有个叫"烀牛锅山"山坡,西南坡有一小石头岩,呈橘红色,传说就是朱元璋当年宰杀小牛犊煮食的地方。

传说燃灯村地势低洼,遇旱干涸,遇雨水涝。有一年,村民决定在山洼里修建一座蓄水坝。因工程太大,全村人劳累了一个冬春,连一半也没造好,眼看雨季即将来临,人们十分着急。一天晌午,不满十岁的朱元璋正好来到大坝工地要饭。他在工地转了一圈,对村民们说:你们都回家吃午饭,我来替你们修坝,一晌午就可以完工。但我还饿着肚子,你们回来每人得给我带一块锅巴,让我吃个饱。等村民都回了家,朱元璋用衣襟兜起一堆土,沿着坝埂从西头撒到东头,再把剩下的一点土倒在坝的一边,大喝一声:长!转眼之间,一道长长的坝埂便从地里冒了出来,最后倒出的一点剩土竟变成一座小山。村民们吃罢午饭回到工地,看到大坝已经竣工,并且蓄满了水,惊得目瞪口呆,但他们都把朱元璋的嘱咐当成小孩子的一句玩笑话,谁也没有带锅巴来。朱元璋大失所望,生气地抓起一把泥巴,搓成大小、长短不一的许多小泥条,扔进水坝里,说:长的变黄鳝,短的变泥鳅,使劲往坝里钻!结果,这条大坝就常年漏水。不过,它毕竟帮助村民修起一道大坝,解除了旱涝灾害,人们对朱元璋还是感激不尽的。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村民便将这道大坝称为"君挑坝"。朱元璋当年住的村庄就在大坝的下面,因此也被称为"君挑坝底"。

第二节 从放牛娃到小行童

朱五四苦煎苦熬,慢慢把几个儿女拉扯大,最小的儿子朱元璋眼看也十一岁了。他指望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日子会好过一些。不料,地主又无故夺佃。后至元四年(1338年)他只好拉家带口,离开东乡,移居西乡,第二年又迁到人烟稀少的太平乡孤庄村(今安徽凤阳县治西南约十里处的二十营),租种地主刘德的出地。◆◆

搬到孤庄村,朱元璋已是十二岁的少年,身体长得相当壮实,"姿貌雄杰"。小时候,因为喜欢独处沉思,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格外疼爱,曾把他送去私塾读了几个月书,认得几个字,越发显得聪明过人。朱五四和妻子陈氏看在眼里,感到无限喜慰。这些年来,他们虽然经常搬家,但因忠厚老实,勤劳吃苦,邻居有个什么事,他们都热心帮忙,人们都说他们家将来肯定能出个"好人",会有个出头之日。如今膝下的四个儿子,老大重四由于从小过于溺爱,惯出了一堆坏毛病,对父母很不孝顺,而且带坏了老二、老三,都吃不了苦,将来肯定不会有大出息,惟一的希望寄托在老四朱元璋的身上。陈氏常对朱五四说道:"人言吾家当生好人,今吾诸子皆落落,不治产业。"然后指着小儿子说:"岂在此乎?"但是,朱元璋年龄毕竟还小,只能帮家里干些轻活,一时还指靠不上。这几年,由于多次搬家,加上大姊二姊出嫁,大哥娶亲,花了些钱,家里的日子越发不济。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二哥和三哥分别出赘唐家、刘家,做了上门女婿,朱元璋也去给地主刘德看牛放羊。

那些年,淮河两岸常闹旱灾,朱元璋家里不时"取草之可茹者杂米以炊",几小把米熬一大锅野菜充饥。为了喂饱地主的牛羊,朱元璋和村里几个小伙伴,常常得顶着炎热的太阳,把牲口赶到村外野草长得比较茂盛的地方放牧。刚到放牧地,他们偶尔还高高兴兴地玩一阵游戏。有时他们搬来一大堆石头,在旷野摆下阵图,然后大家排成一行,练习行军的仪式。传说他们最常玩的是装皇帝的游戏。大伙儿先采摘芦苇结作宫室,朱元璋则找块水车板顶在头上作平天冠,手里拿块碎木板作笏,扮作皇帝,南面而坐,叫小伙伴排成一排,向他三跪九叩头,山呼万岁。喊过万岁以后,大家哈哈大笑,闹成一团。玩了一阵,他们在家喝的几碗野菜汤早已消耗殆尽,肚子开始咕咕叫唤。到了太阳西斜,他们饥肠辘辘地拖着疲惫的身子,把牛羊赶回村里。地主刘德还常嫌牲口喂得不饱,狠狠地把他们训斥一顿。要不是为了挣口饭吃,朱元璋早就扔下鞭子不干了。他想,自己不知哪一天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不受这份气呢?

更气人的是官府衙门根本不顾百姓死活,拼命搜刮民脂民膏。蒙古、色目官吏,个个贪财好色,从不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除了喝酒、玩女人,就是想方设法聚敛钱财。下属拜见要给"拜见钱",逢年过节要给"追节钱",过生日要给"生日钱",管个事要给"常例钱",往来迎送要给"人情钱",发个传票、拘票要给"赍发钱",打官司要给"公事钱",甚至无事也白要钱,叫"撒花钱"(礼物)。掌管地方监察的肃政廉访司官员巡察州县,竞公开带着管钱的库子检钞、秤银。这些年闹灾,皇帝为了稳定民心,虽说也派官吏巡视灾情,发放赈济,减免赋税。但那些下来巡视的"奉使"们,还不是照样干他们的贪污勾当?赈济粮款大半装进了他们的腰包,剩下的也都落到那些有钱给他们送礼行贿的地主老财手里,佃户一点都摊不上,免赋也只是免了地主和自耕农,佃户照样得向地主交租。老百姓编了顺口溜,讽刺这些"奉使"说:"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又说:"官吏黑漆皮灯笼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