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来时添一重。"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奉使宣抚,问民疾苦,来若雷霆,去若败鼓。"所以,朱元璋一见到衙门的官吏,就恨得咬牙切齿。后来,他曾回忆说:"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朱元璋的母亲,常常给他绘声绘色地讲外祖父陈公抗元的故事。五六十年以前,外公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当过亲兵。元朝的军队打过来,攻占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了宋恭帝。张世杰和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星做皇帝,文天祥担任丞相,转战江西、广东一带。不久,赵是病死,张世杰、陆秀夫又立他的弟弟、广王赵爵做皇帝,继续坚持抗元斗争。文天祥不幸兵败被俘,张世杰、陆秀夫护送九岁的小皇帝逃往压山(今广东新会崖门附近)。元朝水军穷追不舍,张世杰集结一千艘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将船只联结设防,击退了元军的进攻。后来,元朝战船陆续到达,占领压山海口,切断宋军砍柴取水的后路,宋军只能啃干粮,喝海水,不少人呕吐病倒了。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的一天,元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突破宋军阵角,陆秀夫用剑迫令妻子儿女跳海自尽,自己背着小皇帝投海而死,宋朝官兵有的战死,有的也投海殉难,拒不投降。张世杰带着十几艘战船,护送杨后冲出重围,招集残部,图谋再举。谁知四天后,在平章山海面遭遇飓风,战船被掀翻,张世杰落海淹死。外公掉在海里,幸好被人救起,辗转返回家乡,为了躲避元朝的追捕,迁居到盱眙津律镇。母亲讲的故事,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非常钦佩外公,觉得自己要是能像外公那样,拿起弓箭大刀和元朝的官军对阵,把他们斩尽杀绝,从此不再受蒙古、色目官吏和地主老财的欺凌压榨,那该多年年不断的灾荒,使朱元璋家庭遭受沉重的打击。短短几年问,三嫂刘氏病故了,二哥的独生子旺儿夭折了,大姐和大姐夫王七一全家也满门死绝。父亲唉声叹气,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朱元璋也常在一旁陪着掉泪。然而,眼泪还未擦干,更大的灾难又来至正四年(1344年)春天,一场特大的旱灾袭击江淮大地。几个月不见下雨,禾苗被晒得枯黄,田地裂成一条条龟缝。各村的庄稼户,男女老小全都出动,手提肩挑,戽水车水,把泥塘河沟里的水全都淘光,还是不解决问题。于是又祈神求雨,吹起唢呐,敲起锣鼓,请和尚念经,给菩萨许愿,乞求龙王爷显显神通。但是连着求了好些日于,天空还是不见一丝云影。农民们眼看着收成没有指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天天仰望苍穹,盼着老天爷能发慈悲,掉下几个雨点,不料却从天边飞来成群的蝗虫,把枯黄的禾苗譬个净光。谁知祸不单行,接着又闹起瘟疫。家家户户都死人,各个村庄的地头上垒起了无数新坟。人们纷纷携儿带女,抛弃家园.犁予处去投奔亲戚朋友。原本人烟稀少的太平乡,显得更加空旷。、挚场巨大的灾荒和瘟疫,对朱元璋一家的打击尤其惨重。先茎弯!粤岁的老爹朱五四染上瘟疫,因为请不起郎中抓不起药,在粤望粤六曼去世。接着,大哥重四又染上病,在初九日死去,他的查孳亍善保也夭折了。到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老母陈琵妄磊擎鼍。篓氏临终前,望着空空荡荡的破茅屋和日夜在床前侍候磊小儿子朱元璋,担心日后的生活,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她示意朱元璋把二哥找来,将他们兄弟俩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叮嘱说:"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言讫而终。这样偌大一个家庭不到半个月就病死四口,只剩下朱元璋、为侍候病重的双亲从唐家返回的二哥重六和二嫂唐氏、大嫂王氏和她的小儿子文正、女儿六口人。
朱元璋和二哥、大嫂、二嫂面对亲人的遗体,既无钞币银子购置棺材衣衾,也没有一巴掌地可以安葬,急得号啕大哭。兄弟俩无路可走,只得硬着头皮去央求田主刘德,心想一家人给他种了这么多年地,从未欠过一粒租子,他或许能发善心,施舍一小块坟地吧。谁知刘德毫无仁心,"呼叱昂昂",把他们臭骂了一顿。此时,冈好邻居刘英在场,他和朱元璋很要好,回家把这事告诉父亲刘继祖。刘继祖虽然是刘德的哥哥,但往日同朱五四关系比较密切,便同妻子娄氏来到朱元璋家里,对他们兄弟俩说:我家有的是地,你们怎么不早说呢?那块做坟地合适,你们挑选吧!兄弟俩感激不尽,连忙磕头道谢。
坟地有了着落,大嫂、二嫂找出几件破旧衣衫,把父母的尸体包裹起来,朱元璋和二哥便抬到刘继祖的地里草草埋葬了。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修建起规模宏大的皇陵,并在皇陵前西边建亭立碑,镌刻他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之碑》。在这篇皇陵碑文里,他回想当初安葬亲人时,既无衣裳棺椁装殓,也无美酒佳肴祭奠,心里还感到不胜凄凉和悲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觳浆!"但因为朱元璋做了皇帝,民间传说便把这事附会成一个"神葬"的故事,说朱元璋和二哥把尸体抬到刘继祖的地里,忽然风雨大作,雷鸣电闪,兄弟俩放下尸体,躲到一棵树下避雨。过了一阵,雨过天晴,他们来到地里,停放尸体的地方,竞高高地耸立着一个大坟堆!
埋葬亲人的遗体后,旱魔仍在肆虐,蝗虫继续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朱元璋一家的生活陷入绝境。大嫂带着儿子朱文正和女川了娘家,朱元璋和二哥二嫂却走投无路。同在钟离县的伯父朱五一全家十四口,除媳田氏尚在人世外,其他人都已先后死去。嫁到泗州的二姊和以打渔为生的二姊夫李贞,因为离得远,久无来往,不知景况如何。盱眙的好些族人,都早已失去联系,情况不明。外祖父没有儿子,后来收了大女婿季家的孩子做过继孙子,但自外公死后,这些年也没有来往。几个本家亲戚都投奔不得,只好出门去找点零活干,但这灾荒年月,又有谁肯出钱雇人干活呢?
从四月捱到九月,眼看没有活路,二哥叹口气说:"我们这样在家呆下去,只有一块儿饿死,还不如分头出去逃荒,或许还有活下去的希望。"朱元璋只得表示同意。兄弟俩舍不得分离,抱在一起痛哭一场,"兄为我伤,我为兄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隔壁的汪大娘听到哭声,过来安慰他们。她听说兄弟俩打算分头逃荒,旋赳血必公当,牛由里计愿,兀陌忖木儿珲古月元璋年纪还小,单独逃荒怕不安全,还不如去当和尚,可以挣口饭吃。二哥点头答应了。
九月的一天,汪大娘掏钱买了香烛和礼品,让二儿子汪文陪朱元璋到孤庄村西南角山坡上的於皇寺,央求高彬法师收他为徒。於皇寺的规模不小,有一二十个和尚,佛堂要打扫,长老也需要人侍候。高彬法师见朱元璋年轻力壮,和住持德祝商量后,决定把他留下当小行童,在庙里干粗杂活。于是,朱元璋被领进於皇寺,剃光头发,披上袈裟,成了一名佛门弟子。这时他虚岁十七,实际上还不到十六周岁。
所谓行童,就是僧寺中的童仆,任务是打扫佛堂,上香,点烛,打钟,击鼓,给长老做饭,洗衣裳,并连带给全寺的僧众做各种杂《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六,《赐署令汪文、刘英敕》;卷一四,《皇陵碑》;《风阳新书》卷二,《母传》。按:据1974年春风阳大庙出土的《明故松山汪公墓志铭》记载,汪大娘的丈夫姓曹,此前已去世。"及太祖即位,召母次子,赐姓汪,赐名文,钦除著令,世奉香火,守护皇陵,因姓汪"。参看王剑英:《明中都》第109页注役,但庙里只管饭,不付工钱,实际上还不如一个长工。於皇寺的佛堂多,光打扫一遍,就得费不少力气,高彬法师又有妻室,也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加上大小僧众经常支使他干这干那,进庙不几天,朱元璋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吃的又是那些大和尚吃过的残羹剩饭,常常填不饱肚子。但是为了挣口饭吃,他还得强打精神,陪着笑脸,心里很不是滋味,憋着满肚子的火气。传说有一天,打扫伽蓝殿,不小心被石座上伽蓝神的大腿绊了一跤,他气不打一处来,举起扫帚就把伽蓝神狠揍一顿。又有一天,供在佛殿堂上的蜡烛被耗子啃坏了,朱元璋不由怒火中烧,心想你这伽蓝神整天守着大殿,耗子来了也不管,还得害我挨长老的骂,就提笔在伽蓝神的背上写下"发配三千里"几个字,罚菩萨到三千里外充军,来发泄他的一肚子怨气。
原来,佛门之内,也没有穷人的乐土啊!
第三节 如蓬逐风,飘泊淮西
◤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朱元璋人於皇寺做小行童刚满五十天,便被打发出门,去云游四方。於皇寺的僧人,主要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和接受善男信女的布施过日子。由于灾情严重,佃户交不上租子,施主的布施也大大减少,一二十个和尚坐吃山空,庙里的存粮越来越少。住持无法可想,就借口"岁歉不足给众食",遣散了僧众。和尚们有家的回家,无家可归的出去游方化缘。朱元璋"家道零落,归无所恃,出无所怙",虽然入寺刚五十天,"于教茫然",不会念经做佛事,也只好背上破包袱,带着木鱼和瓦钵,硬着头皮去游方化缘。
"化缘"是佛教的用语,意思是募化,乞求布施,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叫化,要饭。朱元璋向人打听,都说南边和西边一带灾情较轻,年景较好,就向那一带走去。先是向南走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再往西走到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往东折向陈州(今河南淮阳),经鹿邑、毫州,再向南到达颖州(今安徽阜阳)。一路爬山涉水,穿村越镇,白天对着大户人家敲一阵木鱼,唱几句佛号,讨几文钱,要几勺米或一钵饭,晚上借古寺或农家的草房歇脚。遇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饿了抓几把讨来的存米,用瓦钵烧熟了吃,存米吃光,就摘些野果充饥;累了找处山洞或背风的山崖休息,有时连山洞或背风的山崖都找不到,就于脆躺在野地里,对着清风夜月露宿。有时冬夜躺在野地里露宿,脱下袈裟当被盖,袈裟又破又短,无法遮住全身,只能蜷缩着双腿睡觉,阵阵朔风吹过,直冻得他浑身哆嗦。据传他曾作了一首《野卧》的诗,描述当时的情景说: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传说深秋的一天,朱元璋路过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已经两天没吃东西,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四周又找不到一户人家可以要饭,正在发愁。忽然见到不远处有座荒废的园子,踱步而人,满园是被战火破坏的残垣断壁和凋零的树木,心里更觉悲凉,连连摇头叹气。在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