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20頁
在线阅读
部将熊天瑞的"加赋",并"免甲辰(龙风年)秋粮之未输者"。龙凤十二年四月平定淮东后,又指示当地官员,从当年开始,凡民间税粮、军需、差役等项负担,均"务从宽简"。第二年正月,下令免太平府租赋二年,免应天、宣城等处税赋一年。五月,又令中书省宣布徐、宿、濠、泗、寿、邳、东海、安东、襄阳、安陆诸郡县及今后新归附地区的桑、麻、谷、粟税粮及徭役"尽行蠲免三年"。六月,又诏免各地田租一年。另外,各地如有灾荒发生,还随时施行赈济和蠲免田租。对工商业税,也"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其次,是积极支持农民夺占地主的土地财产和元朝的官田。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深知广大农民所以揭竿起义,是为了夺回被地主阶级霸占的土地和财物,改变"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现象。郭子兴不曾采取有力措施来满足农民的要求,所以力量的发展一直非常有限。朱元璋便实行"给民户由"的政策,支持农民剥夺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关于"给民户由"的情况.刘辰的《国初事迹》作了简单的记载,谓:"太祖亲征城池,给民户由,俱自花押。"但这种户由究竟包含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史籍却未加说明,只能根据后来洪武年问的户籍制度,推知其概貌。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清查户口,编造"户籍",又置"户帖",记载民户的籍贯、丁口、名岁和产业,相当于户口证,发给百姓。这种户帖也称为"户由"。洪武中期,明政府改变户籍制度,编造"赋役黄册"以取代"户籍",并给民户发放"户由执照",又叫"亲领执照",载明民户的产业和丁粮数目,"凭此纳税当差"。洪武三年的"户帖"即"户由",与洪武中期的"户由执照",内容和性质尽管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两者都记载了民户包括土地在内的全部产业,具有在法律上承认民户的财产包括土地的作用。朱元璋是在龙凤四年十二月亲征婺州之时,"命籍户口"的,估计也就从这时候开始,对百姓的产业作了登记,并由他亲自签发"户由",交给民户,从而承认了民户的财产包括农民所占的地主土地财物和官田的所有权。由于朱元璋的支持,许多地区的农民都积极行动起来,夺取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如朱元璋的军队打到诸暨,地主赵淑携带田契逃人深山穷谷,他的家产全都被农民夺占,"无纤毫存"。朱元璋亲征婺州,地主俞元瑞从乡下逃往处州城里,处州被攻克后,他也遭到农民的清算,"家业荡然,遗田数亩而已"。这对于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建设和巩固根据地,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朱元璋政治上的另一个重大措施,是礼贤下士,优待降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李善长劝朱元璋效法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他便把这记在心里。攻占应天后,他宣布:"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消息不胫而走,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个儒士前来求见,全被录用。此后命将出征,他经常要求他们寻访、推荐当地的名贤。有时,还派专人携带金帛,四处访求遗贤。听说有个洛阳儒士秦从龙,字元之,很有学问,曾做过元朝和林行省左丞、江南行台侍御史,后来隐居镇江。徐达出征镇江,朱元璋特地交代:"镇江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当询访,致吾欲见之意。"徐达克镇江后访得秦从龙,他又派侄儿朱文正和外甥朱文忠带着白金、文绮前去礼聘,并亲至龙江(在今南京中山门外)迎人,与自己同住富户王缣帛家,"朝夕访以时政",后来建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朱元璋搬进元朝御史台府第居住和办公,将秦从龙安置在西华门外,仍是"事无大小,悉与咨谋","称先生而不名"。每年遇到秦从龙生日,朱元璋"与太子皆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燕饮,礼遇甚厚"。秦从龙深受感动,又将"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的陈遇推荐给朱元璋。亲征婺州,胡大海推荐宋濂,朱元璋马上派宣使樊观奉书币,聘请他来做五经师。胡大海攻下处州,又推荐刘基、叶琛、章溢,李善长、陶安等也一再夸奖他们三人和宋濂如何有学问,他又派樊观赍币往聘。叶琛、章溢前来应聘,但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不肯出来。朱元璋又叫处州总制孙炎派人去请,刘基回赠一把宝剑,还是不来。孙炎"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并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信,反复说明利害,非要他出来不可。陶安和宋濂也分别赠诗劝说。刘基实在没有办法,这才勉强出山。龙风六年三月,他奉命与宋濂、叶琛、章溢一起来到应天,朱元璋热情地接待他们,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耳!"下令在自己住宅西边盖了一座礼贤馆,把他们请到那儿去住。后来,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朱元璋更加重视对儒士的网罗,说:"予思英贤,有如饥渴。"龙凤十年三月,命中书省辟文武人才,谕之日:"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宣治道、武略出众者,参军及都督府具以名闻。"后又规定:"得贤者赏,滥举及蔽贤者罚"。龙凤七年三月,再命中书省"严选举之禁"。当时的儒士,大多数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对朱元璋的招降既疑且惧,他又特地宣布:"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讲明只要诚心归附,一概既往不咎。在他的感召下,一时间"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不少曾经仕元的儒士和多年隐居不仕的耆儒名贤,纷纷前来投奔。
对应聘的儒士,朱元璋都妥善地给予安排和任用。他强凋要做到"知人",全面了解他们的才能大小及其长处短处,然后因才授职,用其所长,反复告谕中书省臣说:"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二轻,是以拱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莫耶之利能断犀象,以之斫石则必缺;骐骥之驶能致千里,以之服耒则必蹶。要必处之得其宜,用之尽其才可也。"根据这个原则,凡是博治经史、熟于谋略者,如刘基、宋濂、朱升等,皆置幕府,备作顾问,参与谋议;精通兵法、骁勇善战者,如胡深等,任为将官,统兵作战,攻城掠地;有智计、善策事者,如汪广洋、叶琛、章溢等,则派往各地,担任行政职务,掌管一方政务。同时,为防止投机分子混进来进行破坏,朱元璋又规定,所有前来投奔的儒士,一律由他亲自考察任用,"禁诸将擅用";任用之后,"如有逃者处死"。当时所克城池,皆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论议古今,止设一吏管办文书,有差失,罪独坐吏"。朱文忠在婺州,以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祚"干预公事",朱元璋即派人把他们带到应天,将王袜、许元、王天锡发充书吏,屠性、孙履处死@。对待元朝的官吏和敌方将领,当时一些起义军的处理办法都较简单,如果不肯投降,就处斩完事。朱元璋则耐心劝降,尽量争取他们为自己效力。元淮西宣慰使、都元帅康茂才在应天战败,率部逃窜,被俘后押来见朱元璋,他下拜说:"前日战,各为其主。今日屡败,天数也,死生惟命。事至于此,苟得生全,尚竭犬马之力,以图报效。"朱元璋笑而释之,让他率部随军出征。后来他作战有功,第二年就被提升为秦淮翼水军元帅。元朝"义兵"元帅朱亮祖先在太平被俘,朱元璋喜其勇悍,赏赐金币,继续留用。过了几个月,他叛归元朝,几次带兵攻打朱元璋的队伍,掳去士卒六十多名。徐达、常遇春围攻宁国,他与元将别不华、杨仲英等人闭城拒守。后来城破被俘,朱元璋问他:"今何如?"他说:"是非得已。生则尽力,死则死耳!"朱元璋壮其勇武,给他松绑,令统所部兵马从征宣城。他很受感动,不久同徐达、常遇春一起攻下宣城,后又屡立战功,被授予枢密院判之职。有些人被俘后拒不投降,朱元璋也不加虐杀,下令释放。如元朝万户纳哈出,是成吉思汗四大功臣木华黎的后裔,在太平被俘,朱元璋"待之甚厚",叫已归附的万户黄俦劝降。纳哈出表示:"荷主公不杀,诚难为报。然我本北人,终不能忘北。"朱元璋想放他返回蒙古,徐达等人"恐贻后患",主张杀掉。朱元璋说:"无故而杀之,非义。吾意已决,姑遣之。"他召见纳哈出及降臣张御史。对他们宣布:"为人臣者各为其主,况汝有父母妻子之念,今遣汝归,仍从汝主于北。"然后发给路费,放他们回蒙占去。即使有个别将官降后又重新出走,朱元璋也不发兵追堵拦截。如元朝的林元帅在应天被俘,留任原职,但不久又拉着队伍逃往杭州,他得到消息说:"林思旧主,既去勿追。"当然,朱元璋对待降官降将绝不是毫无原则的,如果有人想利用他的政策进行投机,他就严加惩处。如江西各山寨头目或降或叛,反复无常,他便下令将他们"尽投于水"。对投降的敌方士卒,起初为防止他们降而复叛,曾有过将其杀害的现象。如龙凤三年(1357年)8月,耿炳文克长兴后,张士溅复进兵侵城,耿炳义力战败之,"生擒一千余人,解应天府斩之"。龙凤五年五月,朱元璋在浙东曾将张士诚降卒五千人分与帐下,留守婺州,后"恐生叛意,欲带回京,恐中途遁去,悉斩于双溪上"。后来,为了瓦解敌人,壮大自己.便很少出现这种杀降的现象。
在军事上,朱元璋大力加强武装队伍的建设。他认为:"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定王兴伯,莫不由此",对强兵一直抓得很紧。不仅积极招募农民人伍,收编归降敌军,以扩充自己的队伍,而且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指出:"兵不贵多而贵精,多而不精,徒累行阵",经常命令将帅带领士兵进行训练,并亲自进行检阅,加以督促指导。早在攻占应天的第二年即龙凤三年正月,他即曾在鸡鸣山下举行过大规模的阅兵仪式。龙凤十一年正月,在出征淮东之前,他又亲自阅试将士,令镇抚居明率领军士分队进行军事演习,胜者赏给十两银子,负伤而不退却者也赏给数量不等的银两,有伤者赐给医药治疗,并设酒馔宴请全体将士以示慰劳。ΨΨ文Ψ檔Ψ共Ψ享Ψ與Ψ在Ψ線Ψ閱Ψ讀Ψ
除了建立正规作战部队,朱元璋还注意民兵队伍的建设。龙凤四年(1358年)十一月,下令建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告输中书省臣说:"古者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今兵争之际,当因时制宜。所定郡县,民间岂无武勇之材,宜精加简拔,编辑为伍,立民兵万户府领之,俾农时则耕,闲则练习,有事则用之。事平,有功者一体升擢,无功令还为民。如此,则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庶几寓兵于农之意也。"此后,在他的占领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