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9頁
在线阅读
的追捕。方国珍的冤家陈氏诬告他私通蔡乱头,方国珍一怒之下把姓陈的杀死。陈氏的家属上告地方官,官府发兵追捕。方国珍走投无路,和家人商量说:"朝廷失政,统兵者玩寇,区区小丑不能平,天下乱自此始。今酷吏藉以为奸谋蘖及良民,吾若束手就毙,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人海为得计耳!"十一月,他便和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一起逃到海上,聚集几千人,劫夺漕粮,拘留元朝官吏,造起了反。元廷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带兵镇压,反而作了方国珍的俘虏。方国珍胁迫朵儿只班上书朝廷,请求封他官职。元廷担心方国珍破坏海上运输,只好下诏招安,授予他庆元定海尉。方国珍回到家乡黄岩,不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继续攻夺沿海州郡。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廷因刘福通等在颍州起义,令江浙行省招募舟师防守长江,方国珍疑惧不安,又走人海中。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人海招抚,被他杀死,投尸海中。元廷令江浙行省率兵进讨,方国珍又表示愿受招安,并派人潜人大都,贿赂朝中权贵。至正十三年十月,元廷授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要他交出船只,遣散部众,被他拒绝了。他凭借手中的一千三百多艘船只,控制海道,阻绝粮运,连续攻陷台州、温州,并于至正十五年三月人据庆元路。至正十六年二月,张士德攻陷平江,元廷又授予方国珍海道运粮漕运万户兼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兄方国璋为衢州路总管兼防御海道事。第二年八月,再升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叫他出兵攻打张士诚。方国珍这才又接受元朝官职,并率兄弟及诸侄以水军五万,入长江路,进击昆山州,七次打败张士减的军队。不久,张士诚也投降元朝,他才撤回军队。方国珍对元朝时叛时降,但始终保持自己的军事力量。他家兄弟子侄全做大官,控制着东南沿海丰富的渔盐资源,感到心满意足,并没有更大的抱负。同县的张子善,曾劝他率舟师溯江而上,进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以图霸业,他说:"吾志始不及此。"
龙风五年(1359年),朱元璋的使者刘辰等到达庆元,方国珍进献两个浓妆艳抹的女姬,遭到刘辰的叱责。方国珍同他的兄弟、部将商量:"江左(指朱元璋)号令严明,恐不能与抗。况为我敌者,西有吴(指张士诚),南有闽(指陈友定),莫若姑示顺从,藉为声援以观变。"便派使臣向朱元璋献黄金五十斤、白金一百斤、金织文绮一百匹,表示愿同朱元璋合兵"共灭张士诚"。三月,又派郎中张本仁去见朱元璋,表示愿意献出温、台和庆元三郡,并把他的第二个儿子方关送来做人质。朱元璋说:"今既诚心来归,便当推诚相与,当如青天白H,何自怀疑而以质子为哉?"厚赐方关而遣归。但是,方国珍并役有归附的诚意,他"阴持两端",在朱元璋与元朝之间来回摇摆。后来,朱元璋返回应天,九月派博士夏煜授予方国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方国璋福建行中书省右丞、方国瑛福建行中书省参政、方国珉枢密分院佥院,令其奉龙凤正朔。方国珍又推托年老有病,只接受平章印诰,不任职事,不奉龙凤正朔,说:"当初献三郡,为保百姓,请上位发军马来守,交还城池。不至,若遽奉正朔,实恐张士诚、陈友定来攻,援若不及,则危矣。姑以至正为名,彼则无名罪我。况为元朝乱首,元亦恶之,不得已而招我四兄弟,授以大职名,我弱则不容矣。要之,从命必用多发军来守,即当以三郡交还,国珍愿领弟侄赴京听上位之命,止乞国珍一身不仕,以报元之恩德。"夏煜回来报告情况,朱元璋说:"且置之,俟我克苏州.虽欲奉正朔,则亦迟矣"!
龙凤五年五月,宋小明王提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在朱元璋亲征婺州时,张士诚曾多次派兵进攻长兴、江阴、常州、建德、婺源,陈友谅也曾令赵普胜进攻宁国路的太平、青阳石埭(今安徽石台)等县。接受小明王新的任命后,他考虑到婺州已被牢固地占领下来,从而为攻夺浙东诸郡打下良好基础,决定返回应天,亲自统筹和指导战争的全局。动身之前,派都事王恺去绍兴召回胡大海,命令他与常遇春共同镇守婺州,并负责攻取衢州、处州和绍兴诸路,叮嘱他说:"宋伯颜不花在衢州,其人多智术;石抹宜孙守处州,善用士;绍兴为张士诚将吕珍所据。数郡与宁越密迩,尔宜与同佥常遇春同心协力,俟间取之。此三人皆勃敌,不可忽也。"朱元璋返回应天后,九月,常遇春即攻克衢州,活捉宋伯颜不花。十一月,胡大海又与耿再成合兵攻破处州,石抹宜孙与叶琛、章溢逃往建宁(今福建建瓯),胡深投降,处州七邑不战而下。十二月,朱元璋命常遇春率师打杭州。经过两年左右的战斗,浙东的元朝统治区大部分被攻占,江南行省政权的辖地大大扩展了。
第四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南渡长江的一个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冯国用的建议,夺取应天作为"四出征伐"的战争基地。攻占应天的第二天,他带领一批将领巡视城廓,然后登上城楼,极目远眺,看到大江汹涌澎湃,奔腾于北,群山连绵起伏,雄峙予南,山环水绕,虎踞龙蟠,形势险要,物产富绕,兴奋地对徐达等人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从此,他一面派兵夺取周围的战略要地,向外拓展势力,一面以应天为中心,营建战争根据地。龙凤三年(1357年)朱升向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他立即采纳,用以指导根据地的建设。
在政治上,首先是废除元朝苛政,减轻刑罚,严惩贪贿,宽简赋役。龙凤三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释放监狱里的所有轻重罪囚,规定当月二十日拂晓之前,所有触犯刑律的官吏军民,一律免罪释放,"敢有复言其事者抵罪"。次年三月,又派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郡县,讯察案犯的罪状,规定原来判处笞刑的释放,判处杖刑的减半处刑,重罪囚犯处以杖七十的刑罚,贪污受赃的不再追征赃物;司法官吏没有按规定期限处理刑事案件的,重者从轻处分,轻者免予处分;武将出征犯有过失的,也都赦罪。有的官员对朱元璋这一规定表示不同意见,认为"去年释罪囚,今年又从末减,用法太宽,则人不惧法,法纵弛,无以为治"。他回答说:"百姓自兵乱以来,初离创残,今归于我,正当抚绥之。况其间有一时误犯者,宁可尽法乎?大抵治狱以宽厚为本,少失宽厚则流入苛刻矣。所谓治新国用轻典,刑得其当,则民自无冤抑。若执而不通,非合时宜也。"龙凤五年三月又宣布:"所隶州郡,自三月初二日以前,除大逆无道及敌之侦伺拘系外,其余罪无大小,成与宥原。敢有不遵,仍前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吴元年(1367年)六月,他还特地告谕负责监察的御史要慎用刑狱:"用刑不当则无辜受害,譬之薅草莱者,施铸不谨,必伤良苗。绳奸慝者,论法不当,必伤善类。故刑不可不慎也。......刑本生人,非求杀也,苟不求其情而轻用之,受枉者多矣。故钦恤二字,用刑之本也。"▃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对自己手下的官吏,朱元璋则严格要求他们奉公守纪,不许枉法贪贿。如有违犯,坚决惩处。龙凤八年(1362年)正月,有人向按察司诬告他人,被诬者不服,任按察司佥事的元朝降臣宋廉使说:"我这衙门,你见有几人得空出者?"对被诬者严刑拷打,硬逼其招供。省都事王用言贪贿坏法,与陈友谅的抚州倪通判交结。朱元璋发现后,当月十七日在应天聚宝门的雨花台上,召集文武百官,谕日:"王都事贪贿,私通敌人,以其赃物示众,罪当凌迟。"又对宋廉使说:"你是元朝风宪官,不能死节,归我又授以耳目,亦不能与人辨曲直,考掠诬承,谄吾一时之喜,是汝罪否?我替元朝打死这失节老贼!"遂领卫士,用巨棍在宋廉使胸背各打一百下"扛扔台下,问:"老贼死未?"有人答说:"未死。"朱元璋又让将他抬到太医那儿,敷上膏药。第二天,召谕之日:"我克城之日,见汝于马前迎拜,欲杀之。我谓不当杀降,今犹含恨。今既任汝,尚不公正。"下令将他身上的膏药揭去,再用巨棍在胸背各打一百下。还没打死,"次又杖之,以身首暴于市"。第二年冬,朱元璋亲征武昌,围攻陈友谅之子陈理。十二月,他在返回应天之前,又惩处了一批贪贿通敌的官吏。"中书省郎中李君瑞、陶主敬.都事王用和,检校酆永真、陈养吾,博士夏允中,照磨陈子初等俱以金银匹,令家人私通敌境于四沙易盐,及水阳王千户贿选坏法,提至军前,俱剥衣锁项,置小船中,示于黄鹤楼下大浪中,凡三日沉江而死。惟李君瑞两腿扒一千下,安置桐城县。"
朱元璋还设法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龙凤三年(1357年),他亲征婺州,十二月道经徽州,召见当地儒士唐仲实、姚琏,询问民事得失。唐仲实反映当地守将邓愈役民筑城,百姓颇有怨气,他即下令停工。朱元璋问起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统一天下的原因,唐仲实说是这几个人都不乱杀人,所以能实现统一,接着又婉转地反映百姓负担过重的问题:"主公英明神武,兼数君之长,驱除祸乱,未尝妄杀,出民膏火,措之于衽席之上,开创之功超于前代。然以今日观之,民虽得其所归而未遂生息。"朱元璋即坦率地承认:"此言是也。"并解释说:"我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确实这样做。第二年,下令在徽州实行二地经理,令民自实田。龙凤九年,任命端木复初为徽州经历,又"使民自实田,集为图籍,核盈肭,验虚实,而定科徭。吏民阴为欺蔽,痛谪之。不数月而毕,由是民无逋租,官无横敛"。民自实田而定科徭的结果,使地主隐瞒土地向农民转嫁负担的现象大为减少。后来,当朱元璋把农业生产抓了上去,军队的屯田取得一定成绩,他又着手减轻各种赋税和徭役。龙凤六年闰五月,他根据常遇春、胡大海的建议,下令废除"寨粮",为百姓解除了一大负担。龙凤八年,陈友谅部将吴廷瑞归降,朱元璋亲至龙兴(今江西南昌),又对当地百姓宣布:"军需供亿、俱不以相劳。"龙风十年称吴王后,又规定"赋税十取一",并将县府划为三等,按等征税,"县上、中、下三等,以赋十万、六万、三万石下为差;府三等,以赋二十万上下、十万石下为差"。龙风十一年攻占赣州,又废除陈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