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8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8/129页 下─页
广积军粮;讲究策略,缩小目标。朱元璋连忙请他出来做自己的参谋,"命预帷幄密议"。

龙凤三年五月,在攻下宁国不久,元铜陵县令罗得泰、万户程辉来降。朱元璋又令常遇春率王敬祖等进驻铜陵。这时,恰好徐寿辉的池州路(治今安徽贵池)总管陶起祖来降,说池州城中守军不多,可攻而取之。池州位于长江岸边,"上以规取安庆,下以规取太平",为应天西面之军事重镇,常遇春即拟攻取之。但池州守将是赵普胜,他骁勇善战,并不那么容易对付。直到十月,常遇春乘着赵普胜出征安庆之机,与廖永安、吴祯一起出兵,才攻占这座城市。在攻占池州的当月,朱元璋还令缪大亨领兵攻占扬州,迫降青军元帅张明鉴。

经过一年多的战斗,镇江、广德、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重要军事据点悉被朱元璋的队伍所攻占。有这些战略要地作拱卫,应天的安全有了保障,江南行省政权也得到巩固。

第三节 攻夺浙东

应天周围的安全有了保障,朱元璋开始向外发展势力。当时,西面的徐寿辉及其部将陈友谅和东面的张士诚,实力都在朱元璋之上,他"论兵强莫如友谅,论财富莫如士诚",而东南方面的元军只占领一些孤立、分散的据点,与在大都的元朝本部相隔绝,力量相对要弱小得多。根据这一形势,朱元璋果断地作出巩固东西两线、出击东南的战略决策。在北线,由于小明王的屏障,他只留少数兵力维持地方治安;在东线,自江阴沿太湖南至长兴,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以阻挡张士诚的西犯;在西线,也对徐寿辉、陈友谅采取防御态势,以守为攻;主要兵力则布置在皖南的宁国、徽州一带,准备向东南方向出击,消灭浙东的元军。

浙东从元初起就是反元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到了元末,那里的人民因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压迫,又纷纷揭竿而起。至正八年(1348年)十一月,台州黄岩私盐贩方国珍在海上起事,浙东人民竞相奔附,旬月之间,众达数千。过了两年,温州又"寇盗窃发,犯州郡"。至正十二年,天完红巾军由江西经福建转攻浙东,更把当地的反元斗争推向縞潮。农民起义"烽燹之焰灼于天",使地主阶级的身家性命受到严重威胁。他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协助元朝镇压起义。浙东的农民起义以处州的声势最盛,处州的地主阶级为元军效力也最为卖劲。青田南田(今浙江文成)武阳村大族刘基,至顺年间(1330-1333年)考中进士,曾任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方国珍起兵后,他任浙东元帅府都事,即与元帅纳邻哈刺谋筑庆元(今浙江宁波)诸城,与起义军对抗,并主张用武力严厉镇压方国珍,"以为方氏首乱,掠平民,杀官吏,是兄弟者宜捕而斩之。"但是,由于京中权贵接受方国珍的贿赂,决定用官爵招安,刘基被削夺兵权,软禁于绍兴。后来,元江浙行省恢复他的都事职务,让他自募"义兵",剿平"山寇"吴成七等。至正十六年,提升他为行枢密院经历,与元将石抹宜孙一起戍守处州。他上任后,积极为石抹宜孙出谋划策。石抹宜孙"用基等谋,或捣以兵,或诱以计,未几,皆歼殄无遗类"。刘基是浙东名士,在地主阶级中很有声望和影响,当时浙东"士大夫皆仰基名若景星庆云"。在他的带动下,处州地主纷纷出动,帮助元军血腥屠杀农民起义军。龙泉的章溢、胡深、季汶与丽水的叶琛等人,在天完红巾军经福建攻入浙东时,都组织"义兵"同起义军对抗。

在汉族地主的协助下,元朝统治者终于把浙东的起义烈火扑灭下去。但是,元朝的军队在同起义军的反复拼杀中,也受到沉重打击。同时,在浙东农民起义被剿杀之后,当地汉族地主同元朝统治者的矛盾又日趋尖锐。浙东汉族地主积极帮助元朝镇压起义,一方面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财产,另一方面是想借机从元朝统治者那里分享到更多的权益,改变自己受排挤和歧视的地位。但是元廷尽管颁行某些笼络汉族地主的措施,实际上仍继续坚持排挤和歧视汉人、南人的政策。这些汉族地主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倾家事守御"的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元朝统治者的赏识,却落个"反以结嫌猜"的下场。几个最早起兵与方国珍对抗的豪家大族,兄弟子侄都战死了,"卒不沾一命之及"。替元朝出力最多的刘基,尽管有人为他向朝廷请功,朝中的执政者却"置公军功不录"。有的甚至还遭到元朝统治者的猜忌和陷害而身首异处,如吕文燧的弟弟吕文煜,因"用事者听谗"而被杀;龙泉胡深与章溢的老师、浙东名儒王毅,在青田农民军攻占龙泉时,与章溢组织"义兵"击退起义军,后来却被龙泉监县宝忽丁杀害。浙东地主因此深感失望和不满,刘基哀叹说:"臣不敢负国,今无所宣力矣于是,他们便带着满肚子的怨气退隐林泉,如刘基弃官回到青田,宋濂坚辞元廷翰林编修之聘,入龙门山著书。有的虽还在官府任职,但大多数也同元朝统治者貌合神离,暗中准备另谋出路。浙东地区元军实力的削弱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崩离析,为朱元璋攻取浙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龙凤四年(1358年)二月,朱元璋提拔外甥朱文忠为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的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朱文忠随即奉命与邓愈、胡大海合兵进取浙东。他们率兵从徽州路东北部的昱岭关入杭州路,于三月攻占建德路。朱元璋下令改建德路为严州府,令朱文忠镇守。驻守杭州的苗军元帅杨完者见建德失守,婺州危急,杭州南面的安全受到威胁,多次派兵反攻,企图夺回建德,但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六月,朱文忠进克浦江,从侧面包抄婺州。就在这时,浙东的元朝统治集团爆发了一场内讧。原来,杨完者从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应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之召进驻杭州后,"恃功骄横",不仅不听达识帖睦迩的约束,而且部队毫无纪律,到处奸淫掳掠,民怨沸腾。老百姓编了首民谣说:"死不怨泰州张(士诚),生不谢宝庆(治今湖南邵阳)杨(完者)。"达识帖睦迩"苦其逼己",与张士诚密谋,想把他除掉。过去杨完者在嘉兴、杭州屡败张士诚部队,张士诚对他恨人骨髓。七月,达识帖睦迩宣称调张士诚军队去收复建德,张士诚暗中令部将史文炳把队伍开赴杭州城北,乘杨完者不备,突然围攻他的军营。杨完者拒战十天,兵败后与其弟伯颜自缢而死,部将员成、李福、刘震、黄宝、蒋英等人带领驻守桐庐的三万苗军投奔朱文忠。这就为朱元璋攻夺浙东扫除了一大障碍。十月,胡大海又攻占兰溪,断婺州右臂,然后进攻婺州。但是婺州守将、石抹宜孙之弟石抹厚孙拼死抵抗,胡大海久攻不下。朱升建议朱元璋亲自前往指挥,朱元璋"因问兵要",他说:"杀降不祥,惟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朱元璋决定采纳朱升的建议。考虑到七月问郭子兴的三子、右丞郭天爵因"失职怨望"谋叛而被诛杀,为了稳定后方,他先从宜兴前线调回徐达,与李善长一起留守应天,并令毛麒代理中书省事,然后再带着常遇春、杨璩、冯国用等几员战将,亲征婺州。临出发前,他许诺宝图。"改婺州府为宁越府,后又改为金华府,以同乡儒士王宗显为知府,并令王宗显把停办多年的郡学恢复起来。又立枢密院分院,以常遇春为镇国上将军,同佥枢密院事,镇守婺州。为了安定民心,朱元璋一人城,就下令禁止军士剽掠,亲随知印黄某拿了老百姓财物,"即斩以徇"。过了几天,又召集诸将,告诫他们说:"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虽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吾师比人建康,秋毫无犯,故一举而遂定。今新克婺城,民始获苏,政当抚恤,使民乐于归附,则彼未下郡县,亦必闻风而归。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盖师旅之行,势如烈火,火烈则人必避之。故鸟不萃鹰鹳之林,兽不入网罗之野,民必归于宽厚之政。为将者能以不杀为心,非惟国家所利,在己亦蒙其福,为子孙者亦必昌盛。"还命令打开官府的仓库,拿出粮食救济贫民,并下令禁酒,以减少粮食的消耗。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民庶无惊,市肆不扰"。

婺州两百多年来是儒学的发展阶段理学的一个中心,号称小邹鲁,过去曾涌现许多著名的学者,元末也出了一批有学问的儒士。这些封建士大夫有知识有谋略,在地方有势力有影响,如果能把他们争取过来,不仅可以取得当地地主阶级的支持和合作,削弱元朝的抵抗力量,而且可以帮助出谋划策,发展自己的事业。朱元璋占领婺州后,就召见儒士范祖干、叶仪,询以治道。聘请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张起敬、孙履等十三人,"会食省中,日令两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寻命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为训导,教授郡学。"时丧乱之余,学校久废,至是始闻舷诵之声,无不忻悦。"起用范祖干为谘议,王冕为谘议、参军。召许瑗等人幕府,参议军政大事。为了取得他们和当地地主的信任,朱元璋还选用婺州七县的富民子弟充当宿卫,名日"御中军"。自南宋以来世代聚族而居、且有多人在元末跻身官场的浦江"义门"郑氏,在朱文忠攻人浦江时,"携家避人诸暨",这时也"遣帐前先锋率民二千,护其家归浦江"。□□

接着,朱元璋分兵四出,攻打婺州的周围地区。出兵之前,他首先遣使进行招抚。附近一些地主武装头目,如浦江的蒋镛,嵊县的郝原、赵可兰,平阳州(治今浙江平阳)的周宗道,台州的冯辅卿,新昌的何用常等,先后归附。但元朝的将官,拒绝向朱元璋投降。龙凤五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即分兵几路,命耿再成南下屯驻缙云县的黄龙山,规取处州;胡大海与谢再兴北上攻夺诸暨;陆仲亨出攻西南,谋取衢州。陆仲亨进攻衢州,不克而还。胡大海与谢再兴在诸暨击败张士诚的部将华元帅,追降万户沈胜。谢再兴留守诸暨,胡大海继续北上,一直打到萧山县城的东门,接连打败张士诚的队伍,迫使他们继续北撤。

朱元璋还派典签刘辰、主簿蔡元刚、儒士陈显道等人到庆元路招降方国珍。

方国珍是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生得身材高大,黑紫脸膛,体格强壮,据说疾走如飞,可力逐奔马。黄岩地近海滨,人多地少,当地百姓大多靠晒盐航海为生。方国珍一家,世代也以贩盐航海为业。至八年(1348年),同里的蔡乱头、王伏之在海上劫掠漕运粮食,执杀督运官吏,遭到地方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