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发表一组论文,辑成《朱元璋研究》的集子交付出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撰写这部朱元璋的大型传记。
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八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青少年时期(1328- 1351年),包括两个阶段:从天历元年到至正三年(1328~1343年),在农村随父母过着贫困的生活;从至正四年到十一年(1344~1351年),人於皇寺为僧,其问曾到淮西流浪了三年多。第二个时期是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期(1352~1367年),包括三个阶段:从至正十二年到龙凤元年(1352~1355年),参加郭子兴起义队伍,由一名普通士卒成长为统率全军的将领;从龙凤二年到十二年(1356~1366年),渡江营建江南根据地,进而击灭陈友谅,逐步走上封建化的道路;从龙凤十二年到吴元年(1366~1367年),击灭张士诚,进而开展南征北伐,完成封建化过程,转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第三个时期是创建明王朝时期(1368-1398年),包括三个阶段:从洪武元年到八年(1368~1375年),推翻元朝统治,奠定明朝开国规模;从洪武九年到二十二年(1376~1389年),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基本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从洪武二十三年到三十一年(1390。1398年),诛戮功臣,进一步巩固帝业。这部传记,基本上依据朱元璋一生经历的几个时期,按照年代的顺序来写,以便于读者了解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和一生活动的轨迹。不过,考虑到朱元璋在洪武建国后的许多重大活动是交叉进行的,而且有些活动又往往跨越几个阶段,因此明朝创建时期的这部分内容,则按政治(包括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几个方面来划分章节,各个章节再按年代的顺序来写,这样可使头绪更加集中,或许更便于渎者的阅读和掌握。
本书在写作中力争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书中不仅注意写朱元璋本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曲折经历以及时代、阶级的影响所形成的鲜明个性,揭示隐藏在他行动背后的动机,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于立体感,而且围绕朱元璋的活动,又以适当的篇幅叙述元末明初雷霆激荡的政治风云,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以及整个社会由乱至治、经济由凋敝残破到复苏繁荣的历史进程,写出朱元璋的决策对此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使读者能以小见大,由朱元璋的一生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得到丰富的知识,受到有益的启迪。书中所有历史事实的叙述,都建立在经过审查考订、确凿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尽量做到言之有据,不凭空臆测、虚构或杜撰,使结论符合于客观实际。而文字的表述,则尽量做到生动形象,活泼流畅,通俗易懂,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看懂。但由于自己才学的限制,这些设想究竟实现多少,就只能由读者判断了。
这部朱元璋大型传记从1985年秋天开始动笔,中间时断时续,到1987年秋天写成第一稿。1991年,又用四个月的时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加工,写出第二稿,于1993年6月正式出版,书名叫做《洪武皇帝大传》。跨人本世纪后,又经数年的增补、修改,写出了第三稿。这次增订,根据新掌握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对某些章节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篇幅也由原先的五十万字扩增到近七十万字,对史实的叙述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对传主的评价也更科学、客观、公正,与原著有较大的区别,故更名为《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仔细算来,从1985年秋开笔至今,前后用去二十年时间,如果从着手搜集资料,进行朱元璋研究之时算起,则整整花费了近三十年功夫。尽管如此,由于自己才疏学浅,谬误之处定然不少,热切期望广大读者和史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教。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和吸收了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和史学界许多有关论著的研究成果,因限于篇幅,书中未及一一注明。同时,本书的写作还得到许多师友的热情帮助和鼓励。苏双碧同志在百忙中,挤时间为拙著写了《序言》,就朱元璋的评价问题发表精辟的意见。在第一、二稿写作过程中,前后几届的研究生帮助我誊抄了稿子,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何珍如同志帮助挑选和复制部分图片,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刘如仲、国防科工委百科编辑室的成东、安徽滁县地区文化局的刘思祥、安徽风阳文物管理所的孙样宽、安徽凤阳电视台的刘国安、我系的研究生刘祯华等同志也提供了部分图片。在第三稿写作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顾诚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瑜研究员又在资料搜集方面给予帮助,南京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葛军莲同志也提供了部分图片。此次《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的出版,贵州人民出版社王才禹同志前后与我联系、沟通达四年之久,并且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做了许多辛勤细致、有效的工作。这里,谨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陈梧桐
2004年12月6日于北京魏公村寓所
第一章 苦难的青少年
第一节 贫苦农民的儿子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未时,在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风阳临淮东板桥镇境内)东乡的一个村庄,从一户汉族农民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传出清脆稚嫩的啼哭声,一个瘦弱的婴儿降生了。
婴儿的母亲陈氏,是个贫苦的中年农妇。因为正值秋播小麦的大忙季节,她虽已临近产期,这天上午还是同往常一样,下地帮丈夫播种小麦,快晌午时才回家来做午饭。待丈夫和几个孩子吃过午饭,下地干活,她收拾好碗筷,喂完鸡鸭,又急匆匆往地里赶。不想走到半道,腹部便一阵一阵疼痛起来,她意识到自己的第六个婴儿就将出世了,狠心咬紧牙关,忍着剧烈的疼痛,回头往家走。刚刚迈进家门,靠着墙壁喘口大气,她的身子就不由己地顺着墙壁下滑,仰卧在地上。不一会儿,只听"哇"的一声啼哭,腹中的婴儿便呱呱坠地了。
陈氏的丈夫朱五四,闻讯从地里赶来,找了村里一个年老的妇女为他的妻子接生。过一阵子,这个年老的妇女接生完毕,笑着恭喜朱五四,说他妻子生了个男孩。当时汉族的习俗,平民百姓一般是不取名字的,只用行辈或父母的年龄合算一个数目字作为称呼。郎瑛《七修类稿》卷七,危素撰《皇陵碑》、《朱氏世德碑》;解缙:《天潢玉牒》;《明太祖实录》卷一。按:以上诸书皆记朱元璋生于濠州东乡,但未详载其具体地址。文林《琅砑漫抄》、王文禄《龙兴慈记》则记朱元璋生于"盱眙县(今属江苏)灵迹乡"。袁淮修、侯廷训纂《泗志备遗》又说"盱眙县唐兴、灵迹二乡,即《皇陵碑》所谓钟离之东乡也。"郎瑛《七修类稿》卷七既抄录此说,又收入危素撰《皇陵碑》和朱元璋亲撰的《朱氏世德碑》。万历年问,盱眙知县李山元重修《帝里盱眙县志》,泗州知州曾惟诚撰写《帝乡纪略》,皆云朱元璋生于盱眙太平乡之二郎庙旁。万历三十年(1602年)中秋,盱眙知县王某更在二郎庙旁的山冈上竖立一块"跃龙冈"石碑;万历四十一年六月,盱眙知县许经世又在庙内竖立一块"孕龙基"石碑,碑上刻有翰林修撰、国史官李维桢写的《圣祖灵迹记》,明载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太平乡二郎庙。以上诸书与碑记所说的太平乡二郎庙,在今安徽明光市赵府村之后村。二郎庙今已全部废毁,"跃龙冈"碑在"文革"中被炸为二截,"孕龙基"碑则断为四块,碑文已不可辨认(明光市档案馆收藏的汪雨湘编纂《嘉山县志》手稿录有残缺碑文)。不过,明末何乔远的《名山藏》和清代官修的《明史》、私修的《明史稿》、《明书》、《明通鉴》、《罪惟录》、《国榷》等史籍,仍据《皇陵碑》、《朱氏世德碑》、《明太祖实录》,采用钟离东乡之说,未取盱眙太平乡之说。
--網-
朱五四的名字就是这么起的。他的儿子属"重"字辈,早先出生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做重四、重六、重七,还有四个侄儿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他便给这个刚出生的小儿子起名为重八。重八长大成人后,为自己正式取名为兴宗,后又改名为元璋,字国瑞,他就是未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由于他登基后使用洪武年号,后人又称他为洪武皇帝。至今,他家乡凤阳的老百姓,还称他为朱洪武。
据传说,朱元璋出生的前一天,母亲陈氏做了个梦。她梦见自己在麦场上干活,有个头戴黄冠、身穿黄袍、胸`前垂着一把长髯的道士由西北方向走来,从场院的一堆麦糠里取出颗白色药丸,放到她的手中。她定睛一看,药丸闪闪发光,渐渐变大,忙问道:这是什么?老道士说:这是丸大丹,送给你吃吧!她把药丸咽下肚里。醒来后,陈氏把刚才的梦讲给朱五四听,嘴里还透出一股清幽的香气。第二天,她生下朱元璋时,红光闪耀,满室生辉。此后,到了深夜,这座茅屋常有红光闪现,邻居以为她家失火,赶忙奔来营救,但走到茅屋跟前,红光却又消失不见了,大家都感到疑惑不解。这种传说,显然是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之后附会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把他神化成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其实,朱元璋的诞生,并不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朱元璋出生之时,正值元朝后期各种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广大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年代。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建立的统一王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在进人中原以前,还处在奴隶制的发展阶段。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大蒙古国,以后不断发动以掠夺子女玉帛为目的的大规模战争。1234年,蒙古灭金。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王朝。元朝统一全国,基本奠定了我国的历史疆域,促进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自蒙古国开始直到元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蒙古军队"像蝗群一样袭击了许多城市,沿途所遇,无不吞噬一光"。"金帛子女、牛羊马畜,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廓邱墟",却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激起了中原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为了保持他们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和种种特权,分化并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力量,极力推行野蛮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