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
在线阅读
上─页第1/129页 下─页
序 言

陈梧桐同志撰写的朱元璋大型传记即将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梧桐同志研究朱元璋有年。他用多年的时问,搜集披阅了大量史料,从各个角度对朱元璋进行深入的研究,基本弄清朱元璋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写出三十多篇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论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写成这部《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传记以流畅而锋利的笔触,全面深刻地再现了朱元璋一生复杂而曲折的经历,具体生动地记述了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的军事斗争及战略策略,在明朝开国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其制定的各种典章制度,以及他个人的生活、思想和性格。由于作者占有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又善于进行理论分析,因此作品写得颇有新意,对许多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如果不能客观地反映传主的是非功过,并对他作出正确的评价,就不算是成功的作品。朱元璋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又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他一生的前期和后期兼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阶级属性,在前期他不愧为杰出的农民领袖,在后期他又不愧为杰出的封建皇帝。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很不容易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史学界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殊异。但毋庸讳言,大部分论者由于研究课题或其他原因所限,往往只择取朱元璋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活动进行论述,进而对他的功过作出评价,这就很难反映朱元璋其人的全貌,结论也难以合乎实际。梧桐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认为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既要顾及到他一生前后的发展变化,又要顾及到他各个方面的活动。他的这部《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系统而全面地记述了朱元璋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并把它们放到当时的阶级斗争环境和历史范围之内,结合传主所处的历史大势及其具体条件、地点和时问进行考察,是功就言其功,是过就言其过,既不随便拔高,也不任意隐讳,历史事实是怎么样,就怎样写。在全书的末尾,再根据他一生的活动,总评其是非功过,指出朱元璋在参加元末农民战争和建立明朝封建统治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既有突出的贡献,又有明显的过失,但综其一生,主要是起了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功大于过,是个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这样的分析是有说服力的,评价是恰当的。

在历史科学的研究中,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在他编订的我国第一部成型史书《春秋》里,就对鲁国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各种人物的表演,按照自己的观点作了褒贬。而司马迁的《史记》,则干脆用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历史,不论是"纪"还是"传",自然都包含着作者对纪主或传主的评价。汉代以后的史书,虽然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诸种写法,但仍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作杠杆,贯穿着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过,剥削阶级的史学家,囿于视野和阶级局限,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不免有所偏颇,很难做到客观。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并对许多历史人物重新做出评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研究者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或掌握资料所限,没有能够充分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总还存在某些偏颇。加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理解也不全面,往往把划分人物的阶级属性并据以进行褒贬当作阶级分析法。因此,不少论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农民战争领袖随意加以拔高,而对帝王将相则多加贬斥。而在某种政治气候的影响下,有的论者又对某些历史人物作了相反的评价,甚至把农民战争说成是破坏作用多于积极作用,任意贬低农民领袖。这样一来,要对曾经是农民领袖又是封建皇帝的朱元璋做出评价,就很困难了。不少论者,采取肯定他的前期而否定他的后期的做法,把朱元璋当皇帝说成是叛徒,从而完全否定他的历史功绩。显然,这是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但农民阶级却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因此,农民战争只能起到推翻和打击腐朽的旧王朝的作用,却不可能导致农民阶级的最后解放。朱元璋等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腐朽的元王朝,这是历史的功绩,应当垂勋史册;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统治之后,建立了明王朝,实行轻徭薄赋,改革吏治,发展生产,使封建社会的历史向前发展一步.这同样是历史的功绩,也应垂勋史册。当然,朱元璋从一个农民领袖变成一个农民的统治者,他有剥削压迫农民的一面,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这是历史的局限,只要他当了皇帝,就必然站到农民的对立面,这是不以朱元璋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用朱元璋从农民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来否定他的历史功绩,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对朱元璋的评价,在他建立明王朝之前应当用衡量农民领袖功过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在他建立明朝政权之后则应当用衡量封建帝王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对朱元璋的评价是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对作为农民领袖的朱元璋和作为封建皇帝的朱元璋,其是非功过在书中都作了详细的表述和实事求是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也指出了他的历史局限。这种做法,显然是比较公允、妥当的。

梧桐同志锲而不舍的勤奋治学精神,是值得称赞的。我曾经和梧桐同志做过邻居。那是在"十年动乱"之后,知识分子刚从"臭老九"转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住房条件还很差,我们同样都是住着两问豆腐干大的小平房,据说那是原北大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每间房子不过八平方米左右。虽然工作条件很差,但我们都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是知识分子大有可为的年代,应当为人民多做些工作。梧桐同志坚信,只要发奋读书,锲而不舍,认真钻研,是可以做出成绩来的。他几乎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每天苦读到深夜,小平房里的灯光仍然亮着;他数年如一日,翻阅了大量有关明代历史的资料,写出一篇篇有见解的文章。后来,随着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梧桐同志住进了楼房,工作条件比原先好得多,不过我们已经不再是邻居了。但是,梧桐同志在那狭小的平房里艰苦奋斗的情景,却一直是令人难忘的。现在梧桐同志已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明史专家,他今天的成就,基础就是在那两间小平房里打下的。这也说明一个真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决心,发奋努力,在艰苦的条件下也是可以做出成绩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是一部成功的传记著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它的出版,将有助于朱元璋研究的进一步深人。朱元璋是元末明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活动,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文化的,都必然要对当时乃至后来的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这部大传既展现了朱元璋一生的业绩,也反映了元末明初整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对于读者了解元末农民战争和明初的政治、经济状况都是很有帮助的。全书文字生动晓畅,可读性较强,除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之外,对其他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上面这些话,是为祝贺梧桐同志这部《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的出版而写的,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苏双碧

2002年2月于北京沙滩
∴∴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前 言

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引起我的兴趣,纯出于偶然的因素。那是在十年大动乱当中,我和所在单位人民教育出版杜的同事,从北京被下放到外地农村的"干校"去接受"再教育"。我们单位的"干校"设在安徽凤阳,那儿正好是朱元璋的故乡和曾被他定为明中都的地方,这使我能有机会探寻明中都遗址和同朱元璋有关的历史遗迹,走访当地一些须发斑白的老乡。经过六百多年历史风雨的飘蚀,明中都的遗址只残存一堵破败的城垣和一座鼓楼的台基,同朱元璋有关的历史遗迹也只剩下龙兴寺、明皇陵等为数不多的东西。不过,在当地老乡中,还是流传着许多朱元璋的神奇故事,显示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听着当地老乡的诉说,面对颓败的废墟、荒冢、破庙,我深深陷人了沉思: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贫苦农民出身的小行童,何以会成为威震四方的农民起义领袖?渡江之后,他为什么能在"地狭粮少"、"孤军独守"的困难条件下越战越强,逐一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他为什么要选择无论是从经济、地理、军事还是政治的角度讲都不具备建都条件的凤阳作为中都,而在中都营建工程"功将完成"之时,却又弃而不用?他在称帝之前那么善于网罗、招揽人才,而在称帝之后又为什么要那么残暴地屠戮功臣,把当年跟随他南征北伐的淮西将臣几乎杀个精光?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为什么能毫不留情地惩治贪官污吏,械杀不法豪强?他为什么要把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他究竟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和发展惨遭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他的是非功过交织于一身,究竟应当怎样进行评价?等等。这使我不禁涌起对朱元璋进行一番研究的念头,我时朱元璋的兴趣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干校"呆了三年后,我被分配到南疆的广西大学中文系教书,尔后几经周折,又调回北京,在中央民族学院(后改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不久,"四人帮"垮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我选择明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要研究明史,首先就得对朱元璋其人其事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因为朱元璋是明帝国的创建者,明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亲手擘画和奠定的,他一生的活动对明朝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过去存在于脑海里的一系列同朱元璋有关的问题,更激起我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强烈兴趣。于是,我仔细阅读史学前辈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并认真查阅了有关朱元璋的各种学术论著。这样,有些问题清楚了,有些问题依然若明若暗,有些问题仍是百思不得其解,有些问题又尚无人涉足,没有现成答案。因此,我决定自己尝试着来解开这些历史的谜团。此后在教学之余,就把主要精力用于朱元璋研究,一发而不可收。经过几多寒暑,翻检史籍,搜集资料,寻幽探微,去伪存真,基本弄清朱元璋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