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24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24/129页 下─页
,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的繁荣景象。朱元璋极其重视与教化攸关的科举取士,他师法古制,剔除前代取士制度的弊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不仅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衔接起来,而且制定出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方法,更便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所有这些举措,起到了协调关系,淳厚风俗、发展教育、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朱元璋的这一系列活动及其建立的一套典章制度,废除或改革元朝遗留下来的许多弊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弼成了"洪武之治",促成明前期洪、永、熙、宣盛世的出现,从而为明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明朝因而得以享祚近三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年代仅次于唐朝的封建王朝,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朱元璋所建立的典章制度,还对清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史载,"(清)世祖福临人关,因明遗制一。清圣祖玄烨也承认:"我朝现行事例,因之而行甚多。"清朝末年的人也说:"我朝设官,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这就是所谓"清承明制"。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的朱元璋,他不可能摆脱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所固有的腐朽性,在他的身上同样明显地反映出来,从而导致其政策措施的某些严重失误。例如,他拼命扩张皇权,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并制定《皇明祖训》,要求子孙永远遵守,这就不利于政治的进一步稳定,有碍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如,他始终固守传统的厚本抑末政策,"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孕育和滋长。再如他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统治,不仅规定士大夫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为君所用,而且在科举考试中排斥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自然科学内容,只考《四书》、《五经》,只能以程朱的注疏为准,只能写死板的八股文,这就极大地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导致自然科学发展的滞后。

总而言之,朱元璋在参加元末农民战争和建立明朝封建统治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既有突出的贡献,又有明显的失误,但综其一生的活动,主要还是起了促进社会进步、历史发喂的作用。而且,造成他犯这些缺点、错误的根源,主要还在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是不应苛求于前人的。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在农民战争摧毁旧王朝的废墟上重建新的统一王朝,一共有西汉、东汉、唐朝、明朝和清朝五个朝代。我们不妨将朱元璋与此前三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作一番比较,看看他是否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高祖刘邦,早年起兵响应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后率军攻占成阳,推翻秦朝统治,约法三章,废除严刑苛法,并通过楚汉战争战胜项羽。就皇帝位后,他基本沿袭秦制而略加增益,并先后歼灭异姓诸侯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于关中,复故爵田宅,"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重本抑末,打击商贾,以求稳定封建秩序,恢复农业生产。不过,他在翦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代之以同姓诸侯王,从而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埋下后来七国之乱的祸根。而社会经济逐步从凋蔽状态中恢复过来并走向发展,则是经过文景之治才实现的。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更是迟至汉武帝即位之后才大规模展开的,那时距离西汉王朝的建立已经整整过了七十年的时间。东汉王朝的缔造者光武帝刘秀,早年与兄刘绩起兵参加反莽的绿林起义军,以恢复汉家制度相号召,得到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新莽政权覆灭后,他破降和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逐渐壮大,遂与农民军彻底决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重建汉政权后,镇压了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他在位三十四年,基本沿袭西汉的典章制度,只是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执掌军权的都尉,以强化中央集权体制。同时,招抚流亡,恢复三十税一,选用良吏,提倡节俭,精减县数,省职裁员,释放奴婢,减省刑罚,使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载于户籍的人口由光武初年的二百四十四万余户、一千一百九十一万余人,增至末年的四百二十七万余户、二千一百万余人。但他针对田宅逾制而实行的"度田",却因遭到豪强地主的反对而半途作废,使豪强地主的势力在日后空前地膨胀起来,导致东汉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所谓"光武中兴",成就其实也很有限,仅以光武末年的户口数字而言,尚不及西汉极盛时期的一半。唐王朝的开创者高祖李渊,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起兵反隋,攻占长安,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废黜杨侑,自立为帝。他在位九年,一面削平薛仁呆等割据武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辅公裙等农民起义队伍,逐步实现国家的统一,一面废隋苛法,"去其泰甚",制新律令,并颁布均田令和赋役令,使流亡的农民复归版籍,社会渐趋稳定。不过他在位期间,典章制度基本袭自隋朝,而社会经济的残破凋蔽也未见有多少恢复,不少地方"田亩荒废,饥馑荐臻",载籍户口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将隋朝的典章制度结合唐朝的社会实际加以补充、发展而形成一套更加完备的制度,这主要是奠定于唐太宗的贞观年问,而唐朝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那也是唐太宗在位期间才逐步实现的。与西汉、东汉和唐朝的三位开国皇帝相比,朱元璋确是提供了新的东西,他的历史功绩是远远超过他的这几个前辈的。

即使将朱元璋同后来的清朝开国皇帝相比,其历史功绩也要高出许多。清王朝的开创者太宗皇太极,虽为满族的发展、清王朝的创建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此时清朝的统治范围还仅局限于东北和蒙古地区,它还只是一个与明朝对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及至明朝的统治被大顺农民军推翻,清军人关之后,清朝定鼎北京,才变成为一个中原王朝。入关的皇帝是清世祖福临,他虽用武力血腥地镇压了大顺军和大西军的余部,消灭南明诸王的政权,但清政府推行残暴的民族征服与民族压迫政策,施行麓发、易服、圈地、投充与逃人法,却大大激化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造成长期的社会动荡,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摧残,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更是遭到惨重的破坏,有的地方"男妇罹于杀掠,庐舍遭于焚毁,而桑柘之木伐以为薪,是养蚕之人与食俱竭,而丝与杼皆废矣",有的地方则是"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四顾郊原,社灶烟冷",明中期刚刚滋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被蹂躏殆尽。清政府尽管也采取措施招民垦荒,但因为支付庞大的军饷而急于起科,效果并不显著。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的耕地面积仅有五百二十六万余顷,不仅与万历三十年明朝耕地的最高数字相差甚远,而且也不及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耕地数字。清朝民族矛盾的缓和、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那是在清圣祖玄烨亲政特别是"三藩之乱"平定以后的康雍乾时期,此时距清军人关定鼎北京已有百年之久了。可见,不论是皇太极还是福临,其功绩都无法同朱元璋相比。

综上所述,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开创大明王朝,不仅弼成"洪武之治",促成明前期洪、永、熙、宣封建盛世的出现,而且对此后明清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有作为的封建皇帝,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世祖福临称颂朱元璋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指汉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诸君不及洪武也"清圣祖玄烨也说:"朕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他曾为朱元璋的孝陵题词日:"治隆唐宋"。铭刻这一题词的石碑,至今犹屹立在南京明孝陵之前。客观地说,以历史功绩而论,朱元璋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较,确实是难分上下的。

1985年10月至987年9月一稿1991年5月至8月二稿

1999年1月至2002年3月增订一稿2004年5月至10月增订二稿

后 记
┇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这部《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是《洪武皇帝大传》的增订本。

《洪武皇帝大传》是1993年6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时,中国明史学会前后两任的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海鹏教授和南开大学南炳文教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吴仁安教授、吉林大学梁希哲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史学集刊》发表书评,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拙著与原有的同类著作相比,"不仅挖掘了许多新的史料,订正了不少史籍记载的错误,而且大大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加深了论述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大传》在行文方面很注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些章节读起来娓娓动听,婉如在讲故事一样。这样,不但没有降低《大传》的学术价值,反而增强了可读性,达到雅俗共赏的客观效果","是继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大作《朱元璋传》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朱元璋传记"。书也很快销售一空,出版社曾多次加印,发行量达到一万九千册。后来,台湾师范大学朱鸿教授在《汉学研究通讯》发表的近十年来(1989-2000年)海内外有关朱元璋研究的综述文章中,将拙著与后出的几部朱元璋传记进行比较后,也认为"以陈著的学术成就最高,论者谓其超越吴晗之作,绝非溢美之词"。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深感欣慰,备受鼓舞,觉得自己在朱元璋研究上所花的大量心血并没有白费。

但是,正如三国时代魏人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言:"世人著述,不能无病。"拙著自然也不例外。书中不仅存在一些校核上的失误,有些史实的叙述也不够准确,特别是由于本书的研究基础是奠立于"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之时,思想还未完全解放,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对朱元璋的评价,还没有完全摆脱"左"的影响,例如对朱元璋接受和恢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倡尊孔崇儒、施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