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21頁
在线阅读
所说的孝陵,位于"金陵王气所钟"的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在堪舆家眼中,它具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独特优势,是一块风水绝佳的坟地。洪武初年,朱元璋和谙熟风水的谋臣刘基、同乡徐达、汤和一同勘察钟山,就择定此地作为自己和马皇后将来的陵寝之地。洪武九年开始筹建陵墓,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负责主持规划设计和督建。陵区之内原有七十余所六朝所建的寺院,李新悉数将其迁出。如独龙阜梁武帝为金陵圣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三国时改钟山为蒋山,开善寺也改名为蒋山寺)和永定公主所建的宝公塔,即迁建于钟山左胁朱湖洞南。功将就绪,因有相者言其他湫隘,非京刹所宜,又徙建于独龙阜之左,拓大规制,赐名为灵谷禅寺。因此,有的书上记载说,"梁以前佛庐七十余所,孝陵成悉废。"独龙阜南边的梅花山,有座孙权墓,李新也想将它迁出,朱元璋说:"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因而只迁走孙权墓前的石麒麟,孙权墓仍然保留不动。为了保留孙权墓不动,李新未再沿用前代帝王陵神道那种笔直的设计方案,将朱元璋陵墓前的神道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形,呈现一种曲折幽深、一眼望不到头的独特景观。整个陵区垣周四十五里,为京师城垣长度的三分之二。在继承明皇陵"前朝后寝"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明陵的"三环相套"为三进院落的布局。第一进院落是以具服殿为中心的祭祀准备区,第二进院落是以巨大的孝陵享殿为中心的祭祀区,这是前朝部分。第三进院落为陵寝区,是后寝部分,前有高达十六米多的方城,上建明楼,后有帝后合葬的地宫,其上为直经三百二十五米至四百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绕以约一公里多的砖墙,称为宝城,又称宝顶。陵区完全按中轴对称形式设计,从第一进院落之前的金水桥起到第三进院落的宝城上,包括文武方门、具服殿、孝陵门、孝陵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等,都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层层递升,以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内封山涸水,将寝宫的威武雄壮与山水园林的明丽秀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朱元璋陵墓的这种布局形式后来为明十三陵和清东陵、西陵所沿用,成为明清五百余年帝王陵墓的布局模式。洪武十五年陵墓已基本建成,当年八月马皇后病逝,九月即下葬于此。因为马皇后谥日"孝慈皇后",此陵便称为"孝陵"。李新由于建陵有功,被封为崇山侯,"岁禄千五百石"。
由于担心年长的诸王起而夺位,加上已有现成的陵寝,朱允坟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七天即闰五月十六日,遵照朱元璋的遗诏登基继位。同日,葬朱元璋于孝陵,并为他上谥号日"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又谥之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下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再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后,世上流传着他的两种不同画像。据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曾召集一批画工为他画像。画工们都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像一张画得比一张逼真,以为画得越是逼真,越能得到皇上的赏识。但是,朱元璋的相貌实在长得很不雅观,画得越是逼真,他越不满意。后来,有个画工揣摩皇上的心思,"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就是画个基本相似的相貌轮廓,而把脸容尽量画得沉静仁慈一些。朱元璋看了非常高兴,下令照原样继续画了许多张,分赐给诸王。这样,便有两种不同的朱元璋画像流传了下来。朱元璋一心想为皇太孙留下一个稳固的皇位,然而他的计划却彻底失败了。这倒不是因为他对功臣宿将清除不够彻底,而是由于他实行分封政策,导致藩王日渐坐大,不仅没有起到藩屏王室的作用,反而对朱允坟的皇位构成严重威胁。洪武九年,朱元璋刚进行分封时,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曾上书指出封建诸王的弊病,预言数世之后,"尾大不掉",必将酿成大祸。朱元璋拒不接受,把叶伯巨抓来囚死狱中。后来,朱元璋虽然对分封制度进行某些改革,缩小了藩王的政治权力,但仍继续保留甚至扩大他们的军事权力。开国功臣被清除后,守边和出征的任务都交给镇守边地的藩王。但藩王所代替的并不仅仅是功臣们的征战,同时也代替他们成为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的威胁。其中,尤以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实力最为雄厚,野心最大。皇太孙朱允姣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洪武二十五年受命批阅奏章、平决政事后,曾在东角门对他的伴读黄子澄说:"爷爷万岁后,我新立,诸王年长,各拥重兵,必思有以制之。"并商量了对付的计策。他还曾直率地对朱元璋谈到过自己的这种忧虑。有一次,朱元璋对他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他反问:"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未曾想到这个问题,沉默良久,才问:"汝意如何?"他答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说:"是也,无以易此矣。"不过,朱元璋对藩王夺位的问题仍然估计不足,他除了密令驸马都尉梅殷辅佐皇太孙,并没有采取其他措施。后来,与燕王互相牵制的秦、晋分别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和三十一年三月病死,燕藩独强,对朱允坟的威胁更大。但是,从晋王病死到朱元璋去世仅有三个月的时间,朱元璋已来不及做更多的安排,只是在临终前的遗诏中规定:"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王国所在文武衙门军士,今后一听(朝廷)节制,护卫官军王自分处",以便保证皇太孙能顺利继承皇位。
朱允坟即位后,朝廷与诸王之间剑拔弩张,矛盾日益激化。他立即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密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削废周、齐、湘、代、岷等五个藩王。同时,在北平周围布置兵力,准备袭击燕王。燕王朱棣早在暗中觊觎皇位,朱元璋刚死,他就从北平赶往京师,想借奔丧之名打探朝中虚实,中途遇到朝廷派出的使臣向他传达遗诏,只得快快返回北平。周、齐诸王被削,他感到唇亡齿寒,就在心腹谋士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支持下,"练兵后苑中","日夜铸兵器",准备举兵夺位。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援引《祖训》中关于亲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的规定,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抗,号为"靖难"。朱元璋的《祖训》规定:"凡朝廷新天子正位,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亲王起兵除奸的前提是要有"天子密诏"。朱棣自然不会有天子密诏,为了师出有名,他对将吏军民说:"予已上书陈情,请诛奸臣,今少主为奸臣所蔽,恐不见答,则惟应以尔等往清君侧之恶,扶国家于既坏,安宗社于垂亡",号召他们"克恭予命,以绥定大难,载清朝廷,永固基图"。经过三年多的战争,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率兵攻入京师。朱允坟自焚而死。迎降的翰林编修杨荣问朱棣:"殿下先谒陵(孝陵)乎?先即位乎?"这一句话提醒了急于登上皇帝宝座的朱棣,他赶忙前往钟山脚下拜谒孝陵,然后回城至奉天殿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接着,继续进行孝陵未完的工程,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陵前的神道旁建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记述朱元璋一生的功绩。明孝陵的修建至此最后完工。与此同时,则继续实行削藩,使明朝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第四节 一生的功过评价
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在他的身上,是非功过鲜明地交织在一起,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他的功过得失呢?⑥本⑥作⑥品⑥由⑥⑥網⑥友⑥整⑥理⑥上⑥傳⑥
朱元璋的政治生涯,包括参加元末农民战争和建立明朝封建统治两个不同的时期。评价他的功过得失,首先就涉及到如何看待他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的活动问题。曾有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完全背叛了农民起义,是个地地道道的叛徒,因此他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的活动应该全部否定。这种看法显然是把农民起义领袖的蜕变看作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因而过多地追究个人的品质问题。但是,如果进一步作深人的考察,人们便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在揭竿之后,都程度不同地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就拿元末农民战争来说,张士诚据有吴中后,其所作所为,与封建帝王可以说是毫无二致。陈友谅在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后,封建化的程度也不亚于张士诚。就是斗争最顽强的北方红巾军首领刘福通,他在起义之初,立足未稳之时,在毫州立韩林儿为帝,即拆鹿邑太清宫材建宫阙,不也显示出封建化的端倪吗?后来的情况,由于史料的缺乏已不甚清楚,但从其东路北伐军毛贵在山东莱州屯田时实行"官民田十止收二分"的措施来看,显然已对封建土地所有制采取默认的态度,这不正说明他们在封建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了吗?至于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情况也大体相同。可以断言,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如果不是由于过早地牺牲而中断他们的封建化步伐,而是胜利地推翻旧王朝的政权,并且牢固地确立起自己对全国的统治,最后也必然要转化为封建帝王。可见起义领袖的封建化乃至最后变成封建帝王,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必然的现象。
农民起义领袖的蜕变既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质问题,起义领袖个人品质的好坏,无疑会对这种转化起着延缓或加速的作用,但却不是根源之所在。起义领袖的蜕变,归根到底,是由农民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农民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农民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他们具有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农民又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不是同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阶级。这种阶级地位,又决定他们不可能提出超越小生产和小私有范围的经济要求。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提出了土地要求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往往也只限于要求恢复和发展拥有小块土地的实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不过是地主经济的附庸和补充,并不是独立的经济形态,而且它本身又极其脆弱,不可能保持长期的稳定,终究要出现两极分化,产生新的封建地主和赤贫的农民。因此,起义农民尽管可以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沉重地打击地主经济,改变土地配置,却不可能带来高于封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