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思欲与民偕乐",命工部在京城内外的繁华街市修建十座酒楼,决定在金秋八月的丰收季节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庆祝活动。酒楼动工兴建后,他感到十座太少,又下令增修六座。到了八月,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十六座酒楼陆续完工。它们不仅建筑雄伟,装饰豪华,而且都起了十分雅致动听的名称,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译"等。八月二十三日,庆祝活动正式开始。商业区的各条市街,摆满了新登场的五谷和南北各地的瓜果,街上游人如织,不时荡起阵阵欢声笑语。各座酒楼张灯结彩,喜迎各方宾客,热闹非凡。京城的文武百官和参与订正蔡忱《书集传》的老儒,齐集于醉仙楼宽敞的大厅。朱元璋身着崭新的衮服,下诏为百官赏赐大明宝钞,大臣们齐声三呼万岁。接着,举行盛大的宴会,朱元璋频频举杯,与大臣们开怀畅饮。九月十六日,《书集传》校订工作宣告完成,朱元璋非常高兴,特为参与工作的诸儒赏赐钞币,又在南市楼宴请他们。席间,诸儒先后献诗,晦人揭轨的《宴南市楼》二首留传至今,让人可以想见当年宴饮的盛况:
帝城歌舞乐繁华,四海清平正一家。龙虎关河环锦绣,凤凰楼阁丽烟花。金钱锡宴荣恩异,玉殿传宣礼数加。冠盖登临皆善赋,歌词只许仲宣夸。诏出金钱送酒垆,绮楼胜会集文儒。江头鱼藻新开宴,苑外莺花又赐舀甫。赵女酒翻歌扇湿,燕姬香袭舞裙纡。绣筵莫道知音少,司马能琴绝代无。但是,长期紧张的战斗生活和繁忙劳累的国事活动,也使朱元璋的健康受到了损害。洪武初年,便"患心不宁",害了心跳过速的病症,有时发高热,"每心火炎上,喜怒不常"。宋濂劝他寡欲清心,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桂彦良也劝他"惩忿窒欲"。寡欲、窒欲这一条,朱元璋倒是实行了,因为他历来就主张处富贵者"正当抑奢侈,弘俭约,戒嗜欲",一贯过着俭朴的生活。但要朱元璋清心、惩忿,他却无法办到。面对当时经济残破、政局动荡的局面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不得不竭尽心力,夜操劳。而家庭之间,父子之问的矛盾,更在他的心头投下一层阴影,使他深感痛苦和烦闷,影响到他的身心健康。
马皇后自与朱元璋结婚,就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但她对丈夫在强化封建专制过程中滥施刑戮的做法很不赞成,时常委婉地进行讽谏。皇太子朱标生性仁厚,自幼长在深宫,长期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性格思想作风与老皇帝迥然不同。老皇帝主张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畏而莫测其端,皇太子却主张以仁义治国,讲仁政,讲友爱,务求治狱之平恕;老皇帝想尽办法诛灭异己,杀戮功臣,加强和巩固皇权,皇太子却要照顾勋臣宿将的功劳,照顾亲戚、兄弟、师生的情谊,宽大为怀。秦、晋、周诸王屡犯过失,皇太子屡次出面调护解救。堂兄朱文正、表兄李文忠和义兄沭英等人因事受到老皇帝"督责",他"辄告高后为解慰"。老皇帝命他省决章奏,他更自作主张,"于刑狱多所减省"。这样,父子俩的分歧日渐扩大,有时不免要发生冲突争吵。传说宋濂获罪,皇太子曾哭着向父亲求情:臣愚戆,没有别的老师,请求陛下哀矜,免其一死。朱元璋大怒,说:等你当皇帝赦他!皇太子惶恐无措,投水自杀,幸被左右救起。朱元璋且喜且骂道:这个痴心儿子,我杀人关你什么事?又传说马皇后死后,朱元璋闷闷不乐,动辄杀人,皇太子劝谏说: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吭气,第二天把一根荆杖扔在地上,叫皇太子去捡。皇太子见荆杖上都是刺,不敢捡,朱元璋说;"汝弗能执与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意思是说,我杀人就好比为你去掉荆条上的刺一样,把荆条上的刺除掉你才好拿,我把天下的奸险之徒清除干净,将来你的皇帝才好当。皇太子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认为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用不着你多操这份心。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举起椅子就砸过来,吓得皇太子赶紧逃走。还传说朱元璋嫌皇太子过于仁柔,有一天故意叫人抬着尸骨从他面前经过来刺激他,皇太子不胜悲蹙,连声哀叹:"善哉!善哉!"
朱元璋固执而又自信,继续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清除异己,诛杀功臣,一心想为他的后继者留下一个稳固的皇位。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却未能得到马皇后和皇太子的理解和支持,内心不免感到悲伤和寂寞。洪武十五年八月,同朱元璋朝夕相处的马皇后病逝,更使他感到无限的伤心与孤独,身体也感到日渐虚弱。他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二十家亲邻,想起小时候同他们一起戏耍、劳作的种种情景。自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凤阳老家,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过得怎样?为了排遣心中的忧伤和苦闷,洪武十六年夏秋之交,朱元璋令内官张林将他们接到京师相见。八月初一,张林报告说,这二十家亲邻已经进京,但衣衫褴褛,不能人殿朝见。朱元璋令尚衣监赏给他们每人一套衣服、一双靴子、一顶帽子。第二天早朝后,张林把他们引入谨身殿相见。朱元璋兴奋异常,和他们共叙了一番故旧之情,然后在奉天殿的左庑设宴招待,并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个装满精美食品的黄龙袱,让到会同馆休息。第二天,又兴冲冲地领着他们游览宫殿,并带入东宫见了李淑妃。临别,还赐宴款待,赏给钞币,亲自送出西安门。但是,送走这些乡邻后,他内心的忧伤与苦闷不仅没有得排遣,却反而加重了。因为一来,这些昔日的乡邻,尽管八年前安排他们守护皇陵时,他曾"赐朱户"以示尊宠,"复其家"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后来还为凤阳所有的陵户"每户拨给田地一庄",可是他们的生活却未见改善,至今仍然贫困不堪,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这不能不使他这个当今的皇上感到尴尬和难堪。二来,这些小时候无话不说、亲密无问的乡邻,如今已变成自己治下的子民,彼此之间隔着一道君民名分的鸿沟,他除去同他们叙叙故旧之情外,再也不能向他们诉说心中的忧伤与苦闷。所以,过了半个月,他便传旨"说与凤阳亲邻二十家,老的们路途遥远,江河雨雪不便,今后不必来了",从此再也没让他们到京师朝见。
这样,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处在悲痛与孤寂之中,身体日渐虚弱下去。过了近十年,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他寄予厚望的皇太子、年仅三十八岁的朱标又突然病死,使他再次陷入极度的悲哀和痛苦之中。六十五岁的老皇帝承受不住这个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便"患热症"病倒了。这一次病得很重,"几将去世"。经过太医的精心治疗,总算从死神手里夺回了性命,但仍"病缠在身",身体更加虚弱,头发胡须全都花白了。
皇太子朱标有五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八岁夭折。朱标死后,朱元璋采纳刘三吾等人的建议,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将朱标十六岁的次子朱允坟立为皇太孙。他仍照培养皇太子的办法进行培养,先请名儒教读经书,再命其批阅奏章,平决政事,学习如何做皇帝。但这个皇太孙性格酷似乃父,也是一个极为"仁厚"的儒雅书生。他同父亲一样反对朱元璋滥施刑戮,主张减省刑狱。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命他省决章奏,他"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这时,朱元璋已届春秋高年,感到在世时间不多,担心自己死后,仁柔而又年轻的皇太孙继承皇位,调动不了久经战阵、老谋深算的开国元勋,控制不住局面,于是决定再斩除荆棘,把仅存的几个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全都清除干净。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族诛蓝玉,并连坐族诛了大约二万人。翌年,又杀傅友德并赐王弼死。再过一年,又杀冯胜。至此,朱元璋才稍感放心,他根据"刑罚世轻世重"的原则,于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宣布废除严刑,敕谕文武群臣:"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习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剿、劓、阉割之刑,盖嗣君宫生内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施不当,误伤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由于长期"忧危积心,克勤不怠",积劳成疾,洪武三十年十二月,朱元璋又得了一场大病。他以为自己活不长久,想起皇太孙的亲祖母、皇太子的母亲李淑妃非常能干,担心自己死后,她会仿效武则天做女皇帝,导致江山易姓,决心把她除掉。他派人把李淑妃的两个哥哥叫到便殿赐宴,又把李淑妃叫到跟前,对她说:你跟随我超过了一纪(十二年,指她被册封为淑妃、摄六宫事以来的时间),朝夕在左右侍候,费心用力。你去见见两位哥哥,尽尽骨肉同胞的情谊吧!李淑妃明白,这是准备叫她以死殉葬,泣拜道:臣妾知道了,死就死吧,何必见兄长呢!随后上吊自杀。朱元璋抚尸大哭,对她哥哥说:朕不是不知道你们的妹妹贤明,只是担心她日后会演出武后之祸,只得抑制自己的感情叫她这样做,千万不要以为朕是个寡恩薄德的人。后朱元璋死,便以李淑妃殉葬。⊕⊕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但经过治疗,朱元璋却侥幸地活过来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八,他再度病倒。开始,他还勉强撑着病体,"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日"。后来,服过许多药,病情始终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他焚香祷告,祈求皇天保佑,说:"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闰五月初十日(阳历6月241),七十一岁的老皇帝在西宫的卧榻上停止呼吸,离开了他手创的皇朝。临终之前,他"责殉诸妃",命令所有妃嫔都为他殉葬,只留下张美人抚养她四岁的女儿宝庆公主。又立下遗诏说: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任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不及多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惧,虑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蚊,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葬祭之仪,一如汉文勿异。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所改。朱元璋遗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