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19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19/129页 下─页
躁暴,惟明则不惑于邪佞,惟勤则不溺于安逸,惟断则不牵于文法,凡此皆以一心为之权度。"一心想把太子培养成一个能干的接班人,以维持和巩固朱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平时对皇太子和诸王管教很严,稍有过失,即痛加训诫。二子秦王就藩西安后,见王府宫殿用的是碧瓦盖顶,嫌不够威风,以"异帝制"为由,对负责建造王宫的长兴侯耿炳文大发脾气。后来,又"市人浙江"。他还在咸阳、兴平、武功、扶风等县牧马数千匹,扰害百姓。并散钞令护卫士卒和陕西属县里甲买金,导致无籍之徙乘机抢劫往来官军及士庶妇女,"但有首肴之数即攘夺之"。清明时节,还令内侍到城内外的千秋架寻访美女,"访其姓名,即娶人宫,如意则留之,否则杀之"。他甚至"僭造龙衣龙床"。朱元璋闻讯严加切责,洪武二十四年还把他召还京师,经皇太子说情,第二年才放回封国。洪武二十八年病死,朱元璋追谥为"憨",赐谥册日:"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日愍。"子晋王秉性骄纵,就藩太原,途中鞭打厨子徐兴祖。徐兴祖过去曾长期侍候过朱元璋,朱元璋写了一通敕书给晋王,说:"吾率群雄平祸乱,不事姑息,姑息独徐兴祖--为吾膳夫二十三年矣,小子识哉!"后来,晋王在藩多不法,有人告他图谋不轨,朱元璋大怒,要杀他,经皇太子"为涕泣请",才免于死。此后他幡然悔悟,谨守法度,"待官属皆以礼,更以恭慎闻",重新得到朱元璋的喜爱和器重。十子鲁王好文礼士,善作诗歌,但嗜服金石药以求长生,毒发伤目,又"尝建一苑城外,与妃出宿",生活放荡不羁。朱元璋很讨厌他,洪武二十二年鲁王死,亲定其谥号为"荒"。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曾将历代藩王及其子周、齐、潭、鲁诸王的不法行为,辑成《御制纪非录》一书,颁赐诸王,令其"朝暮熟读,以革前非,早回天意"。由于注意教育,好几个儿子成年后,都颇为能干。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武艺都很高强,洪武二十六年后元勋宿将屠戮殆尽,北方的防务便由他们来承担。其他几个封在北方边塞的小王,也经常领兵跟随他们巡视斥堠,校猎沙漠。五子周王则爱好文学,能词赋,又喜欢研究植物,曾选择可以救饥的草类四百余种,画为图谱,并加疏解,名为《救荒本草》。十七子宁王对文学和音乐颇有研究,曾著《通鉴博论》二卷、《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太古遗音》一卷、《琴阮启蒙》一卷,还有《茶谱》等著述数十种,"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冶诸术皆具"。其他如八子潭王"英敏好学,善属文",十子鲁王"好文礼士,善诗歌",十一子蜀王"博综典籍",曾被朱元璋呼为"蜀秀才",十六子庆王"好学有文",在文学上也有相当造诣。十二子湘王既好文又喜武,文武全才。他性嗜学,常读书到半夜,领兵出征也携带大批图书,随时阅读。曾开景元阁,招纳文士,日夜校雠,志在经国。又喜谈兵,膂力过人,善用弓矢刀槊,驰马若飞。当然,也有几个王子很不成器。如十三子代王,为人残忍粗暴,在建文朝被废为庶人。永乐元年(1403年)复爵,继续胡作非为,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警告:"闻弟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且王独不记建文时耶?"但他秉性难移,到晚年还经常和几个儿子穿着窄衣,戴着秃帽,在街市中袖锤斧杀人。十九子谷王,永乐时"居国横甚",夺民田,侵公税,随意杀人,长史虞廷纲几次劝谏,被诬陷致死,后以谋叛被废。二十五子伊王,永乐时就藩洛阳,时常挟弹露剑,驰逐郊外,百姓躲避不及,即被击杀。他还常把男女平民的衣服剥个精光,借以取乐。

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女能过上优裕的生活,朱元璋规定诸王、公主的俸禄由朝廷支给。明制,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嫡长孙立为世孙,其余诸子年十岁,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为长孙,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封奉国将军,四世孙封镇国中尉,五世孙封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封奉国中尉。皇女封公主,夫婿号驸马都尉,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孙女封郡君,曾孙女封县君,玄孙女封乡君,她们的夫婿皆号仪宾。这些宗藩,"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洪武九年二月规定: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干贯;公主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一千五百石,并给钞二千贯;亲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亲王女已受封郡主及已嫁,米千石,钞一千四百贯;郡王诸子年及十五,各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到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因为"子孙众盛","俸给弥广",朱元璋决定"量减各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户部重新规定: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及仪宾六百石,郡君及仪宾四百石,县君及仪宾三百石,乡君及仪宾二百石。并规定:"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岁赐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这一规定虽然将亲王、郡王的俸禄减少了几倍,仍远远高于大臣的岁俸,比如一个亲王的岁禄就接近于十个一品官员岁俸的总和,一个郡王的岁禄也相当于两个正一品官员岁俸的总和。而且将原先规定郡王之子的镇国将军拨赐田六十顷作为其子子孙孙(包括辅国、奉国将军及镇国、辅国、奉国中尉、县主、郡君、乡君及其仪宾)的"永业",改为自镇国将军至乡君及仪宾每年各支付一千石至二百石的俸禄,也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支出,因为郡王之子即镇国将军每人岁禄一千石,已大致相当于六十顷田所收的租税,可是郡王之子以下还有数不清的将军、中尉、县主和仪宾等人。后来,宗室的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建文年间的"靖难之役"和永乐年问的"高煦之叛"以后,朝廷为防止宗藩作乱,对诸藩严加管束,"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宗室在政治上没有发展的机会,"贤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又不许从事士农工商诸业,于是便尽量多娶妻妾,多生子女,以增加禄赐。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抚杨澄等奏言:晋府的庆城王朱钟镒,到这一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六十三人。据王世贞推测,大约每隔十几年,明宗室人数增加百分之五十。另据徐光启推算,明宗室人数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洪武年间"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女才九位",宗室人数总共五十八人,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增至八万多人。随着宗室人数的激增,禄米的支出也越来越多,成为国家的一项沉重负担。以嘉靖三十二年为例,"计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各处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视输京师之数,不啻倍之"。就以上一年全国田赋收入米麦共二千二百八十五万多石计,禄米支出一项需用去三分之一强。就一省而论,财政收入的逆差更为悬殊,"即如山西一省,存留米麦一百五十二万石,而宗室禄米该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一省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室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即无水旱蠲免,升合俱完,犹不足以供禄米之半一。朝廷无法支付庞大的禄米,只得下令禁革宗室子孙纳妾和收养异姓,诏谕诸王自动削减禄米,或者改粮折钞,或者减半支付甚至三七支付。宗室为了增加收入,则在各地拼命兼并土地,鱼肉人民,弄得百姓"不胜痛苦,且揭竿思逞"。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只好"开宗室之禁",允许宗室子弟人学应试,除授官职。但这一改革,对解决宗室的禄给和出路问题并没有能起多大作用。朝廷仍然无法按时支付大批宗室的禄米,往往长期拖欠,许多宗室衣食无着,"不得不杂为贱役,或作非为",有的甚至宁肯故意犯罪,希望能被关进凤阳的宗室监狱,以便弄到一口饭吃,免得挨饿受冻。不久,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这一大批寄生虫和社会渣滓终于为起义的烈火所埋葬。

第四节老皇帝之死与"靖难之役"

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过的是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二十五岁参加起义,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经历了十几年的战斗,到就帝位时已是个四十一岁的中年人了。此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处理国事,夜以继日,很少有娱乐和休息。朱元璋原本喜欢平话、词曲和戏曲,登基之后曾命"乐人话平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千七百本赐之"。听说昆腔曲词细腻宛转,非常好听,在接见昆山的百岁老人周寿谊时,就问会不会唱昆腔,周寿谊说不会唱昆腔,但善吴歌,随即唱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朱元璋听得津津有味,鼓掌叫好,"命赏酒饭罢归"。温州瑞安戏曲作家高明,在元末创作传奇《琵琶记》。朱元璋"微时尝奇此戏",登基后派人往召高明。高明"以疾辞",使臣"以《记》上进",他读后誉为"珍羞之属"。但是,这种娱乐活动毕竟很少。他始终克制自己,"无优伶蛰近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一心扑在政务上,希望能够实现天下大治,使他的后代子孙长坐江山。
※※網※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他晚年,不仅已基本完成全国的统一,把元朝的残余势力压缩到漠北草原,不再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在北部边陲和东南沿海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有力地抵御北元的骚扰和倭寇的侵掠。与此同时,明朝的各种典章制度也已大体齐备,整肃吏治的斗争达到縞潮,朱元璋心目中的异已力量已被基本清除,一批欺凌小民、武断乡典的豪强势族已被消灭,社会日渐趋于稳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绩更是突出,洪武二十六年公布的全国耕地面积达百五十万余顷,全国的田赋收入仅米麦一项即多达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余石,比元朝岁入一千一百一十一万余石增加了近两倍。许多府县也因税粮收入的大量增加,而不断升格。社会经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的财富日显充足。

看到追求天下大治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朱元璋感到无限喜慰。洪武二十七年,他"以海内太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