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拿什么去赈济灾民呢?朱元璋认为她说的很有道理,后来便在各地设预备仓,"选耆民运钞籴米,以备振济"。
马皇后自己一直保持过去那种俭朴的生活作风。她不喜奢丽,平时衣裳破旧了,缝补洗净再穿,从不轻易扔掉。左右有人对她说:"享天下至贵至富,何庸惜此?"她回答道:"吾闻古之后妃,皆以富而能俭、贵而能勤见称于载籍。盖奢侈之心易萌,崇高之位难处,不可忘者勤俭,不可恃者富贵也。勤俭之心一移,祸福之应响至。每念及此,自不敢有趣易之心耳。"听说元世祖皇后察必曾率领宫女收集旧弓弦洗净煮熟,织成衾绸,缝制衣裳穿用,她也叫宫女仿照这个办法,织成衾绸赐给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她还用裁剩下的零碎布帛、有疙瘩疵点的粗丝制成衣裳,赐给诸王妃公主,让她们懂得民间蚕桑之艰难。
马皇后没有儿子,只生了两个女儿,即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但很喜欢男孩,曾抚养保儿、周舍(沐英)、道舍、王附马、马儿、柴舍、真童、金刚奴、也先、买驴、泼儿等许多义子,还抚养了李淑妃所生的懿文皇太子、秦王、晋王,碛妃所生的燕王、周王等。马皇后不论对自己生的女儿,还是对其他妃子生的子女,都是"爱之甚笃,勉令务学,谆切恳至"。她恳切地对这些儿子说:·汝父尊临万国,身致太平,亦由学以聚之。尔小子亦当思继继绳绳以不辱所生011还说:"吾闻女史言,(汉)邓禹为将不妄杀人,故其女为后。吾家世忠厚,至吾父,虽无禹之功,然平生急于义,今日为后非偶然也。汝辈异日有人民社稷之寄,尤必积累忠厚,乃可长世,切不可自恃而不务德,谓事有偶然也。汝切识之!"孩子有时在穿用的衣服、器皿上互相攀比,她把他们叫到一起,开导说:"唐尧、虞舜茅茨土阶,夏禹、文王恶衣卑室。汝父俭朴,尤恶奢丽,71夜忧勤以治天下。汝辈无功,锦衣玉食,犹欲以服御相加,何志气不同如是乎?惟当亲师取友,讲论圣贤之学,开明心志,自无此气习也0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死,年五十一岁。病重时,自知难以治愈,担心服药不起作用会连累医生,不肯就医。临终嘱咐朱元璋:"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朱元璋连连点头,失声痛哭。九月,葬于南京孝陵,谥为"孝慈皇后"。
马皇后自从与朱元璋结合,两人相濡以沫,情深意笃。她的谢世,使朱元璋深感悲痛。传说先前朱元璋有次与陈友谅作战失利,遭到敌军的追捕,马皇后背起他拼命逃跑,这才幸免于难。后来,太子朱标偷偷把这件事画成一幅图画。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惨然不乐,动辄发怒,"愈肆诛虐"。太子不时规劝,为此常和朱元璋发生争执。有一次,朱元璋一时性起,追打太子。太子急忙从怀中掏出那幅画扔到地上,朱元璋捡起一看,触动旧情,"大恸而止"。这个传说当然是不真实的,但它反映了朱元璋对马皇后的一片深情与敬重。正是出于这片深情与敬重,朱元璋晚年始终没有再立皇后。
朱元璋的众多妃嫔中,有一位郭惠妃,是郭子兴的小张夫人的亲生女儿。她自小与马皇后一起长大,后来也嫁给朱元璋,生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即蜀王、谷王、代王、汝阳公主和永嘉公主。其他妃嫔,有的是从民间征选的,如李淑妃、郭宁妃、胡妃等。胡妃是濠州人,守寡在家,朱元璋想娶她,她母亲不同意。后来朱元璋听说胡家迁到淮安,写信请平章赵君用帮忙,赵君用派人把她母女送来。他还曾看中部下宣使熊义的妹妹,"令都事张来释为媒,通言于熊义母,允纳聘财讫,择日归内"。不久,张来释来报,说"熊氏女许参政杨希武弟杨希圣(宪)久矣"。朱元璋大怒,说:"汝既为媒,令臣民知我之过。"立即令将士把张来释押到内桥,斫成肉泥,并到熊家追回聘礼,"仍令与希圣为婚",但杨希圣"终不敢娶"。有的妃嫔是降将进献的。如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后改名胡美)在龙兴降,将自己的长女献给朱元璋。他因此留任原职,后屡功被封为侯。不料,洪武十七年却被列为胡党,以"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人乱宫禁"的罪名,"子婿刑死,美赐自尽"。有的妃嫔原是陈友谅的妃子,关于这事,朱元璋在《大诰》中曾有一段自白:"当未定之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有四年余,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惟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人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有的妃嫔则来自元宫,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载:"初元主尝索女子于高丽,得(周)谊女,纳之于宫中,后为我朝中使携归(时宫中美人有号高丽妃者,疑即此女)。"朱元璋的妃嫔,大多数是汉族女子,但也有高丽女子和蒙古女子,如周妃、韩妃是高丽妃子,燕王和周王的生母碛妃是蒙古妃子。
众妃嫔中,孙贵妃最受朱元璋的宠爱。她是陈州人,因父亲孙和卿仕元为常州府判,随父住在常州。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父母俱亡,与大哥孙瑛、二哥孙蕃出外避难,大哥途中失散,她随二哥孙蕃逃到扬州。青军元帅马世熊攻破扬州,孙蕃死亡,她被马元帅收为义女。十八岁时,被朱元璋纳为姬妾。孙氏聪慧漂亮,且熟知礼法,马皇后夸她是"古贤女"。朱元璋即位后,册为贵妃,位居众妃之上,"助马皇后摄六宫事,后以慈,妃以法,相济得治"。由于她的关系,大哥孙瑛被授为行省参政。洪武七年病死,朱元璋非常悲伤,赐谥"成穆"。因为她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命周王朱槁为她服丧三年,太子及诸王一年,并令儒臣作《孝慈录》,规定庶子必须为生母服丧三年,众子为庶母服丧一年。
受到朱元璋宠爱的还有李淑妃和郭宁妃。李淑妃是寿州人,父亲李杰在洪武初年以广武卫指挥北征,死于战阵。她在龙风元年(1355年)为朱元璋生下长子朱标,即懿文皇太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即秦王和晋王。由于马皇后无子,她所生的三个儿子都归马皇后抚养。因为皇太子是她生的,所以朱元璋对她备加宠爱,封为贤妃。洪武十七年九月,马皇后服除,又册封为淑妃,摄六官事,并提拔她的两个哥哥为金吾指挥,与锦衣卫同掌诏狱。她为人多智术,"事上有礼,抚下有恩,遇事有断,内政悉委之"。朱元璋常以难事问她,她分析得有条有理,出人意外,朱元璋夸她是"班婕好之流也"。燕王为夺取帝位,曾收买一名宫女结纳李淑妃,要她赞成易储,她委婉谢绝:"妾备位嫔口,所任者,浣濯庖厨之责,储位大事,非妾所知"。消息传开,群臣都赞扬她贤惠。郭宁妃是濠州郭山甫的女儿。传说郭山甫喜欢给人相命,曾给自己的儿子郭兴和郭英看相,说他们将来皆可封侯。朱元璋在渡江之前路过他家,他一见大惊,说他的相貌贵不可言,叫夫人赶快设宴招待。又对郭兴和郭英说:我给你们看相,看出你们将来都可以封侯,而能给你们封侯的人,就是他啊。便叫他们收拾行装跟随朱元璋渡江,并把女儿打扮一番,送给朱元璋做姬妾。后来,朱元璋封她为宁妃,李淑妃死后,又令其摄六宫事。其兄郭兴后以战功封巩昌侯,郭英封武定侯。郭宁妃生一子,即鲁王朱檀。
朱元璋对后宫管束极严,妃嫔稍有不慎,即处重刑甚至杀死。郭宁妃和唐王生母李贤妃,伊王生母葛丽妃,后来"俱得罪死",被装在一个大筐里,埋在南京太平夕。事后朱元璋有些后悔,下令三棺分葬,刨开土堆,三具尸体已经烂成一堆,分不清哪个尸骨是谁,只好就地掩埋,在上面垒起三个坟堆,算是三个妃嫔的坟墓。楚王朱祯的生母、凤阳人胡妃,曾受到朱元璋的宠爱。有一年,宫廷的内河中发现一个堕胎,内侍怀疑是胡妃干的,朱元璋大怒,就把她杀死,将尸体扔在南京城外。楚王来朝,哭求母亲尸体不得,只找到一条练带,迎葬于楚王府。封建时代有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朱元璋子女众多,鉴于元朝前期不立太子,引起多起宫廷政变的教训,他称吴王后便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就帝位后立为太子。同时,鉴于前代太子的东宫臣僚自成系统,容易和朝廷大臣产生矛盾,甚至和宫廷闹对立,又任命朝廷重臣兼任东宫的臣僚。其他诸子,除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一个月后死去,另外二十四个儿子皆封王建国,以屏藩王室。
为了使自己的子孙能长久保持帝位,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太子和诸王的教育。洪武元年十一月,在宫中建大本堂,搜集古今图籍充实其中,征聘四方名儒教授太子和诸王,选派才俊青年伴读。后来,太子的读书之处改在文华后堂。翰林院学士宋濂先后教太子读书十余年,一言一行皆以礼法讽劝,使之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讲到有关政教和前代兴亡的事迹,必拱手说:"当如是,不当如是",辞极恳切。皇太子每次都认真听讲,言必称"师父"。洪武二年,朱元璋还命孔克仁等为诸王讲授经书,功臣子弟也奉诏入学,并指示孔克仁等说:"人有精金必求良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美玉耶?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材力各俾造就。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导之不以其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除了选派儒士教读经书,又用具有封建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宾客、太子谕德和诸王相傅,要求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辅导太子"必先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于帝王之道、礼义之教及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与之论说",要求诸王相傅"务引王于当道,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耨以省馈饷,御外侮以藩帝室"。此外,还命东宫及王府官"采摭汉唐以来藩王善恶可为劝戒者"辑为一书,于洪武六年三月赐名日《昭鉴录》,颁赐诸王,使"知所警戒"。
皇太子成年后,朱元璋便让他练习处理政务,学习怎样做皇帝。洪武五年十二月,太子刚满十八岁,他即命省台府臣:"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睇二年九月,又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洪武十年六月,又令"自今大小政事皆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并面谕皇太子:"自古以来,惟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于人情,周于物理,故处事之际鲜有过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临政少有不缪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则不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