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17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17/129页 下─页
都,即汉初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以实关中之例也(娄敬请徙齐、楚诸大族以实关中,汉高从之,徙者十余万户)。分封子弟于各省以建屏藩,即汉初分王子弟,以弟交王楚,从弟贾王荆,从子濞王吴,子肥王齐,如意王赵,文帝王代之例也。诏天下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即汉初赐民爵七大夫以上之例也。甚至胡、蓝之狱,诛戮功臣,亦仿殖醢韩、彭之例,此则学之而过甚者矣。"此外,朱元璋还注意利用历史来教育皇室子孙和全国臣民。他除了在谈话中经常援引古人的行事来开导自己的子孙、后妃、宗戚和文臣武将,还多次命儒臣编辑古人的言行,发给他们阅读。如洪武元年(1368年),命翰林儒臣朱升等纂述《女戒》及"古贤妃之事可为法者",颁赐后妃,"使知所持守"。六年,命礼部尚书陶凯、主事张筹等"采摭汉唐以来藩王善恶可为劝戒者",编纂《昭鉴录》。不久,陶凯出任湖广参政,又召秦王左傅文原吉、翰林编修王馔等续修,命太子赞善宋濂写序,颁赐诸王,使知所警戒。十三年,命翰林儒臣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官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备其行事,以类书之",赐名《臣戒录》,颁示诸臣,以昭炯鉴。十九年,又采辑秦、汉、唐、宋为臣悖道者凡百余事,编成《志戒录》,颁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诵,使知所鉴戒。二十六年,辑历代宗室、诸王为恶悖逆者,以类为编,直叙其事,编成《永鉴录》,颁赐诸王。又辑历代为臣善恶可劝惩者,编成《世臣总录》,颁示群臣。

朱元璋对经史长期不懈的攻读、钻研,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知识。这不仅为他制定治国方略和各种政策措施提供理论的根据和历史的借鉴,同时也为他恢复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 多妻多子的家庭

同所有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拥有众多的后妃宫人。据《明史》的记载,朱元璋共有后妃十五人。据《国榷》记载,则有二十人,除了马皇后,他的妃嫔有胡充妃、孙贵妃、李淑妃、郑安妃、崔惠妃、碛妃、达定妃、郭宁妃、郭惠妃、胡顺妃、韩妃、余妃、杨妃、周妃、赵贵妃、李贤妃、刘惠妃、葛丽妃和没有名号的郜氏。事实上,他的后妃宫人远远不止这些。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朱元璋死后"帝后以下附葬者,妃嫔共四十人",可谓妻妾成群。她们先后共为朱元璋养育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组成一个多妻多子的大家庭。

在众多的妻妾中,原配夫人马皇后对朱元璋事业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最得朱元璋的敬重和信赖。

马皇后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比朱元璋小四岁。她原是郭子兴的养女,二十一岁时许配朱元璋为妻,从此同朱元璋患难与共。郭子兴曾一度受别人的挑拨,猜忌、贬斥朱元璋,她拿出自己的积蓄献给小张夫人,求小张夫人向郭子兴调停说情。朱元璋遭到郭子兴的监禁,不得进食,她从厨房里偷出炊饼送给他充饥。后来,随朱元璋出征遇到灾荒缺粮,她经常贮存一些干粮腌肉,让朱元璋吃饱,"而己不宿饱"。朱元璋行军作战的军令文书和随手写下的札记、备忘录,都交给她保管,她整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需要查询,她"即于囊中出而进之,未尝脱误"。渡江以后,与张士诚、陈友谅接邻,战争频繁,她"暇即率诸校妻缝纫衣襦",分给将士。陈友谅奔袭龙湾,她"尽发宫中金帛犒士",鼓舞军士的斗志。她还时常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告诫朱元璋:"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杀人,则杀亦罕也。"参军郭景祥守和州,有人告发他的儿子拿着丈八长矛想刺杀父亲,朱元璋大怒,准备把这个不孝子抓来杀掉,她出面劝阻,说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儿子,传闻不一定就是事实,杀了他,郭家怕就要断绝后代了。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冤枉,郭景祥儿子才免于一死。李文忠守严州,杨宪告发他有不法行为,朱元璋立时将他召回,命令他移守扬州。她又出面谏阻,说严州边临敌境,撤换将帅必须慎重;文忠很有威信,把他撤下来,换上别的将帅,恐怕人心不服。朱元璋认为她说的有道理,令李文忠还守严州,"卒成克杭之功"。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册封马夫人为皇后,并对侍臣夸奖她的贤德,提起当年的炊饼,比之为汉光武帝危难之时冯异所献的芜萎豆粥、滹沱麦饭。还把她比做唐太宗的长孙皇后,说:"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回宫后,他把这番话讲给马皇后听,马皇后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既不忘与妾贫贱时互相厮守的日子,也愿无忘与群臣、百姓在艰难时互相扶持的日子。再说妾哪有长孙皇后贤慧呢,惟愿陛下以尧、舜为榜样,能善始善终,与臣民同甘苦,共患难!有一天,她在乾清官侍坐,同朱元璋谈及往昔的艰难困苦,朱元璋说:我和你跋涉艰难,备尝辛苦。今日化家为国,无心得之,实赖天地之德、祖宗之恩,但也有你的一份内助之功呀!她回答说:这是陛下专一救民之心感动了上天,所以能得天命眷顾、祖宗庇佑,妾何功之有?但愿陛下不忘穷困之时而警戒于治安之日,妾也不忘相从于患难而能谨饬于朝夕,则天地、祖宗不但庇佑于今日,也将庇佑于将来,使子孙长享无穷之福!

马皇后"既正位中宫,益自勤励。督宫妾,治女工,夙兴夜寐,无时豫怠"。有一天,她召集女史清江范孺人等,问道:自汉唐以来,那些皇后最贤,何代家法最正?女史们回答:惟有赵宋王朝的皇后大都智慧,家法最正。她便命女史录其家法贤行,有空就让她们念给她听,说这不仅值得我们现在效法,而且以后的子孙、帝王、后妃都应该好好读一读,千代万世都应该效法。有人认为宋朝为政过于仁厚,她说:"过于仁厚,不犹愈于刻薄乎?吾子孙苟能以仁厚为本,至于三代不难矣。仁厚虽过,何害于人之哉乎!"
╩╩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平时,马皇后除了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朱元璋,亲自主管朱元璋的膳食,还时常劝朱元璋"亲贤务学,随事几谏"。朱元璋访得马皇后的亲族,想给官做,她出面制止,说:国家官爵,当授与贤能之士,妾家的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听说前代外戚之家,多有因骄淫奢纵、不守法度而致败亡的。陛下想加恩妾家的亲属,就多赏赐一些金钱财物,让他们享用一生好了。如果他们果然贤明,自当任用;如果是庸下非才而给官做,他们必然恃宠致败,这绝不是我所愿见到的事。朱元璋听后立即作罢,仅赐予丰厚的爵禄,而不使任职预政。有一天,听说北伐军克复大都,将元朝府库的珍宝财物解送京师,她意味深长地对朱元璋说:元朝有这些财宝却守不住,看来帝王必须掌握另一种宝物,才能守住天下啊!朱元璋会心地说:我知道皇后的意思是说,国家应当以得贤为宝吧!她即拜谢道:诚如陛下所言!妾与陛下起自贫贱,能有今天实不容易。妾常担心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所以愿陛下能得贤人相辅佐,共同治理天下。有一次,朱元璋从国子学祭祀孔子回到家中,她问有多少太学生,答说几千名,又问是否都有家眷,答说大多数有,她又说道:善于治理天下者,以贤才为本。现今人才众多,深足为喜。但生员有太学供给廪食,而他们的妻子却没有,那样岂能安心学习呢?于是下令设置红板仓,贮存粮食,按月发给太学生的家属,"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朱元璋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镇慑臣民,诛杀异己。马皇后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规劝说:"人主虽有明圣之资,不能独理天下,必择贤以图治。然世代愈降,人无全才。陛下于人才固能各随其短长而用之,然尤宜赦小过以全其人。"还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据《明史·马皇后传》的记载,有时朱元璋在前殿决事,发火震怒,马皇后等他还宫,就随事加以规劝,"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侍讲学士宋濂年老退休回乡,由于孙子宋慎卷进胡惟庸党案而受到连坐,被逮到京师判处死刑。马皇后想起宋濂教太子读书的功劳,向朱元璋求请,说宋学士致仕家居,岂能知道孙子的罪情?民间私塾请个先生,尚且终身尊敬保护他,何况是太子的老师呢!朱元璋不答应,说这种事你不懂,也不该管。到吃饭的时候,马皇后闷闷不乐,不饮酒,不吃肉,朱元璋感到奇怪,问她为啥,她回答说:妾哀痛宋学士之刑,想代几个儿子替老师服心丧!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扔下筷子就走。第二天,还是下令赦免了宋濂,改判谪戍茂州。李希颜受聘教诸王读经,"规范严峻",诸王年少顽皮,不服管教,他常用体罚惩治他们。有次,打了一下小王子的额角,小王子跑去向父亲哭诉。朱元璋边抚摸孩子边生气,马皇后劝解说,哪有老师以圣人之道管教孩子,孩子的父亲却对老师生气的?朱元璋觉得有理,不仅消了气,还提升李希颜做左春坊右赞善。有时宫女对朱元璋侍候不周,遭到他的责骂,马皇后怕朱元璋火气上来,严惩宫女,就马上装作发脾气,下令把宫女交付宫正司论罪。朱元璋不明其故,问起这事,她解释说:帝王不应以自己的喜怒随意加重赏罚。我担心陛下在盛怒时,会加重定罪。把她们交给宫正依法处置,就不会出偏差。陛下给臣民治罪,也应该下诏交司法机关处置才好。修建南京城时,朱元璋下令叫判处死刑的囚徒筑城以赎刑,马皇后又委婉地劝说:用服役赎罪,免其一死,这是国家的大恩大德。但这些囚犯关了这么长时间的监狱,又受过重刑,身子都已疲惫不堪,再叫他们去服苦役,恐怕还是难免一死。虽说给了他们一条生路,其实还是死掉的占大多数。朱元璋终于"罢其役,悉释之"。

马皇后还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天,她问朱元璋:现在天下百姓安宁吗?朱元璋说这不是你该的事,她回答:陛下是天下之父,妾也算是天下之母,子民是否安宁,怎么能不过问呢?有一次,朱元璋对她说:"君者,百责所萃。一夫不得其所,君之责也。"她即起拜日:"妾闻古人有云,一夫失所,时予之辜,一民饥日我饥之,一民寒日我寒之。今陛下之言,即古人之心也。致谨于圣心,加惠于穷民,天下受其福,妾亦与有荣焉!"遇到灾荒歉收,她用餐时必备麦饭野菜。朱元璋见到麦饭野菜,知道她的用意,就告诉她已经下令赈济灾民,她又说:妾听说水旱灾害无时不有,赈恤之有方,不如蓄积之先备。否则,万一发生九年水灾、七年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