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14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14/129页 下─页
史。同时,"令有司访求古书籍,藏之秘府"。每天起早睡晚,挤时间阅读。登基后,还特在南京奉天门东边设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置大学士员,而凡翰林之臣皆集焉"。他处理完公务,常抽空去那里,"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孜孜不倦地埋头攻读。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不仅能读懂古人深奥的著作,还能动笔为文作诗。他曾得意地对侍臣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朱元璋经常亲自动笔,草拟命令告示。有时由自己口授,文臣代为笔录。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一口气便可拟成一篇文稿。洪武七年十二月,他在政务繁忙之际,抽空撰写《御注道德经》,从甲午(初三)开笔,至甲辰(十三)杀青定稿,前后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宋濂曾描述自己代朱元璋笔录文告的情景说:"(皇上)使濂受辞榻下,不待凝注,沛然若长江大河,一泻而千里。"当然,由于时间较紧,下笔千言而不事雕琢,再加上他本是半路出家而未经系统训练,有些文句就免不了出现半通不通的现象。朱元璋主张写文章应该"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因此,他自己起草的诏敕告示,全都使用通俗的口语,写得朴野自如,明白晓畅,常具天然的情趣。他也能撰写骈体文,如徐达初封信国公,他亲作诰文赐之:"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文末又说:"太公韬略,当弘一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列)诸侯之上。"俨然像个四六作家。

朱元璋喜欢诗歌。早年他曾哼过一些押韵的顺口溜。据说投军之初,有一次打败仗,逃到一处村落,被一个乡下的姑娘藏起来,住了一宿。第二天,在珍重道别之时,那个姑娘求取信物,他提笔在墙壁上刷刷地写下这样的韵句:

二之十,古之一,左七右七。

横山倒出得了一,是为之土之一。聪慧的姑娘读出了其中隐含的意思:"王吉,妇(孀)得子为王"。

明朝建立后,她领着和朱元璋生的儿子来到南京,朱元璋果然给他封了王。

朱元璋最早的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野卧》,还有一首似乎是模仿、脱胎于黄巢《菊花》诗的《咏菊花》: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两首初期的诗作,充满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冲决元朝统治罗网的狂放之气,但显得过于直白、浅露。后来,随着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特别是与一些文人学士不断切磋之后,他的诗作水平便大大提高了。有时诗兴大发,思如涌泉,立马成章。有一次,在深夜二更,和僧人文康的《托钵歌》,由两个宦官跪在跟前捧着诗稿,他"且读且和,运笔如飞,食顷章成"。为了写诗,他手头备有一部元末阴氏编纂的《韵府》,随时检阅。后"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又命乐韶凤等参考中原正音订正,名日《洪武正韵》。保存在《高皇帝御制文集》中的一百几十首诗歌,除《咏菊花》外,都为渡江之后的诗作。这些诗作不仅保留了先前那种粗犷豪爽的气概,而且用韵贴切自然,技巧也更加纯熟。如《咏雪竹》: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有的诗作巧妙地翻用旧典,增添了一层书卷之气,却仍不失皇家的大度气派。如《早行》:忙着征衣忙着鞭,转头月挂柳梢边,两三点露不为雨,七八个星尚在天。茅店鸡呜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等闲拥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诗中的"两三点露不为雨,七八个星尚在天"系翻用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三两点星山前"之句,而"茅店鸡鸣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则是翻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句,皆妥贴自然,生动传神。又如《赐都督佥事杨文广征南》一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风吹鼙鼓山.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真有种,穴中蝼蚁竞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听伯劳。诗中的"腰悬秋水吕虔刀"用的是杜甫"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之典,而"大标铜柱归来日"则是借用《后汉书》所记马援征交趾竖立铜柱以标汉界的典故,使诗作透出雄豪的气象,加以音律和畅,酷似盛唐诗歌的格调。

由于朱元璋喜欢写诗,他对由诗歌形式演变而来的对联也十分喜爱。龙风六年(1360年)正月初一,他曾亲书桃符"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贴在自己的府门之上。吴元年(1367年),他与陶安讨论学术,曾亲制对联相赠,书日:"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二家。"他还送过徐达两副对联,一副写的是他赐给徐达的诰文中的句子:"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一副则题道:"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人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定都南京后,朱元璋还在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要求各家门上都要悬挂一副春联。命令下达后,他兴致勃勃地微服出观,欣赏各家的春联。偶然发现有户人家门上未挂春联,上前打听,知是阉猪之户,尚未请人书写。这时他诗兴大发,亲自提笔为之书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前,却不见挂出对联,询问原因,主人回答说:"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朱元璋大喜,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令其改行从事其他职业。经过朱元璋的提倡,除岁题写春联的风尚,便在民间广泛地普及开来了。后来,朱元璋有一天微服出行,遇见一个国子监生正要进入一家酒店,作揖问道:"先生亦过酒家饮乎?"国子监生答道:"旅次草草,聊寄食尔。"便跟着他进了酒店。当时店里客人坐得满满的,只见一张神案上供着土地神,朱元璋就把土地神搬到地上,说:"神姑让我坐。"便和这个国子监生在神案两旁对坐,问他是哪里人。国子监生说是四川重庆府人,他出了"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的上联,让国子监生对下联。这个国子监生才思敏捷,脱口就对出下联:"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心里暗自高兴,又拣起神案下的一块小木头让他赋诗"以喻己意",国子监生不假思索,即刻吟诗一首:"寸木元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他时若得台端用,要与人间治不平。"朱元璋听罢大喜,付了酒钱,相别而去。第二天,国子监生忽然接到皇上召见的通知,他不明所以,茫然若失地进了皇宫。朱元璋笑着问他:"秀才忆昨与天子对席乎?"他这才知道昨天同他饮酒对诗的是当朝天子,忙惶恐谢罪。朱元璋不仅没有怪罪他,还任命他为按察使,以满足他的"得台端用"的愿望。据说南京的老百姓在地上供奉土地神的习俗,就是来源于此的。

朱元璋还会作赋写楚辞。《高皇帝御制文集》收了他的《莺啭皇州赋》、《画眉赋》、《四渎潦水赋》、《秋水辞咏无智》、《江流赋》等五篇辞赋。此外,他置酒宴请在大本堂教授太子的名儒,还曾写了篇《时雪赋》。洪武八年八月初七,朱元璋览川流之不息,因嫌尹程所作《秋水赋》"言不契道",自己动笔重写。赋成,召集翰林院等文臣观览,并让他们各写一篇。宋濂等文臣写好后呈上,他逐一加以品评,并令御厨备上一席酒菜,宴请他们。宋濂不肯深酌,说:"臣年衰迈,恐不胜栖杓,志不摄气,或衍于礼度,无以上承宠光尔。"朱元璋还是强灌了他三盅。不胜酒力的宋濂顿时颜面变赤,精神飘忽,若行浮云之中。朱元璋又笑着说:"卿宜自述一诗,朕亦为卿赋醉歌。"二个奉御捧进黄绫案,他挥翰如飞,须臾便成《楚辞》一章,日:

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臣兮举觞。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为斯悦而再酌,并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晕兮银浆。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醉意朦胧的宋濂勉强提笔,歪歪斜斜地缀成五韵,朱元璋命编修官朱右重抄一遍,对宋濂说:"卿藏之以示子孙,非惟见朕宠爱卿,亦可见一时君臣道合,共乐太平之盛也。"

由于能为文作诗,朱元璋能与周围的文人学士进行文字应酬。刚下徽州,朱升请求题字留念,朱元璋亲笔为之书写"梅花初月楼"的匾额。宋讷冬夜读书,烤火御寒,不小心烧着了衣服,伤及腋下肋骨部位,他作文劝戒。桂彦良出任晋王府右傅,他撰文勉励。李质去山东赈灾,又作诗送行。刘基因病致仕、张美和告老还乡,他都撰文赐之。罗复仁休致,他赐以布衣,题其裾日:"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一些亲近的臣僚如毛麒、陶安、安然病故,也都亲自撰文祭悼。

遇有闲暇,朱元璋还喜欢和儒士们列坐赋诗。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曾和夏煜等草檄赋诗。称帝后,还常与儒臣赋诗、联诗。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后,朱元璋召耆儒为四辅官以备顾问,曾与他们同游东苑,并联诗取乐。他出首旬日:"踞蟠龙虎肇英豪",杜擘吱续日:"五色卿云耀日明",吴源续日:"王气滢然垂景象",龚敦续日:"民风乐而见升平",赵民望续日:"山河百二金陵最",李事占续日:"宇宙千年帝业成",朱元璋接着再续:"喑忆六朝兴亡事",杜教最后结句:"祯祥未尽又加祯"。朱元璋自己写的诗,也喜欢拿给儒臣传阅。有一次他出示自己的诗作,时任太子正字的桂彦良便在御座前高声吟诵,令左右大臣惊讶不已。

朱元璋还常命儒臣和自己的诗作,或命题令他们赋诗作文。龙凤十二年(1366年)六月,朱元璋在钟山求雨,赋七言《喜雨》诗,即命待制黄哲等赓和。后来,每当前线传来诸将的捷报,他往往令翰林诸臣应制赋诗,然后逐一加以品评。据说范常每每先交头卷,但诗写得比较粗浅草率,朱元璋笑着说:"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人也。"国恃文作得好的,朱元璋辄加奖赏。

洪武十年十二月,朱元璋拟定十个题目,命典籍吴伯宗赋之。吴伯宗援笔立就,词语峻洁,朱元璋嘉其才敏,赏赐织金锦衣。有一次,朱元璋至清流关,感兴赋诗,命扈从儒臣赓和。起居注刘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纵逸,功成犹遣历间关"之句,朱元璋赞赏道:"可谓安不忘危。"赐以白金、文绮。还有一次,起居注蒋子杰应命即物赋咏,顷刻立成,朱元璋大悦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