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10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10/129页 下─页
故不轻往,使彼得以自由,岂不有便于外夷者欤!尔中书诏示安南知会:若欲三年来贡,其陪臣行人许五人而止;进见之物,须教至微至轻,必来使自捧而至,免劳彼此之民。物不在多,惟诚而已。"洪武十六年,更对朝贡实行勘合制度,由礼部置勘合号簿,发给海外诸国。这种勘合最早发给暹罗,以后也发给占城、安南、真腊、琉球、爪哇等国,先后计有五十九国获颁勘合。"每国勘合二百道,号簿四扇。如暹罗国暹字号勘合一百道,及暹、罗字号底簿各一扇,俱送内府;罗字号勘合一百道及暹字号簿一扇,发本国收填;罗字号簿一扇,发广东布政司收比。余国亦如之。每改元,则更造换给。"海外诸国凡来朝贡者,都必须持有明朝颁给的勘合和本国的表文,到所经过的布政司交验表文,对比勘合,然后才许放行。勘合制的实行,不仅将外国朝贡的人次控制在规定的数量之内,而且彻底切断海外商人私自来华贸易的途径。从此。"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不仅海外贸易完全由官府垄断,而且外交与贸易完全合一,海外各国只有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才能获得与明朝进行贡赐贸易的权利。

海禁政策与勘合制度的施行,其具体诱因虽然各异,但归根到底都是明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海禁政策的实行,既是明廷对内强化对臣民控制措施的延伸,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官方贡赐贸易的顺利进行。勘合制度的实行,则将海外贸易全部纳人朝廷直接控制的贡赐贸易之中,由国家全面垄断,借以对海外诸国实行有效的羁縻,确保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因此,有的日本学者认为,贡赐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朝对外政策的两大支柱"。

必须指出的是,朱元璋制定的这种勘合制度并未施行于中亚的帖木儿等国。洪武初年,中亚国家尚未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当时明廷为打通丝绸之路,切断蒙藏之间的联系,对中亚的商人来华贸易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中亚商人人明交易,必须经过我国的西北地区。这个地方是明朝与北元激烈争夺的要冲之地,战争频繁,边禁极严。为了招徕中亚客商,朱元璋下令,凡有中亚商人前来互市,边将一律放行,驿站要为他们的交通提供方便,并"敕吏民善遇之","使观览都邑、城池"。商人做完生意,还派官吏护送他们回国。洪武中期,朱元璋为通西域,还多次遣使招谕中亚诸国,"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帖木儿汗国"首遣回回满刺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正式建立贡赐关系。除贡赐贸易外,其国中的回回商人仍许人明贸易,但不许在西北边地互市,而必须前往京师贸易。如洪武二十五年,"其国中回回又白驱马抵凉州互市,帝不许,令赴京鬻之"当然,对这些人京互市的中亚客商,明王朝仍然采取保护和优惠的政策,并在他们完成交易之后,派官护送回国。如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在给别失八里黑的儿火者的书信中就提到:"有撒马儿罕数百人以贸易来者,朕命官护归已三年矣。"由于明朝对中亚商人提供保护和优惠政策,"由是商人获利,疆场无扰",受到他们一致的赞扬。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儿遣使人明向朱元璋贡马,上表称赞他说。"恭惟大明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今又特蒙施恩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

除了贡赐往来,明朝有时还派人到邻国去采购国内紧缺的物资。当时由于国内的统一战争特别是对北元的斗争仍在进行,需要大批马匹,明王朝经常派官吏携带巨额财货,到周边诸国购买、交换马匹。如洪武七年(1374年)十二月底,朱元璋命刑部侍郎李浩及通事梁子名出使琉球,携带文绮百匹,纱、罗各五十匹、陶器六万九千五百件、铁釜九百九十口,就其国市马。洪武九年四月,李浩等从琉球买回马四十匹,硫黄五千斤。洪武十六年,琉球中山王使者来访,朱元璋派内使监丞梁民、尚佩监奉御路谦护送使者回国,并就便在琉球买马,为此特地写信给琉球中山王察度,说他们两人将"就于王处鬻马,不限多少,从王发遣"。洪武十九年,朱元璋遣指挥佥事高家奴等,以绮缎、布匹向高丽买马,每马一匹给文绮二匹、布八匹。第二年,高丽国王表示不敢受马值,朱元璋说:"今彼言不敢受直,岂其本心,盖畏势而已。以势逼人,朕所不为。"后来,高丽送马三千零四十匹至辽东,延安侯唐胜宗如数偿付马值。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诏高丽市马一万匹,到二十六年二月共收到高丽马九千八百八十匹,每匹价纶丝、棉布各一匹,计付芝丝九千八百八十匹,棉布九千八百八十匹,共合各色纶丝、棉布一万九千七百六十匹。此外,由于开展大规模的军屯,耕牛不足,明朝还经常派人到高丽买牛。如洪武二十年,辽东即从高丽买进屯田牛五千七百头。随着政治、经济方面的频繁往来,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活跃。朱元璋赐赉给各国的大量礼物,随了丝绸、绫罗、瓷器等手工业品外,还有图书、乐器和历书。如洪武二年二月派吴用、颜宗鲁、.

杨载等出使占城、爪哇、日本等国,即赐占城、爪哇国王大统历各一本。第二年,又赐给高丽国王乐器和六经、四书、《通鉴》、《汉书》等图书。十二月,赐给占城国王洪武三年的大统历一本,"复赐民间检用历三千本"。此后,还给邻近各国陆续颁赐历书。据万历《明会典》的记载,"如琉球、占城等国,正统以前,俱因朝贡,每国给与王历一本,民历十本"。明朝的历法,都有历注,记载一些应行的事宜。如洪武年间的王历即大统历的历注,有祭祖、施恩封拜、上册进表章、颁诏、冠带(注时、坐向、方位)、行幸(注时)、宴会、招贤、出师(注时、出某方位、选将、安抚边境)、遣使、结婚姻、嫁娶(注时)、入学(注时)、兴造动土竖柱上梁(注时)、缮城郭、开渠穿井、栽种、牧养、畋猎等三十事。民历即民间检用历,有祭祖、上表章、上官(注时、赴任、临政、亲民)、结婚姻、嫁娶(注时)、锸带(注时、坐向、方位)、会亲友、出行、入学(注时)、纳财、交易、开市、开渠穿井、修造动土竖柱上梁(注时)、动土安葬、移徙(注时)、栽种、牧养、伐木、平治道涂等三十二事。这些历法的颁赐,对促进邻近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天文气象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星槎胜览》载,占城不解正朔,但看月生为初,月晦为尽,如此十次盈亏,为一岁。昼夜善槌鼓,十更为法。酋长及民下非至午不起,非至子不睡。见月则饮酒歌舞为乐。然观《吴惠日记》,有上元烟火之宴,则已知有节候,非但视月生晦者。惠云:夜鼓以八更为节,又与十更异矣。大抵外国虽陋,久与中华往来,渐霭王化,时异制殊,前后难以概视耳。"由此可以看出,自洪武年间开始,明朝屡颁历书,对占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科举和教育对周围邻国的影响。洪武五年,高丽国王请求派子弟到明朝的国子监读书,朱元璋表示同意,同时指出:到中国入学读书固然是件美事,但要横渡大海,路途遥远,不愿意来的不要勉强。此后,高丽、口本、琉球、暹罗诸国纷纷派学生到国子监留学。其中以琉球学生数量最多,有个名叫悦慈的,从洪武二十五年读到三十年,至少在中国留学达六年之久。琉球的中山王、山南王都派侄子及寨官子弟人读明朝的国子监,中山王还派女官生姑、鲁妹二人前来留学。明人沈德符对此十分感慨,说:"本朝外国如朝鲜,号知诗书者,间游国学,或至登第,然未闻妇人亦来中国诵读。向慕华风至此,真史策未见!"对这些外国留学生,明政府都非常照顾,凡"人监读书,辄加厚赐,并给其从人"。洪武二十五年夏,中山王遣其侄子及寨官子弟人读国子监,都赐给衣巾靴袜并更衣一套。这一年冬,山南王也遣其侄子及寨官子弟来国子监留学,"赐赉如之"。"白是,岁赐冬夏衣以为常"。外国留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明廷还给他们官做,如洪武二十四年任命日本留学生、当时的国子监生滕韦占寿为观察使,留之京师。朱元璋还欢迎外国学生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洪武三年五月,他下令开科取士,同时"遣使颁科举诏于高丽、安南、占城",科举诏规定:"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第二年,明朝正式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高丽有金涛、朴实、柳伯儒前来人读国子监,尔后参加考试。金涛中三甲第五名,为当年唯一考中进士的外国举子,被明廷授为山东东昌府高丘县丞。但这三个人都不会说汉语,一致请求返回高丽。朱元璋又下诏厚赐道里费,遣舟送还。金涛回国后,"为其国相"。

洪武年间,明朝和外国的僧人常有往来,他们也对中外的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朱元璋曾派僧侣为使者出访日本,如洪武五年五月,派明州天宁寺祖阐法师和南京瓦官寺无逸法师(即华克勤)护送日本征西府使者祖来归国,他们在日本京都逗留两个月,结交日本五山的僧侣,为他们删改诗文、题辞或者撰写诗轴的序文。还有不少日本僧侣,三三两两地搭乘商船前来中国求法。他们留居的时间较长,遍游江南五山十刹等著名寺院,广交明朝的名僧大儒和文人学士,切磋禅学,学习中国的汉诗、汉文和书法,并请名僧大儒为之撰写顶相赞、塔铭、行状以及语录和诗文等的序跋。其中,以洪武元年人明的绝海中津和汝霖良佐等人最为著名。绝海中津擅长作诗,曾以诗会友,结交了明朝的许多名儒,后来充当明成祖朱棣谋士的道衍曾为他的诗文集《蕉坚稿》作序,赞美他的诗说:"禅师得诗之体裁,清婉峭雅,出于性情之正,虽晋唐休彻之辈,亦弗能过之也。"绝海中津和汝霖良佐曾在英武楼受到朱元璋的接见,朱元璋问起日本祭祀徐福的熊野古祠,绝海中津赋诗作答:▂▂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朱元璋读后,和韵赐诗说:

熊野峰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绝海中津在洪武元年初次人明时,日本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