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三年,又让位给自己的弟弟陈煸。陈叔明和陈煸生怕明朝出兵干涉,多次派人向朱元璋进献大批方物。朱元璋看出他们的心思,写了一通诏书,明确表示他不干预邻国内政的态度,说:"今朕统天下,惟愿安民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安南新王,自当高枕,无虑加兵也。"即使有个别国家侵犯了中国的利益,朱元璋也设法通过外交途径,采取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如洪武三十年八月,礼部报告三佛齐派遣间牒把明朝派往其他国家的使节裹胁到该国去,并阻遏过往商旅,"诸国之意,遂尔不通"。朱元璋并没有兴师动众,出兵问罪。他听说三佛齐归爪哇统属,便叫礼部写信给暹罗国王,请他转达爪哇,要爪哇从中斡旋,"以大义告于三佛齐"。信中说:"皇上一以仁义待诸番国,何三佛齐诸国,背大恩而失君臣之礼,据有一蕞之土,欲与中国抗衡。倘皇上震怒,使一偏将将十万众,越海问罪,如覆手耳。何不思之甚乎?"最后表示:三佛齐"或能改过从善,则与诸国咸礼遇之如初,勿自疑也"。
周围的邻国互相发生矛盾纠纷,朱元璋也不曾采取偏袒一方、从中渔利的做法,而是设法加以调解,尽可能促使双方停止冲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例如洪武初年,安南与占城发生战争,朱元璋遣使调解。安南未听劝告,继续攻打占城。洪武四年(1371年),占城国王阿答阿者派使臣到明朝,要求朱元璋提供武器援助。朱元璋没有答应,叫礼部写信告诉安南国王,请他马上罢兵,同时告诉占城国王:"本国亦宜讲信修睦,各保疆土。所请兵器,于王何吝,但两国互掏而赐占城,是助尔相攻,甚非抚安之义"。直到洪武十二年,占城使者人贡,他还好言相劝,让占城与安南修好罢兵。在《谕占城、安南二国诏》中,他又恳切地指出:"朕居中国统天下,每欲使四夷俱安。占城上言,安南出兵,连年侵境,朕未知实否。今为尔两国言之:和睦邻境,乃保国善道。故善为国者,各守其封疆,各安其民人。上顺天道,天必韦占之,世道得以长久。若各不安分,构怨交兵,纵其君长身虽无损,害及生民,又何利乎?甚而天地神人共愤共怨,其患将有不可测者,此岂保国之道哉!"又如洪武十六年琉球的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为争雄长,互相攻伐,朱元璋遣使劝告中山王察度:"近使者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农伤民,朕甚悯焉。诗日: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其罢战息民,务修尔德,则国用永安矣。"又劝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二王能体朕之意,息兵养民,以绵国祚,则天必裙之。不然,悔无及矣。"后来,琉球三王接受朱元璋的劝告,停止了战争,山北王帕尼芝即遣使随同中山、山南王的使臣人明朝贡,感谢明朝的调解。
在周边的邻国中,明与高丽是经过一段曲折坎坷的历程,才建立比较融洽的睦邻关系的。高丽在元代为蒙古的武力所征服,与蒙古王室实行联姻,元廷还一度在高丽设立征东行省加以控制,使之成为一个半独立的附属国。至正末年,高丽乘元朝势衰之机,曾停用至正年号,恢复旧有官制,并与张士诚、方国珍通使往来,力图摆脱元朝的控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遣符宝郎俣斯致国书于高丽,通报他即位改元,定国号为大明。次年八月,高丽国王王颛即遣使入明,奉表贺朱元璋就帝位,贡方物,请封爵。当月,朱元璋再遣侯斯携带诏书、金印、诰文至高丽,册封王颛为高丽国王,允其"仪从本俗,法守旧章",正式确立双方的宗藩关系。洪武三年七月,高丽"始行洪武年号",并遣使缴纳元朝所颁金印。尽管当时的高丽仍与北元保持往来,如洪武二年遣使人明的同时,又遣使"如元贺圣节",引起朱元璋的猜忌与不满。但朱元璋还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仅遣返滞留明境的高丽流民,允许高丽士子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免征高丽贡使私带人境货物及高丽入境海舶的税金,而且对高丽内部事务从不插手,有时虽然提出某些建议,但是否采纳,则由高丽国王自己作主。洪武二年十月,朱元璋接见来访的高丽总部尚书成准得,询问其国"政俗、城郭、甲兵、居室如何",成准得回答说:"俗无城郭,虽有甲兵而侍卫不严,有居室而无听政之所,王专好释氏,去海滨五十里或三十里,民始有宁居者。"朱元璋即写下一道玺书,让成准得带给王颛,开导他说:"古者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今王有人民无城郭,民人将何所依?为国者未尝去兵,今王武备不备,则国威弛。民以食为天,今濒海之地不耕,则民食艰。凡国必有出政令之所,今王有居室而无厅事,则无以示尊严于臣下,朕甚不取也。历代之君,不问夷夏,惟备仁义礼乐以化民成俗,今王弃而不务,以持斋守戒为事,欲以求福,失其要矣。先王之道,与民兴利除害,使其生齿繁广,父母妻子饱食暖衣,各得其所,则国永长,修德求福,莫大于此,王何不为此而为彼哉?前之数事,朕言甚悉,不过与王同其忧耳,王其审图之。"因此,这个时期明朝与高丽的关系还是较为融洽的。
退居蒙古草原的北元,也力图争取高丽。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北元使者要求高丽助其"复正天下"。高丽国王王颛原拟执杀使者,经与群臣商议,又将其放还,并"以芋布附献"。第二年九月,王颛暴死,左侍中李仁任立王颛年仅十岁的私生子辛祸为王,执行依附北元的政策。不久,李仁任密令高丽护送官员金义杀死明朝使者蔡斌,并遣使出访北元及其辽东守将纳哈出。洪武十年二月,高丽停用洪武年号,改行北元毕力克图汗爱猷识里达腊的宣光年号。过了一年,爱猷识里达腊死,北元声势更加衰微,高丽才又改用洪武年号,并要求明朝允许继续入贡。朱元璋便索取高额岁贡,想迫高丽绝交。辛祸命群臣"议岁贡,皆以一遵帝旨为对,一,遂于洪武十七年五、六、七、分四次贡马九千匹。朱兀璋于是在次年七月遣使册封辛祸为高丽国王,谥王颛为恭愍王,冻结了十年之久的两国关系这才趋于缓和。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出动大军,迫降盘踞辽东的北元将领纳哈出,元朝统辖的辽东地区正式归人明朝版图。翌年四月,明朝在铁岭设置卫所。然丽辛祸却要求将铁岭之地划人高丽,说什么"文、高、和、定等州本为高丽旧壤,铁岭之地,实其世守,乞仍以为统辖。"朱元璋坚决拒绝了辛祸的无理要求,指出:"高丽地壤旧以鸭绿江为界,从古自为声教","今复以铁岭为辞,是欲生衅矣"。辛祸果然下令停用洪武年号,并"征诸道兵作浮桥于鸭绿江","又发中外僧徒为兵",于洪武二十一年侵入辽东,使双方的关系趋于恶化。
辛祸发兵侵略明朝辽东地区的举动,遭到右军都统使李成桂等人的反对。李成桂在劝阻无效之后,发动兵变,废黜辛祸,复用洪武年号,后又废黜左军都统使曹敏修所立的辛祸之子辛昌,另立王族成员王瑶,自拜左侍中,主持朝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再废王瑶,自立为王,把都城由开城迁至汉城,积极寻求与明朝改善关系。朱元璋对这一连串的政变从不干预,他对来访的高丽使臣明确表示:"尔恭愍王(王颛)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李成桂)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做王。我不问,教他自做。自要抚绥百姓,相通往来。"但是,朱元璋对李成桂仍然心存疑忌。当李成桂要求明朝给予册封,要求更改国号,并提出朝鲜与和宁两个名称,请朱元璋代为选择时,朱元璋却迟迟不予册封,而用代择朝鲜的国号以表示对李成桂即位的承认。此后,由于朝鲜招抚辽东的一些女真部落、元代移居辽东的朝鲜族人迁回朝鲜、朝鲜使臣私交明朝藩王以及表笺文书用词不当等问题,双方不时发生磨擦与冲突。李成桂坚持"吾且卑辞谨事之"的以小事大之策,采取许多措施,逐一化解双方的矛盾。洪武二十九年七月,李成桂因进贺正旦表笺用辞欠妥问题,派遣艺文春秋馆大学士兼成均大司成权近入明。九月,权近抵达明朝京师,受到朱元璋的召见。他用汉语与朱元璋交谈,解释表笺失误的原因说:"小国事大,不可不用表笺。臣等生长海外,学不通,方使我王忠诚不能明白以达,是实臣等之罪,非我王所知。"朱元璋对此表示谅解,说:"岂谓王所知。"并出题让权近赋诗。他还回赠御制诗三首。其中,《题鸭绿江》一诗写道:鸭绿江清界古封,强无诈息乐时雍。
逋逃不纳千年祚,礼义咸修百世功。汉伐可稽明载册,辽征须考照遗趴。情怀造到天心处,水势无波戍不攻。李成桂坚持以小事大的政策,使两国的关系逐步得到改善。
朱元璋去世后,明惠宗朱允坟便于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为李成桂的继承者李芳远颁赐诰、印,双方重新确立宗藩关系。翌年,明成祖朱棣夺位后,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朝鲜使者"岁辄四五至焉",明廷"待以加礼","他国不敢望也"。
朱元璋的对外政策,没有摆脱历代封建君主"天朝上国"的传统意识,把对外关系看做是一种"宗藩"关系,带有大国主义的色彩,这是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朱元璋坚持各国内政自主的原则,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并且主张不无故对外使用武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要求与远近各国"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推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然是符合本国和各国人民的利益,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正是由于他推行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争取到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明王朝才得以集中力量,继续打击元朝的残余势力,推进国家的统一事业,并调整统治策略,改革国内政治,实行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从而使明朝国家得到巩固,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③③文③檔③共③享③與③在③線③閱③讀③
第二节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在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明朝同周围的邻国开展了各种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洪武年间的外交活动中,"贡赐"往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它既是一种政治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的交流。朱元璋即位后,就频繁地派遣使节出访周边各国。他们携带国书和历法、书籍、金银、丝绸、绫罗、瓷器等珍贵礼物,赠送给各国国王,并祭祀当地的山川,以表示对各国领土的尊重。各国也不断派遣使臣,携带方物,人明朝贡。他们受到隆重的接待,先由礼部官员接到京师的会同馆住下,第二天即到奉天殿接受明朝皇帝的接见。接见时,朱元璋先问:"使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