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05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05/129页 下─页
水之大小而时其闭纵,以利灌溉。

第二,修筑驿道。洪武十五年1云南归附,派人置邮驿以通云南,令水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沾益等地土司,拘刷土民,随疆界远近,开筑驿道,宽各十丈,并依古制,每六十里设一驿站。十月,又谕傅友德等俱乘其势,修治道途,务在平广,水深则掏桥梁,水浅则垒石以成大路。洪武十七年十月,令四川军民修复自眉州峨眉到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古驿道。同年,贵州宣慰使奢香率土酋入朝,朱元璋又令其开辟驿道。她回贵州后,组织诸罗(彝族)艰苦奋战,修筑了四百余里的驿道,以偏桥(今贵州施秉)为中心,一条向西,经水东,过乌撒以通乌蒙,一条向北,经草塘(今贵州瓮安东北),以通容山(今贵州湄潭);并在水西境内设立龙场等九个驿站。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礼部主事高惟善招抚长河西、鱼通、宁远诸处藏族土司后,建议修筑自碉门(在今四川天全)到长河西口(今四川康宁)的驿道,量地里远近,均立邮驿,诏从之。同年四月,诏令自湖广五开至靖州(今湖南靖县)设置十二个驿站,以刑徒充任驿夫,屯田自给。二十四年六月,又遣官修治自湖广到云南的道路。年底,再派曹震到四川修治道路,曹震亲自督修两条驿道,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至贵州以达保宁(今四川阆中),通陕西。二十九年五月,成都各卫军士又合力修成峨嵋到越寓(今四川越西)的驿道。三十一年正月,因碉门到长河西口的道路险峻狭隘,跋涉艰难,诏令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另行开辟一条道路平坦、往来径直的自碉门出枯木任场直达长河西口的驿道。此外,明朝官府还设法疏浚边疆地区的河道,以通舟楫,如前面提到的对广西兴安灵渠,郁林南二,江,四川永宁河道的修治等。到洪武二十七年修成《寰宇通衢》时,东到辽东都司,东北到三万卫,西到四川松潘卫,西南到云南金齿,南到广东崖州,东南到福建漳州府,北到北平大宁卫,西北到陕西、甘肃,均有驿道可通京师。

第三,兴办教育。朱元璋摒弃了夷狄同夫禽兽,不可以仁义教的传统陈腐观念,认为少数民族同样能遵声教,是可以从化的。洪武二年,他下达在全国郡县设立学校的命令。后来,一些边疆地区归附或为明军平定后,朱元璋还常常发布文告,要求当地官府开办学校。如洪武十五年明军刚刚平定云南,翌年正月,他即发布榜文,规定:府、州、县学校,宜加兴举,本处有司选保民间儒士堪为师范者,举充学官,教养子弟,使知礼义,以美风俗。边疆各地有条件的,便陆续开办儒学。云南在洪武十六年的榜文发布后,靠近内地的各府、州、县即建立了学校。辽东都司和金、复、海、盖四州也在洪武十七年设置儒学。洪武二十五、二十六和二十七年,贵州宣慰司、云南元江府和贵州普定卫也相继开办儒学。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准陕西行都司指挥佥事张豫之奏,设立陕西行都司儒学;六月根据户部知印张永清的建议,又令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九月,令四川贵、播二州,湖广思南州宣慰使司及所属安抚司、州、县,贵州都司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皆设儒学。在洪武年问,仅云南一地,新创办府、州、县学二十五所。朱元璋还让各地土司选派子弟到京师入国子学(监)读书,并敕谕国子监官说:今西南夷土官各遗子弟来朝,求人太学,因其慕义,特允其请。尔等善为训教,俾有成就,庶不负远人慕学之心。各地土司子弟纷纷到京师入监读书,如洪武十七年有普定军民知府者额的儿子吉隆及其营长之子阿黑子等十六人,二十一年有云南土官禄肇之子阿聂、阿智二人,二十三年有建昌土官安配之子僧保等四十二人,又有乌撒军民府土官知府何能之弟忽山,乌蒙、芒部二军民府土官之子以作、捕驹等人,他们都受到了朱元璋的关心和照顾。昆明人李特被选作贡生人监,朱元璋还宣见便殿,厚加赏赐,并赐名忠。后来李特会试中式,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的第一名进士,后受命出任陕西凤翔知县。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景泰年问,贤臣哲士之生于其乡,仕于他地,诗书礼乐之教养其人,于是道德既同而风俗丕变矣。弘治、正德以后,更是人材辈出,炳炳琅琅,与中州人士并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还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屯田。边疆地区归附或平定之后,明政府经常采用移民就宽乡,或者召募民人和迁徙罪囚的办法,将内地的汉人迁移到边疆实行屯种。如辽东,就有不少内地的犯罪吏民前往屯种。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朱元璋曾诏凡吏民谪发辽东戍守者,各以时力田讲武。宁夏、四川境内,洪武六年根据太仆寺丞梁茔仙帖木儿的建议,招集流亡,务农屯田。云南在平定后,也迁江左良家闾左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尽室以行。如洪武十七年,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二十年十月令湖广常德、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屯云南。另外,明政府还召募盐商前往边疆地区开中纳粮以给军食,盐商也在这些地区募民屯田。明初边疆的屯田,以军屯的规模最大。洪武二年八月,置燕山都卫,开始在北部边境推行屯田。洪武三年三月,郑州知州苏琦建议将内地的军屯推行北方的关辅、平凉、北平,辽右等地,朱元璋命参酌行之。于是,诸将在边募伍屯田,岁有常课。当年七月,宁正在河州即遣军占荒田屯牧。四年十一月,中书省的奏报即已提到北平、山西、陕西等地的军屯。同年,在贵州设永宁卫,屯田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亩。七年一月,辽东定辽诸卫开耕屯种。十年九月,从陕西都司之请,抽调庄浪卫新增驻军一千人守御碾北,一千人往西宁修城,俱令屯种。十一年,于贵州卫所开设屯堡。十二年,河州卫指挥使宁正兼领宁夏卫事,修复汉唐旧渠,令军士屯田。十三年九月,诏陕西诸省军士留三分之一守卫城池,余皆屯田给食,以省转输。十五年三月,令云南戍兵屯田给军;五月,令群臣议屯田辽东之法,以图长久之利;八月,命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耿炳文巡视陕西,督军屯田。十八年二月,国予监祭酒宋讷献守边策,主张屯田守边,宜选其有智谋勇略者数人,每将以东西五百里为制,随其高下立法分屯,朱元璋嘉纳之。同年,云南诸蛮平定,增置卫所,开屯戍守。三十年八、九、十月三个月内共增调十万零八千人人云南屯守,并从四川购买屯牛一万头给之。同年九月,命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自楚雄至景东,每一百里置一营屯种:十一月,命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舁率湖广都司诸军人驻普安,分屯曲靖、越州;十二月,又谕沐英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置军屯田。二十一年九月,又敕五军都督府,令申谕天下卫所督军屯种。此后,边疆卫所的军屯发展更加迅速。云南在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去世时,已垦田一有一万二千亩,后由其子沐春嗣爵,守滇七年,又增辟田以亩计三十万五千九百八十四,益粮饷以石计四十三万五千八百有奇。辽东在洪武二十四年屯田收粮达五十三万余石,到洪武三十年不仅实现屯田自给,而且还颇有赢余。西北的甘青一带,据洪武三十年正月陕西行都司的奏报:凉州等卫十有一屯,军三万三千五百余人,屯田万六千三百顷。凉州、西宁、永昌、肃州、庄浪累岁丰熟,以十之二输官,八分给与士卒。

随着屯田的开展,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纷纷传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州清平卫由于卫人与夷民杂处,少数民族人民受到汉族军民的影响,到明中叶时已是男以耕读为业,女以织纺为务;威清卫更出现了居田野者以耕织为业,处城市者以商贩为生的景象。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当地少数民族原先实行刀耕火种,后来渐被德化,俗效中华,到嘉靖年间便已掌握内地进步的耕作技术,务本力稼了。云南除部分焚人即白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原先也都是刀耕火种,后来由于受到军、民屯使用牛耕的影响,即夷人亦渐习牛耕,有的少数民族如罗罗即彝族逐渐掌握了牛耕技术。

朱元璋严明以驭吏,宽裕以待民的种种措施,是威德兼施政策中德的具体化,目的是为了安抚少数民族,使他们服从自己的统治。如果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发动叛乱,他立即临之以兵,以威服之。不过,在出兵平叛之时,他还是尽可能采取抚之以安静,待之以诚意,谕之以道理的办法来解决。一当他们有认罪表现,就予以宽大处理。洪武十八年底,云南西部麓川平缅宣慰使、百夷即傣族大农奴主思伦发举兵叛乱,率十万众攻打景东,妄图割据一方。洪武二十一年在马龙州他郎甸的摩沙勒寨(今云南新平莫沙)和定边(今云南南涧)遭到沐英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翌年十一月遣使求降,朱元璋马上派人赍敕诏谕,命令他修臣礼,悉偿前日兵费,庶免问罪之师。思伦发接受这个条件投降,携带方物入朝谢罪。朱元璋即派京卫千户郭均英,往赐公服、幞头、金带、象笏等。对某些顽抗到底的反叛事件,朝廷在用武力平定之后,一般也只严惩首恶分子,对胁从分子则宽大处理。但是,对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镇压则极其残酷。在元末的反元斗争中,各地少数民族曾经积极投入战斗,为打击和推翻元朝的统治做出过贡献。明朝建立后,面对明王朝的封建压迫和各族上层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他们又前仆后继地展开斗争。洪武一朝,少数民族的起义接连不断,遍及于广西、广东、湖广、贵道地杀害起义首领黄世铁和瑶、僮(壮)起义者一万八千三百六十余人及其家属八千二百八十七人,还烧死了四百三十四人,未被杀害的群众仅存六百四十八户,也被全部迁出,徙置象州武仙县(治今广西武宣)。在这前后,杨文还镇压了广西境内其他一些起义,到年底奉命班师时,凡禽戮瑶蛮二万八千余人。这些事实说明,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民族压迫政策。+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第三节 发展汉藏茶马贸易

朱元璋非常重视发展汉藏传统的茶马贸易。藏族聚居的地区高山连绵,地势高峻,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则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藏族人民特别需要内地的茶叶。而明朝本身,在统一战争中特别是在对北方蒙古的斗争中,兵力有余,惟以马为急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