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课程进行教育的环境下,就算把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全部加起来,咱们国家的人用舌头说英语的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的。
随着人的成长,想法也越来越多,但语言表达能力却跟不上。看看那些在电视里出现的普通人,说话时词不达意的人实在是不计其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咱们国家的所有电视台,即使是韩语节目也在画面下端给出字幕,这与咱们国家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无关系。不仅仅是发音不准,有时根本没法让人理解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许电视台的这种做法是出于无奈,但从我个人的现状来说,这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样有助于理解内容。
想一想公司中那些上司的表达能力。他们每天都要向下属下达好几次指示,还要经常参加会议。但他们当中又能找出几位可以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意思的人呢!
连母语都是这种水平,单靠脑筋、眼睛和手就能学好外语吗?除了与外国的语言障碍者进行笔谈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场?
要把英语“搬到“舌头上,关键在于准确地摹仿发音。这正是我们韩国人做不好或者说不愿好好做的事情。那些发音比较难的单词,有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发音不准确,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放弃了。但是,看看孩子们,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常常因为发出奇怪的音而逗人发笑,可长大以后,个个都能准确地说所有的话。那是因为舌头的肌肉已经被锻炼得能够完全准确地发出这些音了。
并不是大人的舌头不行,只要经常训练肯定也是可以的。与大多数人不同,有一个人把自己第一次大声朗读的声音录下来,并与后来学得差不多的声音做了比较。结果太让人惊诧了,既惊诧于当初发音的幼稚,又惊诧于后来取得的进步。这时也许有人会说,“哎呀,看来外国人还是能听懂我们的韩式英语的……”也许只不过是那个外国人有求于你,或者出于礼节性的考虑一直在忍耐而已。但如果英语太糟糕的话,那个外国人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
第二个变化就是克服了总想把英语译成韩国语的习惯。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总要把英语译成韩国语这一习惯的存在,使得本应能学好英语的人也没能学好。
当然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以精读为主的教学体系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抛开这种坏习惯,才能迎来完全理解英语语义的“新纪元”。只有与用韩国语的意思来理解英语的谬论彻底决裂,英语才能作为又一种语言融入自己的体系。
这里所说的将“英语融入自己的体系”,指的并不是能流利地说英语,而只不过是对英语不再觉得那么陌生的意思。从这时候开始,你听到什么就能记住什么了。
“听到什么”的意思与听懂什么的意思没有多大的差别。即能听出表达方式的差异并能记住的意思。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东西。需要时便会立即反应过来并派上用场。
☆得意门生终于突破TOEIC 2级
K终于突破了TOEIC 2级。看着登有这个消息的画面,我在想,她又该来找我了。因为现在她应该不再是执着于TOEIC级别的阶段,而是产生完全征服英语的欲望之时了。
初夏的一个晚上,她拿着装有红薯和饮料的购物袋,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我们就和几个还没下班的职员一起聊了起来。平常打她主意的家伙们,就想方设法和她搭话。因此我有幸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到她对语言学特有的兴趣。她原本是学法国文学的,她的法语发音还不错。
“我会说的法语就这些。如果我早知道这个诀窍,可能早就学会法语了,而且可能早已到法国留学了。”
她在不经意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说:“如果早学会法语的话,可能早就到法国留学了。”说这句话的她,是不是早已了解语言是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了呢?
“说实话,想要留学的人,起码要把那个国家的语言学好了再过去。我遇到很多人只因语言不过关,结果荒废了已坚持10多年的学业,最终无奈地回国。”
这时候,有一个人提出了异议。
“我有一个老师在美国留学,他因为说不好英语,一见美国客人就尽量回避。那么,他是怎么获得博士学位的呢?”
“因为我没在美国留学,没有亲身体验,不知道确切原因。我有一个朋友是美国博士,可让他说英语他就生气。听他讲,韩国人有这方面的特长,如果只是去攻读博士课程,即使语言功底不好也完全能把那些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可能提问的问题答案倒背如流,获得理工学博士学位,而欧洲国家连这些专业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
其实去外国留学如果只修读博士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没有人公开在样说,但这是有留学经验的大部分人的共识。这是因为在美国、欧洲大陆和英国,要成为某一专业的专家必须在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就打好基础。
而博士课程是逐渐具备独立进行学问研究能力的过程。博士学位证书就是证明具备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的证明书。也就是说,博士学位并不是证明这个人在某个领域中具有总体的专业性。所以,如果要学到那个国家的先进学问,一般应该从硕士课程开始。咱们国家大学的教育水平是如此差劲,还想只通过博士课程就拿到博士学位,这实在是太离谱了。
☆从一开始就到国外学习是不是更好
“到美国、德国、法国完成硕士课程意味着要以那个国家的语言写出报告,并在研讨会上宣读、答辩,还需要阅读和掌握数百册专业书籍,还得经过考试,并且在欧洲还要参加口试,最后写出数十页到数百页的论文。这一点即使是用母语也是相当难的过程,何况要全部用外语来完成,而且还要和那些在那个国家土生土长、年龄比自己小一辈的年轻人竞争,想一想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那些欧美人都是受过与我们国家不同的、极其正规的教育才进入大学的,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语言。换句话说,就算语言能力非常好,也不一定竞争得过他们。”
“是啊,要是语言真那么重要,是不是就需要到那个国家去学当地语言啊?想在咱们国家学,也找不到正经的地方可去呀……”
这就是咱们国家的留学生中常见的、典型的错误观念。其实,到了那个国家更难找到适合韩国人学当地语言的地方,因为那里只有适合罗马文字文化圈的学习的方法。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一个来自于韩国的、不知在东方哪个角落的国家的学生具有哪些语言观和习惯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探讨咱们国家的人真正需要何种口语训练方法。这是由于班里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也就是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罗马文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还有来自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阿拉伯文化圈的学生,他们要不了多久都能说上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当然,这里不包括韩国人。韩国人只是不顾一切地学语法,一旦过了语法关,就又一味地练习精读,总之,到当地也一如既往地用国内的老一套方法学。
认为出国能与当地人交流,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这是错误的想法。开始的时候,当地人觉得韩国人说当地语言挺新奇,会愿意与你谈话,但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听那些听起来很费劲的话的。
“咱们韩国人在出国留学前,最好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与先耕耘后播种的道理是一样的。到国外,所见所闻都可以用来学习。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即听力和通读能力,就根本无法吸收。所以,到了国外后,咱们国家的留学生还是同在国内时一样热衷于去培训班,但一到讨论课,就低着头不敢把头抬前来,因为怕被点名……”
☆不是每个留学生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那他们怎么学专业课呢?实际上不都能拿到学位回来吗?
“啧,你可真是孤陋寡闻。据多年前文教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咱们国家在美国的留学生,能拿到博士学位的比率为10%,在德国为3%。因为大家所见到的都是成功的人,而失败的人却早已躲到一边去了,所以才会产生人人都能拿到学位的假象。实际上能够拿到博士学位的人还是极少数的。“
“啊,我知道了。原因在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行。“
“那是过于简单的结论。所学专业的不同,有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人语言掌握得不怎么样,却还是能够拿到学位,但那只限于在用实验结果或公式就能说明问题的领域,这一点通过对各专业的统计就能看出来。在语言能力至关重要的人文社会学领域,恐怕成功率就不会那么高了。”
“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流利地说当地语言,能够与当地的教授、助教及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对话,这样才算达到了留学的目的。那里不是灌注式的教学,讲课内容也根本没有进度的概念。教授只是在学术上起到一种指引作用而已。学生自觉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自行研究,在研讨会上相互交换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知识。咱们国家的硕士生中由于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失败的人大有人在,在硕士论文答辩中落榜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这时候,K突然面带微笑问道:“听您这么说,按照您的诀窍,沟通应该是没问题的。那么,写论文也能行吗?”
----------
舌根发痒 一说为快
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终于到了该教她第三阶段的时候了。
“K小姐,请跟我来,只有投了资的人,才有资格得到我的诀窍。”⊙⊙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避开大家诧异的眼光,我们挪到旁边的办公室。
“这次TOEIC的考试中,语法成绩怎么样?”
“其实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语法成绩根本没有提高。得到的分数都应该归功于听力。”
“你在第二阶段完成了几盘磁带?”
“5盘。”
“都有哪些种类?全都是TOEIC磁带吗?”
“对。”
“是吗?那可有点问题,但这并不防碍教你第三阶段。好,从现在开始,你要记住我说的内容。”
第三阶段的七个要领
第一,用英英词典查以前做听写练习时不懂的单词。
第二,把单词的解释和例句记下来,若这其中还有不懂的单词的话,继续查词典。
第三,查词典要坚持查到没有不懂的单词为止。
第四,大约查1个小时后,暂停查词典,并大声朗读通过查词典整理出的内容。
第五,朗读约1个小时后结束。
第六,每周要休息1天。
第七,查在原文和单词解释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