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以还,吾皆百之。”庾和已见。
64 王僧恩轻林公,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僧恩,王祎之小字也。王氏世家曰:“祎之字文劭,述次子。少知名,尚寻阳公主。仕至中书郎,未三十而卒。坦之悼念,与桓温称之,赠散骑常侍。”
65 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 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言其有才而无德也。
66 蔡叔子云:〔一〕“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二〕
【笺疏】
〔一〕 程炎震云:“蔡系字子叔。此叔子二字盖误倒。”
〔二〕 嘉锡案:康伯为人肥壮,故轻诋篇注引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此言其虽无骨干,而其见于外者亦足自立也。
67 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 ”谢云:“嵇公勤着脚,裁可得去耳。”〔一〕支遁传曰:“遁神悟机发,风期所得,自然超迈也。”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亹亹论辩,恐□欲制支。”〔二〕
【笺疏】
〔一〕 嘉锡案:高僧传四曰:“郗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此云“勤着脚”,盖谓嵇须努力向前,方可及支。
〔二〕 嘉锡案:本篇载安答王子敬语,以为支遁不如庾亮。又答王孝伯,谓支并不如王濛、刘惔。今乃谓中散努力,才得及支;而殷浩却能制支,是中散之不如庾亮辈也。乃在层累之下也。夫庾、殷庸才,王仲祖亦谈客耳,讵足上拟嵇公?刘真长虽有才识,恐亦非嵇之比。支遁缁流,又不足论。安石褒贬,抑何不平?虽所评专指清谈,非论人品,然安石之去中散远矣!何从亲接謦欬,而遽裁量其高下耶?此必流传之误,理不可信。程炎震云:“高僧传云:‘恐殷制支 ’此处□必是殷字,宋初讳殷,后来未及填写耳。”
68 庾道季云:〔一〕“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二〕史记曰:“廉颇者,赵良将也。以勇气闻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请以十五城易之。赵遣相如送璧,秦受之,无还城意。相如请璧示其瑕,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曰:‘王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秦王谢之。后秦王使赵王鼓瑟,相如请秦王击筑。赵以相如功大,拜上卿,位在廉颇上。 ”曹蜍、蜍,曹茂之小字也。曹氏谱曰:“茂之字永世,彭城人也。祖韶,镇东将军司马。父曼,少府卿。茂之仕至尚书郎。”李志晋百官名曰:“志字温祖,江夏钟武人。”李氏谱曰:“ 志祖重,散骑常侍。父慕,纯阳令。〔三〕志仕至员外常侍、南康相。”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四〕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啖尽。”言人皆如曹、李质鲁淳□,则天下无奸民,可结绳致治。然才智无闻,功迹俱灭,身尽于狐狸,无擅世之名也。
【笺疏】
〔一〕 程炎震云:“金楼子九上引此文云:‘并抑抗之论也。’惟云‘晋中朝庾道季’,中朝字有误。” 嘉锡案:金楼子立言篇作“
曹摅”,或梁元帝所见本与孝标不同。
〔二〕 山谷外集注一引作“尚凛凛有生气”。
〔三〕 程炎震云:“晋无纯阳县,恐是绥阳,属荆州新城郡。”
〔四〕 “厌厌”,金楼子作“黯黯 ”。
69 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僧奴,孙腾小字也。晋百官名曰:“腾字伯海,太原人。 ”中兴书曰:“腾,紞子也。〔一〕博学。历中庶子、廷尉。”“君家道卫君长云何?”孙曰:“
云是世业人。”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 于时以比殷洪远。
【笺疏】
〔一〕 嘉锡案:腾,孙统子,见晋书五十六孙楚传。此作紞误。
70 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庾公?”谢殊不受,答曰:“
先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殷羡言行曰:“时有人称庾太尉理者。羡曰:‘此公好举宗本槌人。’”
【校文】
注“宗本槌人” “宗”,景宋本作“素”。
71 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魏氏春秋曰:“山涛通简有德,秀、咸、戎、伶朗达有俊才。于时之谈,以阮为首,王戎次之,山、向之徒,皆其伦也。”若如盛言,则非无臧贬,此言谬也。〔一〕
【笺疏】
〔一〕 嘉锡案:竹林诸人,在当时齐名并品,自无高下。若知人论世,考厥生平,则其优劣,亦有可言。叔夜人中卧龙,如孤松之独立。乃心魏室,菲薄权奸,卒以伉直不容,死非其罪。际正始风流之会,有东京节义之遗。虽保身之术疏,而高世之行着。七子之中,其最优乎!嗣宗阳狂玩世,志求苟免,知括囊之无咎,故纵酒以自全。然不免草劝进之文词,为马昭之狎客,智虽足多,行固无取。宜其慕浮诞者,奉为宗主;而重名教者,谓之罪人矣。巨源之典选举,有当官之誉。而其在霸府,实入幕之宾。虽号名臣,却为叛党。平生善与时俯仰,以取富贵。迹其终始,功名之士耳。仲容借驴追婢,偕猪共饮,贻讥清议,直一狂生。徒以从其叔父游,为之附庸而已。子期以注庄显,伯伦以酒德着。流风余韵,蔑尔无闻,不足多讥,聊可备数。浚冲居官则阘茸,持身则贪●。王夷甫 辈承其衣钵,遂致神州陆沈。斯真窃位之盗臣,抑亦王纲之巨蠹。名士若兹,风斯下矣。魏氏春秋之评,乃庸人之谬论,不足据也。
72 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一〕”续晋阳秋曰:“坦之雅贵有识量,风格峻整。”
【笺疏】
〔一〕 嘉锡案:车骑,谢玄也。窟窟无义,当作掘掘,以形声相近致讹耳。说文:“搰,掘也。掘,搰也。”左氏哀二十六年传:“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释文云:“本或作搰。”庄子天地篇云: “子贡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遂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释文云: “搰搰,用力貌。”晋人谈论,好称引老、庄,必庄子别本有作掘掘者,故谢玄用之,云掘掘成就者,言坦之随事辄搰搰用力,故能成就其志业也。谢玄有经国之略,其平生使才,虽履屐闲,咸得其任。是亦能搰搰用其心力者。卒之克建大勋,为晋室安危所系,与王坦之功名略等。其称坦之之言,殆即所以自寓也。
73 谢太傅谓王孝伯:“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
74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王氏谱曰:“操之字子重,羲之第六子。历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一〕推此知之。”
【笺疏】
◢◢網◢
〔一〕 刘盼遂曰:“二语本易系辞传。”
75 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 “外人那得知?”〔一〕宋明帝文章志曰:“献之善隶书,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与父俱得名。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或讯献之云:‘羲之书胜不?’‘莫能判。’有问羲之云:‘世论卿书不逮献之?’答曰:‘殊不尔也。’它日见献之,问:‘尊君书何如?’献之不答。又问:‘
论者云,君固当不如?’献之笑而答曰:‘人那得知之也。’”
【笺疏】
〔一〕 法书要录一南齐王僧虔论书云:“谢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张怀瓘书断卷中云:“谢安学草正于右军,右军云:‘卿是解书者。’”又卷下云:“小王尝与谢安书,意必珍录;乃题后答之,亦以为恨。或曰:安问子敬:‘君书何如家君?’答云:‘固当不同。’安云: ‘外论殊不尔!’又云:‘人那得知。’此乃短谢公也。”嘉锡案:据此两书所言,则谢安既自重其书,又甚尊右军,而颇轻子敬。其发问时,盖亦有此意。子敬心不平之, 故答之如此。所谓“外人那得知”者,即以隐斥安石,非真与其父争名也。
76 王孝伯问谢太傅:“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一〕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
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笺疏】
〔一〕 嘉锡案:濛自言“韶音令辞胜刘惔”,故谢亦赞其有韶美之兴会也。
77 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续晋阳秋曰:“献之文义并非所长,而能撮其胜会,故擅名一时,为风流之冠也。”
78 谢公语孝伯:“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 ”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言濛质,而惔文也。
79 袁彦伯为吏部郎,〔一〕子敬与郗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足顿兴往之气。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二〕
【笺疏】
〔一〕 程炎震云:“彦伯为吏部郎在宁康中。”
〔二〕 嘉锡案:御览二百十六引袁宏与谢仆射书曰:“闻见拟为吏部郎,不知审尔?果当至此,诚相遇之过。”谢仆射者,安也。晋书孝武帝纪:宁康元年九月,以吏部尚书谢安为尚书仆射。捶挞,谓笞刑也。唐律疏议一曰:“笞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诫,故加捶挞以耻之。”唐书刑法志亦曰:“笞之为言耻也。凡过之小者,捶挞以耻之。 ”子敬所以言此者,既喜彦伯之入吏部,又以晋世尚书郎不免笞挞,虑其蒙受耻辱,殆难为人也。日知录二十八有“职官受杖”一条,略云:“撞郎之事,始自汉明,后代因之,有杖属官之法。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魏略:‘韩宣以当受杖,豫脱葱缠裈而缚。’ 晋书王濛传:‘为司徒左西属,濛以此职有谴则应受杖,固辞。诏为停罚,犹不就。’南齐书陆澄传:‘郎官旧有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一日并受千杖。’南史萧琛传:‘齐明帝用法严峻,尚书郎坐杖罚者,皆即科行。琛乃密启曰:“
郎有杖起自后汉,尔时郎官位卑,亲主文案,与令史不异,故郎三十五人,令史二十人。士人多耻为此职。自魏、晋以来,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