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御览四百九十七引俗记(当作说)曰:“宋袆死后葬在金城南山,对琅玡郡门。袁崧为琅玡太守,每醉,辄乘舆上宋袆冢,作行路难歌。 ” 嘉锡案:石崇以惠帝永康元年为孙秀所杀,谢尚以穆帝永和十一年加镇西将军,前后相距五十三年。袆既绿珠弟子,至此当已七十内外矣,方为谢尚所纳,殊不近情。盖世说例以镇西称尚,不必定在此时。但袆称尚为使君,必在建元二年以南中郎将领江州刺史之后。上距石崇、绿珠之死,亦四十余年矣。殆因袆善吹笛,故尚取之,以教伎人,犹之桓温之得刘琨巧作老婢耳。
22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 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 ”〔一〕按诸书皆以谢鲲比亮,不闻周顗。
【笺疏】
〔一〕 嘉锡案:此条语意,全同谢鲲,必传闻之误也。
23 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不减父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王述狷隘故也。
24 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一〕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脩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按太尉刘寔论王肃: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性嗜荣贵,不求苟合,治身不秽,尤惜财物。王、郗志性,傥亦同乎?〔二〕
【笺疏】
〔一〕 程炎震云:“卞死时,郗未拜公,不得称郗公。此云字当作目。”
〔二〕 嘉锡案:刘寔论王肃语,见魏志肃传。
25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一〕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闲,温常失色。温氏谱序曰:“晋大夫却至封于温,子孙因氏,居太原祁县,为郡着姓。”
【笺疏】
〔一〕 嘉锡案:太真智勇兼备,忠义过人,求之两晋,殆罕其匹。而当时以为第二流,盖自汝南月旦评以来,所谓人伦鉴裁者,久矣夫不足尽据矣。
26 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一〕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前篇及诸书皆云王公重何充,谓必代己相。而此章以手指地,意如轻诋。或清言析理,何不逮谢故邪?〔二〕
【笺疏】
〔一〕 嘉锡案:本篇后章云“嘉宾故自上”,注谓“超拔也”。此言见谢尚之风度,令人意气超拔。
〔二〕 嘉锡案:导与充言,而充辄曰“正自尔馨”。是充与导意见相合,无复疑难。论语所谓“于吾言无所不说”也。导之赏充,正在于此,似无轻诋之意。
27 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 晋阳秋曰:“充所昵庸杂,以此损名。 ”阮思旷慨然曰:“次道自不至此。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条而已。”语林曰:“阮光禄闻何次道为宰相,叹曰:‘我当何处生活?’”此则阮未许何为鼎辅,二说便相符也。〔一〕
【校文】
注“充所昵” “昵”,景宋本作 “昵”。
【笺疏】
〔一〕 程炎震云:“符字语意未合,恐有误。” 嘉锡案:言二说相合,符字不误。
28 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刘绥已见。
29 郗司空家有伧奴,〔一〕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郗愔别传曰:“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人,太宰鉴长子也。渊靖纯素,无执无竞,简私昵,罕交游。历会稽内史、侍中、司徒。”〔二〕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笺疏】
〔一〕 程炎震云:“司空谓郗鉴。晋书惔传作郗愔,误。愔为司空时,王、刘死久矣。”
〔二〕 程炎震云:“晋书纪传:司徒作司空。”
30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中兴书曰:“裕以人不须广学,正应以礼让为先,故终日颓然,无所修综,而物自宗之。”
31 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稽叔夜俊伤其道。”理本真率,巧则乖其致;道唯虚澹,俊则违其宗。所以二子不免也。
32 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晋阳秋曰:“齐王攸,字大猷,文帝第二子。孝敬忠肃,清和平允,亲贤下士,仁惠好施。能属文,善尺牍。初,荀勖、冯紞为武帝亲幸,攸恶勖之佞,勖惧攸或嗣立,必诛己,且攸甚得众心,朝贤景附。会帝有疾,攸及皇太子入问讯,朝士皆属目于攸,而不在太子。至是勖从容曰:‘陛下万年后,太子不得立也。’帝曰:‘何故?’勖曰:‘百寮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归国,必举朝谓之不可。若然,则臣言征矣。’侍中冯紞又曰:‘ 陛下必欲建诸侯,成五等,宜从亲始,亲莫若齐王。’ 帝从之。于是下诏,使攸之国。攸闻勖、紞间己,忧忿不知所为。入辞,出,欧血薨。帝哭之恸。冯紞侍曰: ‘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殒,陛下何哀之甚?’帝乃止。刘毅闻之,故终身称疾焉。”多谓立惠帝为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武帝兆祸乱,覆神州,在斯而已。舆隶且知其若此,况宣武之弘俊乎?此言非也。
33 人问殷渊源:“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殷曰:“故当以识通暗处。”遐与浩并能 清言。
34 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当胜耳。”
35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 “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一〕宁作我。”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晋书七十七浩传作‘我与君’。”
36 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 清蔚简令。”“
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徐广晋纪曰:“凡称风流者,皆举王、刘为宗焉。”“ 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 ”“
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殷洪远何如?” 曰:“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讬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一〕
【校文】
“清易令达” 沈本作“清令易达 ”。
【笺疏】
〔一〕 嘉锡案:绰所以自许,正是晋人通病。“不与世务经怀”,干宝所谓“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其倚仗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者也。
37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桓温别传曰:“兴宁九年,〔一〕以温克复旧京,肃静华夏,进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大司马,加黄钺,使入参朝政。”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二〕
【笺疏】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一〕 程炎震云:“九年当作元年,兴宁无九年,检晋纪是元年事,各本皆误。” 又云: “兴宁元年,刘惔死久矣。此当是桓温自徐移荆时,永和元年也。”
〔二〕 嘉锡案:续谈助四引殷芸小说曰:“宣武(原作帝,今改。)问真长:会稽(原脱稽字,今补。)王如何?刘惔答:‘欲造微。’桓曰: ‘何如卿?’曰:‘殆无异。’桓温乃喟然曰:‘时无许、郭,人人自以为稷、契。’”(原注云出杂记)是真长方以会稽王自比,而世说此条则自许在相王之上,盖所出不同,传闻异辞故也。
38 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续晋阳秋曰:“简文辅政,引殷浩为扬州,欲以抗桓。桓素轻浩,未之惮也。”
39 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 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
40 简文云:“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安南,谢奉也。已见。谢氏谱曰:“奉弟聘,字弘远。历侍中、廷尉卿。”学义不及孔岩,中兴书曰:“岩字彭祖,会稽山阴人。父俭,〔一〕黄门侍郎。岩有才学,历丹阳尹、尚书、西阳侯,在朝多所匡正。为吴兴太守,大得民和。后卒于家。”居然自胜。”言奉任天真也。
【校文】
注“父俭” “俭”,景宋本作“ 伦”。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晋书本传:岩作严,父俭作父伦。”
41 未废海西公时,王元琳问桓元子:“箕子、比干,迹异心同,不审明公孰是孰非?”曰:“仁称不异,宁为管仲。”论语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如其仁!如其仁!’”
42 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桓伊已见。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问:“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奕奕神令。”王、刘善其言。虎,卫玠小字。玠别传曰:“永和中,刘真长、谢仁祖共商略中朝人。或问:‘杜弘治可方卫洗马不?’谢曰: ‘安得比!其闲可容数人。’”江左名士传曰:“
刘真长曰:‘吾请评之,弘治肤清,叔宝神清。’论者谓为知言。”
43 刘尹抚王长史背曰:“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长。”〔一〕阿奴,濛小字也。〔二〕都,美也。司马相如传曰:“闲雅甚都。”语林曰: “刘真长与丞相不相得,每曰:‘阿奴比丞相,条达清长。’”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文选卷四十七袁宏三国名臣赞:‘子瑜都长。’注曰:‘都长,谓体貌都闲而雅,性长厚也。’”
〔二〕 嘉锡案:阿奴,非濛字,说见方正篇“周叔治作晋陵太守”条。
44 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刘尹曰:“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类秀之任率也。
45 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西阳即孔岩也。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