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六种,六曰驽马,负重致远所乘。”案六马之名见周礼夏官校人。彼注谓“驽马给宫中之役”,而孔疏以为“负重致远所乘”者,盖“宫中”乃“官中”之误。谷梁庄二十九年疏正引作“官”(孙诒让说)。驽马既用以给官役,故知其为负重致远之所乘也。夫欲求其神骏,则驽马固不如骐骥,而驽牛亦自不如善走之快牛。然千里马、八百里駮不易得,得亦不可以驾盐车。负重致远,乃专恃驽牛马,斯其为用,亦已大矣。士元之于绩、劭,许其有实用,而不许其能致千里,故题目之如此耳。驽马固 不能追风绝景,然使与牛并驱,便觉神速莫及。但其筋骨,远不如牛。充其力之所极,不过能载送一人耳。牛行迟缓,固不如马之善走,然穷日之力,亦能及百里。而其负重载,动至千斤,百货转输,惟牛是赖,夫岂驽马之所能及哉?盖绩性俊快。而劭厚重。统言二人,虽各有短长,而劭之干济,非绩所及也。其后劭为豫章太守,风化大行。而绩在郁林,但笃志着述,虽并蚤卒,未竟其用。统之所评,谅不虚矣。
〔二〕 程炎震云:“据蜀庞统传注,此文出于张勃吴录。” 嘉锡案:“吴人无以难”,乃张勃记事之词。“全子”以下,又为士元语。此种文法于古有之。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三有叙论并行例,举左传、史记各二条。如僖三十三年左传:“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前后皆穆公语,中间着“不替孟明”四字,乃左氏记事之词是也。
3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沈,吾不如子;吴志曰:“劭好乐人伦,自州郡庶几及四方人事,〔一〕往来相见,或讽议而去,或结友而别,风声流闻,远近称之。”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二〕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吴录曰:“劭安其言,更亲之。”
【校文】
“倚仗” 景宋本及沈本作“倚伏 ”,是也。
【笺疏】
〔一〕 李详云:“详案:姚氏范援鹑堂笔记三十六:‘庶几,乃谓当时知名士,国志多见。如吴志张承传:“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又王羲之誓墓文:“母兄鞠育,得见庶几。”’钱少詹三国志考异与姚略同。”
〔二〕 嘉锡案:“倚仗”当作“倚伏”。老子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作“倚仗”,则义不可通。日知录二十七云:“汉书西南夷传注,师古曰:‘要害者:在我为要,于敌为害也。’此解未尽。要害,谓攻守必争之地。我可以害彼,彼可以害我,谓之害。人身亦有要害。素问岐伯对黄帝曰‘脉有要害’,后汉书来歙传‘中臣要害’。黄生义府下云:‘中臣要害(自注:犹今言致命伤),言身中紧要处犯之,必为害也。借地之冲要者,谓之要害。旧解“于我为要,于彼为害”,未确。’” 嘉锡又案:要害本谓人身要处,黄说是也。事务之纷来,必有其至要之关节。皆处之得宜,则为福;反之则为祸。倚伏之机,正在于此。惟明者一览而知其然,此王霸之术,士元之所长也。故司马德操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4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一〕吴书曰:“瑾字子瑜,其先葛氏,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诸葛’,因为氏。瑾少以至孝称。累迁豫州牧,六十八卒。”魏志曰:“诞字公休,为吏部郎,人有所属讬,辄显其言而亟用之。后有当不,则公议其得失,〔二〕以为褒贬。自是群寮莫不慎其所举。累迁杨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谋逆,伏诛。”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三〕吴书曰:“ 瑾避乱渡江,大皇帝取为长史,遣使蜀,但与弟亮公会相见,反无私面。而又有容貌思度。时人服其弘量。”
【校文】
注“时人谓诸葛因为氏” “谓” 下沈本有“之”字,“因”下有“以”字。案沈校所据宋本,与吴志注合。
注“后有当否” “有”下景宋本及沈本俱有“得失”二字。
注“司空” 景宋本作“以其” 。
注“反无私面” “反”,景宋本作“退”。
【笺疏】
〔一〕 嘉锡案:魏志诞传不言诞为亮之从弟,然吴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曰:“族弟诞显名于魏。”诸葛恪传载臧均表曰:“故太傅诸葛恪伯叔诸人,遭汉祚尽,九州鼎立,分讬三方,并履忠勤,熙隆世业。”又孙皓传注引襄阳记,载张悌答诸葛靓曰:“ 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并可为诞与瑾、亮是同族兄弟之证。
〔二〕 魏志无“得失”二字。
〔三〕 李慈铭云:“案诞名德既重,身为魏死,忠烈凛然,安得致此鄙薄之称?盖缘公休败后,司马之党,造此秽言,诬衊不经,深堪发指。承祚之志,世期之注,削而不登,当矣。临川取之,抑何无识!” 嘉锡案:司马之党必不以孔明为龙。此所谓狗,乃功狗之狗,谓如韩卢宋鹊之类。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于人。故曰“并有盛名”,非鄙薄 之称也。观世说下文云“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则无诋毁公休之意亦明矣。太公六韬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次,知古人之视犬,仅下龙虎一等。凡读古书,须明古人词例,不可以后世文义求之也。胡应麟史书占毕四曰:“汉末,诸葛氏分处三国,并着忠诚。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并自笃论。至魏迺曲为訾诋,此晋人谀上之词耳。”所见与莼客暗合。
御览四百七十引晋中兴书曰:“诸葛氏之先,出自葛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忠强立名,子孙代居二千石。三国之兴,蜀有丞相亮,吴有大将军瑾,魏有司空诞,名并盖海内,为天下盛族。”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二十八书诸葛氏家谱后曰:“方逊志谓‘诸葛兄弟三人,才气虽不相类,皆人豪也。当司马昭僭窃之时,征东拒贾充之言,起兵讨之,事虽无成,身不失为忠义。岂非大丈夫乎?世俗乃以是訾之,谓 “汉得龙,吴得虎,魏得狗”,为斯言者,必贾充之徒。扬雄所谓“舍其沐猴,而谓人沐猴者”’,善哉斯言!予观东汉之末,东南淑气萃于诸葛一门。观其兄弟分居三国,世莫有以为猜者,非大英雄不能。厥后各以功名忠孝表着,而又皆有令嗣,何多材也!
5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魏志曰:“陔与泰善,故文王问之。”
6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一〕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逸士传曰:“靖字叔慈,颍 川人。有俊才,以孝着名。兄弟八人,号‘八龙’。隐身修学,动止合礼。弟爽,亦有才学,显名当世。或问汝南许章:〔二〕‘爽与靖孰贤?’章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太尉辟,不就。年五十终,时人惜之,号玄行先生。”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典略曰:“彧字文若,颍川人。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彧为人英伟,折节待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间,不以私欲挠意。年五十薨,谥曰敬侯。以其德高,追赠太尉。 ”荀顗方陈泰。晋诸公赞曰:“ 顗字景倩,彧之子。蹈礼立德,思义温雅,加深识国体,累迁光禄大夫。晋受禅,封临淮公。典朝仪,刊正国式,为一代之制。转太尉,为台辅,德望清重,留心礼教。卒,谥康公。”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三〕裴康方王绥,晋百官名曰:“康字仲豫,徽之子。”晋诸公赞曰:“康有弘量,历太子左率。”裴绰方王澄,王朝目录曰:“绰字仲舒,楷弟也,名亚于楷。历中书黄门侍郎。”裴瓒方王敦,晋诸公赞曰:“瓒字国宝,楷之子。才气爽俊,终中书郎。” 裴遐方王导,裴頠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校文】
注“以其德高” “其”下景宋本有“名”字。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范武子以清谈祸始,归罪王、何,谓其浮于桀、纣。予谓汉末之五荀、五陈,实任达之滥觞,浮华之作俑。观其父子兄弟,自相标榜,坐致虚声,讬名高节。太丘吊张让之母,朱子谓其风节始颓。其后群附曹氏,泰党司马。荀氏则爽为卓用,彧成操篡,勖以还名节扫地。桀、纣之祸,自有所归。辅嗣名通,平叔正直,所不受 也。” 嘉锡案:谓荀、陈虚声诚是。欲为王、何减清谈之罪,则非事实。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二〕 嘉锡案:“或问汝南许章” 之“章”字误,当作“劭”。魏志荀彧传注引逸士传作 “或问汝南许子将”。群辅录引荀氏谱作“汝南许劭” ,皆可证。
〔三〕 李慈铭云:“案此称夷甫,亦孝标追改之文。”
7 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一〕俱总角为成器。淮与裴頠、乐广友善,遣见之。頠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 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二〕乐言为得。然并为后出之俊。荀绰冀州记曰:“ 乔字国彦,爽朗有远意。髦字士彦,清平有贵识。并为后出之俊。为裴頠、乐广所重。”晋诸公赞曰:“乔似淮而疏,皆为二千石。髦为石勒所害。”
【校文】
“杨淮” “淮”,沈本俱作“准 ”。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杨淮,宋本注均作准。御览四百九又四百四十四引郭子,亦均作准。 ”
〔二〕 李详云:“详案:此条采自荀绰冀州记,见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注引。志注淮作准,乔作峤。案乔字国彦,自宜从乔 为是。”又云:“志注作‘而神检不逮’。案上文云‘爱髦之有神检’,此故云‘
神检不逮’,当以志注为长。”
8 刘令言始入洛,刘氏谱曰:“纳字令言,〔一〕彭城丛亭人。祖瑾,乐安长。父甝,魏洛阳令。纳历司隶校尉。”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二〕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王隐晋书曰: “周恢字弘武,汝南人。祖斐,〔三〕永宁少府。父隆,州从事。恢仕至秦相,秩中二千石。”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