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三千余” “三”,景宋本及沈本作“六”。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晋书,峻由淮陵内史以南塘破王敦功,进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封邵陵公。”
〔二〕 程炎震云:“弊,晋书作毙。”
35 庾公临去,顾语钟后事,深以相委。钟曰:“栋折榱崩,谁之责邪?”庾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钟曰:“想足下不愧荀林父耳。”春秋传曰:“楚庄王围郑,晋使荀林父率师救郑,与楚战于邲,晋师败绩。桓子归,请死。晋平公将许之,士贞子谏而止。后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田,曰: ‘吾获狄田,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
36 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所逼。王丞相保存术,会稽后贤记曰:“群字敬休,会稽山阴人。祖竺,吴豫章太守。父奕,全椒令。群有智局,仕至御史中丞。”晋阳秋曰:“匡术为阜陵令,逃亡无行。庾亮征苏峻,术劝峻诛亮,遂与峻同反。后以宛城降。”〔一〕因众坐戏语,令术劝酒,以释横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家语曰:“孔子之宋,匡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战。孔子止之曰:‘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述先王之道而为咎者,非丘罪也。命也夫!歌,予和汝。’子路弹剑,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罢。”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鹰化为鸠。”郑玄曰:“鸠,播谷也。”夏小正曰:“ 鹰则为鸠。鹰也者,其杀之时也;鸠也者,非杀之时也。善变而之仁,故具之。”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宛当作苑。苑城者,建康之宫城也。”程炎震云:“宛城当作苑城。晋书苏峻传云:‘峻迁天子于石头,逼迫居人,尽聚之后苑,使怀德令匡术守苑城。’
成纪:‘咸和四年春正月,术以苑城归顺。’”
37 苏子高事平,灵鬼志谣征曰:“明帝初,有谣曰:‘高山崩,石自破。’高山,峻也。硕,峻弟也。后诸公诛峻,硕犹据石头,溃散而逃,追斩之。”〔一〕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为丹阳。〔二〕孔坦。乱离之后,百姓雕弊,孔慨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三〕按王隐晋书:“苏峻事平,陶侃欲将坦,上用为豫章太守,坦辞母老不行。台以为吴郡。吴郡多名族,而坦年少,乃授吴兴内史,不闻尹京。”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晋书苏峻传,以硕为峻子。而五行志亦载此谣,又以为峻弟石。其谣曰:‘恻恻力力,放马山侧。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大马死者,谓明帝崩也。小马饿者,谓成帝幼,为峻逼迁于石头,御膳不足也。”
〔二〕 书钞七十六引语林曰:“苏峻新平,温、庾诸公以朝廷初复,京尹宜得望实,唯孔君平可以处之也。”
〔三〕 嘉锡案:此出语林,见御览二百五十二。
38 孔车骑与中丞共行,孔愉别传曰:“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初辟中宗参军,讨华轶有功,封余不亭侯。愉少时尝得一龟,放于余不溪中,龟于路左顾者数过。及后铸印,而龟左顾,更铸犹如此。印师以闻,愉悟,取而佩焉。累迁尚书左仆射、赠车骑将军。”中丞,孔群也。〔一〕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语。中丞初不视,直云: “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下车,抱术曰:“族弟发狂,卿为我宥之!”始得全首领〔二〕。
【笺疏】
〔一〕 范成大骖鸾录云:“宿德清县,泊舟左顾亭。左顾亭者,孔愉放龟处。亭前两大枯木,可千年。孔侯墓庙在焉。庙居墓前,与其夫人像皆盘膝坐,盖是几席未废时所作。”
〔二〕 嘉锡案:此与上“孔群在横塘”一条,即一事而传闻异辞。观其两条,皆以鹰化为鸠为言,则当同在峻败术降之后。而一则术劝以酒,而群犹不释憾。一则群仅不视术,而几被手刃。所言未尝有异。何所遭之不同耶?晋书不悟世说传疑之意,乃合两事为一,云“苏峻入石头时,匡术有宠于峻,宾从甚盛。群与从兄愉同行于横塘,遇之。愉止与语,而群初不视术,术怒欲刃之。后峻平,王导保存术”云云。既妄易“御道”为“横塘”以傅会其事,又删去“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二语以泯其迹。盖晋书好采小说,不欲有所取舍,故为此弥缝之术也。晋书群附孔愉传。
39 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一〕有事,王丞相遣收之。侃曰:“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王公既得录,陶公何为不可放?”乃遣人于江口夺之。晋诸公赞曰:“颐字仲真,汝南西平人。少好学隐退,而求实进止。”永嘉流人名曰:“颐,领军司马。颐弟陶,字叔真。”邓粲晋纪曰:“初,有赞侃于王敦者,乃以从弟廙代侃为荆州,左迁侃广州。侃文武距廙而求侃,敦闻大怒。及侃将莅广州,过敦,敦陈兵欲害侃。敦咨议参军梅陶谏敦,乃止,厚礼而遣之。”王隐晋书亦同。按二书所叙,则有惠于陶是梅陶,非颐也。〔二〕颐见陶公,拜,陶公止之。颐曰:“梅仲真□,明日岂可复屈邪?”
【校文】
注“少好学隐退,而求实进止” “好”,景宋本作“以”,“求”作“才”。沈本无“ 好”字,“求”亦作“才”。
注“赞” 景宋本作“谮”。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梅颐当作梅赜。尚书舜典孔疏云:‘东晋之初,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阮元校勘记:‘梅赜,元王天与尚书纂传作梅颐 ’,是其例矣。隋书经籍志亦作梅赜。虞书孔疏又引晋书: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字休预。预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皇甫谧外弟也。季授城阳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真为豫章内史。知赜之父尝为城阳太守也。” 嘉锡案:隋书经籍志、尚书虞书孔疏及经典释文序录均作豫章内史。至其姓名,则孔疏作梅赜,释文作枚赜。
〔二〕 嘉锡案:今晋书陶侃传曰: “敦将杀侃,谘议参军梅陶、长史陈颁言于敦曰:‘周访与侃亲姻,如左右手。安有断人左手,而右手不应者乎?’敦意遂解。于是设盛馔以饯之。”与邓粲、王隐书并合。盖有惠于陶公者,自是梅叔真。陶公之救仲真,乃感叔真之惠,而藉手其兄以报之耳。世说谓颐有惠于陶公,当属传闻之误。
40 王丞相作女伎,施设床席。蔡公先在坐,不说而去,王亦不留。蔡司徒别传曰: “谟字道 明,济阳考城人。博学有识,避地江左,历左光禄、录尚书事、扬州刺史。薨,赠司空。”
41 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晋阳秋曰:“庾冰字季坚,太尉亮之弟也。少有检操,兄亮常器之,曰:‘吾家晏平仲。’累迁车骑将军、江州刺史。”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中兴书曰:“帝讳岳,字世同,成帝同母弟也。成帝崩,即位,年二十二。”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 “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一〕晋阳秋曰:“初,显宗临崩,庾冰议立长君,何充谓宜奉皇子。争之不得,充不自安,求处外任。及冰出镇武昌,充自京驰还,言于帝曰:‘冰不宜出,昔年陛下龙飞,使晋德再隆者,冰之勋也。臣无与焉。’”帝有惭色。
【校文】
“盛明之世” “盛”,沈本作“ 圣”。
【笺疏】
〔一〕 嘉锡案:御览四百二十八引晋中兴书曰:“初庾冰兄弟每说显宗:国有强敌,宜须长君。显宗晏驾,何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冰等不从,遂立康帝。康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洪业,二君之力也。 ’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其强正不挠,率皆如此。”与世说及 晋阳秋并小异。 \\
42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一〕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徐广晋纪曰:“江虨字思玄,陈留人。博学知名,兼善弈,为中兴之冠。累迁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傍有客曰:“
此年少戏迺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范汪棋品曰:“虨与王恬等,棋第一品,导第五品。”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晋书不载思玄之年。据其弟思悛永和九年卒,年四十九,盖导年大三十余岁,然未必是导为丞相时方共棋也。”
43 孔君平疾笃,〔一〕庾司空为会稽,省之,庾冰。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迺作儿女子相问!”庾闻,回谢之,请其话言。 王隐晋书曰:“坦方直而有雅望。”
【校文】
“回谢之” “回”,景宋本及沈本作“回”。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晋书坦传:年五十一,不云卒于何年。盖在咸康二年以后,六年以前。”
44 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中兴书曰:“温曾为徐州刺史。”沛国属徐州,故呼温使君。斗战者,以温为将也。桓甚有恨容。刘尹,真长。已见。
45 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谓曰:“ 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高逸沙门传曰:“晋元、明二帝,游心玄虚,讬情道味,以宾友礼待法师。王公、庾公倾心侧席,好同臭味也。”
46 王中郎年少时,坦之,已见。江虨为仆射领选,〔一〕欲拟之为尚书郎。有语王者。王曰:“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江闻而止。〔二〕按王彪之别传曰:“彪之从伯导谓彪之曰:‘选曹举汝为尚书郎,幸可作诸王佐邪?’”此知郎官,寒素之品也。〔三〕
【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