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笺疏》作者:余嘉锡_第31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31/128页 下─页
兴,然此与禅家机锋,抑何神似?盖老、佛同源,其顿悟固有相类者也。

  17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秀别传曰:“秀与嵇康、吕安为友,趣舍不同。嵇康傲世不羁,安放逸迈俗,而秀雅好读书。二子颇以此嗤之。后秀将注庄子,先以告康、安,康、安咸曰:‘此书讵复须注〔一〕?徒弃人作乐事耳!’及成,以示二子。康曰:‘尔故复胜不?’安乃惊曰:‘庄周不死矣!’ 后注周易,〔二〕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未若隐庄之绝伦也。”秀本传或言,秀游讬数贤,萧屑卒岁,都无注述。唯好庄子,聊应崔撰所注,以备遗忘云。竹林七贤论云:“秀为此义,读之者无不超然,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始了视听之表。有神德玄哲,能遗天下,外万物。虽复使动竞之人顾观所徇,皆怅然自有振拔之情矣。”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文士传曰:“象字子玄,河南人。少有才理,慕道好学,讬志老、庄。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辟司空掾、太傅主簿。”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文士传曰:“象作庄子注,最有清辞遒旨。”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三〕

【校文】

 注“此书讵复须注” 景宋本及沈本俱无“此”字。
 注“太傅主簿” 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太学博士”。

【笺疏】

〔一〕 嘉锡案:书不须注,亦与禅宗意思相类。其实即庄生忘筌之旨,不当有“此”字。盖康、安之意,凡书皆不须注,不仅庄子也。陆象山所谓六经注我,亦是此意。

〔二〕 嘉锡案:秀周易注,隋志不着录。经典释文序录载张璠集解十二卷,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并载二十二家名氏云:“
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晋散骑常侍,为易义。”

〔三〕 嘉锡案:向秀庄子注今已不传,无以考见向、郭异同。四库总目一百四十六庄子提要尝就列子张湛注、陆氏释文所引秀义,以校郭注。有向有郭无者,有绝不相同者,有互相出入者,有郭与向全同者,有郭增减字句大同小异者。知郭点定文句,殆非无证。

  18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 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一〕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 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二〕名士传曰:“阮修字宣子,陈留尉氏人。好老、易,能言理。不喜见俗人,时误相逢,即舍去。傲然无营,家无儋石之储,晏如也。琅邪王处仲为鸿胪卿,谓曰:‘鸿胪丞差 有禄,卿常无食,能作不?’脩曰:‘为复可耳。’遂为鸿胪丞、太子洗马。”

【校文】

 注“鸿胪丞差有禄,卿常无食” 沈本作“卿常无食,鸿胪丞差有禄”。

【笺疏】

〔一〕 黄生义府下云:“将无者,然而未遽然之辞。谢太傅云‘将无归’,晋人语度舒缓,类如此。后人妄意生解,总由不悉当时口语耳。” 嘉锡案:此与演繁露之说合。

    演繁露续集卷五云:“不直云同而云将毋同者,晋人语度自尔也。庾亮辟孟嘉为从事,正旦大会,褚裒问嘉何在?亮曰:‘但自觅之。’ 裒历观指嘉曰:‘将毋是乎?’将毋者,犹言殆是此人也。意以为是而未敢自主也。其指孔、老为同,亦此义也。”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亦曰:‘瞻意盖言同耳。将无云者,犹无乃、得无之类。荀晞从母子求为将,晞拒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耶。’刘裕受禅,徐广攀晋帝车泣涕,谢诲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皆是类也。” 嘉锡案:雅量篇:“谢太傅泛海戏,风急浪猛。公徐云:‘
如此,将毋归?’”任诞篇:“谢安戏失车牛,便杖策步归,道逢刘尹曰:‘安石将无伤?’”并可与此互证。盖“将毋”者,自以为如此,而不欲直言之,委婉其辞,与人商榷之语也。

    王若虚曰:“盖欲直言其同,而不必疑也。”

    方以智通雅卷五曰:“将毋、得亡、毋乃称,皆发问之声也。韩诗外传:客见周公,周公曰:‘何以道旦?’曰:‘入乎 将毋?’曰:‘请入。’曰:‘坐乎将毋?’曰:‘请坐。’曰:‘疾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言乎将毋?’方言:‘无写,谓相见欢喜,有得亡之意也。’庄子:子产曰:‘子毋乃称。’左氏用以转语,庄、韩用以结句。古人善摹人之声音神状如此。阮千里曰:‘将毋同? ’本谓‘得毋乃同乎’?犹言‘能毋同也’?叶梦得为之解曰:‘本自无同,何因有异。’此是东坡所谓‘设械匿形,推堕滉漾’之伎俩耳。”

〔二〕 程炎震云:“御览二百九太尉掾门及三百九十言语门引卫玠别传载此事,均作阮千里。则是瞻,非修也。” 嘉锡案:今晋书阮瞻传亦作 “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唐修晋书喜用世说,此独与世说不同,知其必有所考矣。御览二百九所引,先见类聚十九。

  19 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晋诸公赞曰:“裴遐字叔道,河东人。父纬,〔一〕长水校尉。遐少有理称,辟司空掾、散骑郎。”永嘉流人名:“衍字夷甫,第四女适遐也。” 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邓粲晋纪曰:“遐以辩论为业,善叙名理,辞气清畅,泠然若琴瑟〔二〕。闻其言者,知与不知,无不叹服。”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
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三〕

【校文】

 “王裴子弟悉集” 景宋本及沈本 “弟”下俱有“皆”字。

 注“泠然若琴瑟” 景宋本无“瑟 ”字。

【笺疏】

〔一〕 嘉锡案:“纬”当作“绰” ,见品藻篇第六条及晋书附裴楷传,又见后妃传下。

〔二〕 嘉锡案:晋、宋人清谈,不惟善言名理,其音响轻重疾徐,皆自有一种风韵。宋书张敷传云:“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裴遐之“泠然若琴瑟 ”,亦若此而已。

〔三〕 李详云:“案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僣。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张彦远法书要录引作‘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彦远与虔礼皆唐人,虔礼审晋世言语,故仍其旧;彦远改同俗称,便觉其陋。”

  20 卫玠始度江,见王大将军。敦别传曰:“敦字处仲,琅邪临沂人。少有名理,累迁青州刺史。避地江左,历侍中、丞相、大将军、扬州牧。以罪伏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晋阳秋曰:“
谢鲲字幼舆,陈郡人。父衡,晋硕儒。鲲性通简,好老、易,善音乐,以琴书为业。避乱江东,为豫章太守,王敦引为长史。”鲲别传曰:“鲲四十三卒,赠太常。”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玠别传曰:“玠少有名理,善易、老,自抱羸疾,初不于外擅相酬对。时友叹曰:‘卫君不言,言必入真。’〔一〕武昌见大将军王敦,敦与谈论,咨嗟不能自已。”

【校文】

 注“言必入真” “真”,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冥”。

【笺疏】

〔一〕 程炎震云:“真,宋本作冥。疑本是玄字,与言为韵,宋人避讳作真,或作冥耳。本篇‘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条,亦有入玄字。”
__
  21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嵇康声无哀乐论略曰:〔一〕“夫殊方异俗,歌笑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乎? ”养生、嵇叔夜养生论曰:〔二〕“夫虱箸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岂唯蒸之使重无使轾,芬之使香无使延哉?诚能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庶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不可养生哉?”言尽意,欧阳坚石言尽意论略曰:“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不得相与为二矣。苟无其二,言无不尽矣。”〔三〕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校文】

 注“殊方” 景宋本作“他方”。
 注“麝食柏” “食”,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得”。
 注“无使延哉” “无”,景宋本作“勿”。

【笺疏】

〔一〕 嘉锡案:此论全篇见嵇中散集五。

〔二〕 嘉锡案:论载文选五十三,嵇中散集四又有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一首。

〔三〕 嘉锡案:艺文类聚十九引晋欧阳建言尽意论,较此注为详,文长不录。

  22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按庾亮僚属名及中兴书,浩为亮司马,非为长史也。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王述别传曰:“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人。祖湛,父承,并有高名。述蚤孤,事亲孝谨,箪瓢陋巷,宴安永日。由是为有识所知,袭爵蓝田侯。”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一〕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二〕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王濛、王述,并为王导所辟。辄翣如生母狗馨。”〔三〕

【笺疏】

〔一〕 嘉锡案:麈尾悬于帐带,故自起解之。御览七百三引世说曰:“王丞相常悬一麈尾,着帐中。及殷中军来,乃取之 曰:‘今以遗汝。’”今本无之,当是此处注文。惟不知所引何书耳。

〔二〕 嘉锡案:“正始之音”,日知录十三论之甚详,见赏誉下“
王敦为大将军”条。

〔三〕 芦浦笔记一云:“予读世说,见晋人言多带馨字,只如今人说怎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