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作者:张洪涛_第17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7/155页 下─页
军队,是临永警备司令兼东北步
  兵独立第9旅旅长何柱国中将。自15个月前接防山海关以来,何
  柱国消瘦了许多。由于南京方面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对敌政策,只
  是一个笼统的“避免冲突”,所以山海关地带中国军队实际上处于
  一种不战不和、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而此时日军第2师团及张
  海鹏大量的伪军都云集锦州、绥中地区,虎视山海关一带的中国
  军队。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何柱国陷入焦虑、愤懑、隐忧和无可
  奈何的复杂感情中。由于他也像东北军许多高级将领一样,对国
  联干涉日本一事深信不疑,这使他在与日本人交涉过程中采取了
  能拖就拖的消极策略。但他又深知自己是个军人,守土有责,尤
  其今天又拱卫着中国的第一道门户。如果让日军从他手下入关,那
  就不再是什么东北问题,而是整个国家、中华民族的生死问题。这
  使他决心拖不下去时,就与日本人一拼到底。为此,他早在1932
  年就曾制订出一个防御计划,并于10月间部署完毕。
  12月8日,日本关东军铁甲军炮击山海关,公然向中国军队
  挑衅。由于当时日军天津驻屯军与关东军分属两个系统,步调并
  非完全一致,因而在中国方面的抗议下,两军内部矛盾重重,关
  东军没敢贸然扩大事态。但在解决此事件过程中,山海关守备队
  长洛合少佐进一步对何柱国施加压力,想诱使何独立自治,实际
  上是屈服于日本人当傀儡。
  12月8日事发当天,洛合单独在密室里向何柱国透了底。由
  于洛合平日与何柱国交往颇多,所以今天摆出一副像是多日老朋
  友的姿态,说道:“何将军,现在日本决心已定,无论如何要保证
  ‘满洲国’国境线的存在和‘满洲国’的安全。为此有两种方案:
  一个么,是由关东军直接采取行动,占领并封锁长城各口;第二
  个是由你何将军出面缓冲,立即在滦东和热河地区成立独立自治
  区。何将军是老朋友了,所以不妨对你明说,帝国更希望第二种
  方案能够实现。”
  洛合倒是没说假话,此刻日本知道日内瓦国联正在最后磋商
  李顿报告书结论。因此对直接出兵长城各口有所顾虑。如果能把
  何柱国拉过来,那么日军既能掌握进出华北的山海关锁钥,又能
  收不战而屈人之兵成效。见何柱国默然无语,洛合又不失时机地
  抛出诱铒,说道:“只要何将军能这么做,帝国决不会亏待你。何
  将军,你不仅可以立即得到帝国提供的200万日元预付金,日后
  你部全部饷械均由帝国负责供给。”
  见何柱国还是不开口,洛合有些急了,开口道:“今后的路还
  要你何将军选择。但我要奉告一句,如果这一方案行不通,那日
  本帝国就只能采取直接行动,那时就不再是长城各口的问题了,如
  有必要,即使进取天津也无所顾借。”
  临走时,深谙中国事务的洛合意味深长地对一再推说要仔细



---------------
血祭雄关(2)
---------------


  考虑的何柱国说道:“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何将军是
  明白人,要为中日亲善出些力,不要再坐失这最后良机了。”
  这使何柱国连续几日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他倒不是为洛合的
  利诱所动,而是在最后思索眼下这种与日本人暂时相安的局势究
  竟还能拖多久。过去的一年多里,由于中央没有明确的抵抗指示,
  所以在军事上、外交上他根本无主动,甚至只能说是招架,他也
  只能抱住那空中楼阁似的幻想,在日本人、南京政府的双重压力
  下苦苦挣扎着,等待着。但究竟在等什么,他也是一片茫然。眼
  下,日本人图穷匕见,使他感到自己可游刃的余地已几乎没有了,
  那么他所能接受的路只有一条,抵抗。
  12月中下旬,何柱国匆忙南下北平,向张学良最后陈请策
  略。
  半个月后,何柱国又秘密地坐在了由北平返回山海关的专列
  上。这次北平之行,使他轻松了不少,张学良背着“不抵抗将
  军”的骂名苦挨了一年之后,终于有些反省到自己过去的失误。如
  今日本人又来拆他的台,他那颗一直在滴血的心再次震颤起来。他
  终于下定决心与日本人决死一拼。他除了命东北军一部防守热河
  外,又下令第32、第29等数个军紧急开赴长城各口隘,准备抵抗
  日本人进攻。鉴于山海关形势日紧,便专门拨出一个火车头,命
  何柱国速返回山海关,协调指挥山海关防务。眼见主帅下了抵抗
  令,想到一年多来忍气吞声、两头受气、无可奈何等等为难情景
  即将结束,何柱国非但没有大战将临的紧迫感,反而觉得如释重
  负、浑身轻松,不禁轻吟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啊。”
  列车过了天津,又进入了残雪覆盖的郊野,大地一片空旷,有
  一种协调、宁静的美感。望着窗外,他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希
  望有一天脱去戎装,隐居乡间,重新体味一下这种宁静无忧的生
  活。沉浸在无限遐思之中的何柱国漠然不知,此刻山海关已陷入
  一片沸天震地的枪炮声中。
  1933年1月1日晚10点50分,由绥中出发的关东军约3
  千人及张海鹏的大量伪军,在8架战机、20余辆坦克、10余门野
  炮的支援下,向山海关发起了进攻。东面海上,日军战舰2艘也
  以舰炮实施火力支援,一场陆、海、空立体进攻压向山海关中国
  空军。
  当时,驻山海关中国空军只有何柱国旅626团2个营兵力,
  其中第1营守南门,第3营守东门,其余少数随团长配置在西门
  为机动力量,整个守军人数不过于余。而日军车固器利,人数又
  多,一场恶战势在难免。然而626团守军一年多来饱受屈辱,想
  到自己身上背着的“不抵抗”恶名,想到今天有家难归,而这一
  切都源于眼前这些蝗虫般低矮的日本人,所以人人同仇敌忾。这
  些正值青壮年、有血性的东北汉子实在不愿再让中国人,让家乡
  父老戳他们的脊梁骨。虽然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大字不识几个,但
  他们人人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军人,这让日本人吃了苦头。
  自1日夜攻击发起后,在辽南从未失过手的日军第8师团主
  力首次受挫,近两昼夜不停顿的攻击始终未能奏效。部队被阻于
  山海关外,但数百名官兵却弃尸山海关城下。恼羞成怒的日军决
  心不惜一切,也要拿下这“天下第一关”。
  经过2天浴血拼杀,我军626团也伤亡惨重。但由于最初的
  防御计划只是把山海关这个应该成为要塞,但却无法成为要塞的
  关口作为警戒地区,所以指望增援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能支撑
  他们的,是几千年前古人留给他们的城墙,是一个军人为民族、为
  个人争生存的信念!阵地上时时有初级指挥官力竭声嘶地大喊:
  “弟兄们,记住我们的口号:
  “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
  “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
  “以最后一滴血,为个人争人格!”~~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每次呐喊,总能使疲惫的士兵们激起一腔腔腾腾热血,多少
  驱赶些连日苦战的劳累和紧张,日军的伤亡在不断增加。
  3日上午10时,随着密集的炮群轰鸣和飞机尖厉刺耳的俯冲
  轰炸声,日军再次发起了全面攻击。爆炸燃烧的大火浓烟,遮云
  蔽日;穿云裂石的枪炮声,使山海关这个本来不大的小城像是开
  了锅一般。南北城墙及附近商宅民房,炸毁尽净,守军在这猛烈
  的炮火中伤亡剧增,而一拨拨日军像蝗虫般拥向城垣,攀城炸墙,
  企图突入城内。团长石世安见情况危急,急率预备队投入反击,将
  占领南门及东门城角的日军压出城外,战况再次稳定下来。
  态势虽暂时恢复,但守军已是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2个营伤



---------------
血祭雄关(3)
---------------


  亡过半不说,手中预备队也已投入战场,再无力量可供机动了。日
  军虽然再次失败,但似乎看到了中国守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遂
  略加调整增兵,又向山海关发起了猛烈攻击。应该承认,这时的
  日军,不仅武器装备先进,士兵训练有素、而且作战思想也确实
  比中国军队高出一筹,与这样一支军队交手,626团能死守2昼
  夜,杀伤敌数百名,虽败犹荣。
  午后2时,敌军再次增兵,强攻南门和东南城角。东南城角
  虽然屡破屡堵,但随着一阵密集野炮和坦克炮的猛轰,一个巨大
  的口子被掀开来,日军坦克掩护步兵蜂涌而入,北门东门很快失
  陷,战火燃向了城里,双方展开了激烈巷战。中国守军第1营死
  战不退,与敌坦克、步兵殊死拼杀。日军坦克轰鸣着向顽强无畏
  的中国士兵冲去,殷红的鲜血四处飞溅,冰冷的钢制履带沾着中
  国士兵的血肉向前滚去,反坦克武器的匮乏和现代技术的落后使
  满腔民族热血的中国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这是东北军,也是中
  国军队落后的代价,也是一个民族应该得到的血的教训:落后就
  要挨打,就要付出比实际高出数倍、数十倍的代价。
  战至下午,1营营长安德馨及2连长刘窦晨、3连长关景泉、
  4连长王宏元、5连长谢镇藩全部战死,1连长赵壁连也身负重伤,
  排长以下官兵伤亡难以计数。团长石世安见山海关四门已破,大
  势已去,不得已率10多人由北门撤出,山海关黯然陷落。
  此役,626团安德馨营全部阵亡在山海关长城下,实现了用血
  肉之躯再筑长城的豪迈誓言。日军破城后,又屠杀了未及撤出的
  妇女、学生及市民百姓3000多人,这时日军的残酷暴行,就已显
  示出日军暴唳残忍的端倪。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