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作者:张洪涛_第18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8/155页 下─页
山海关陷落,举国震惊,民众哗然。全国各地报刊等新闻媒
  体大加评论,抗议日军的侵略行径,谴责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
  政策。
  《新北平报》“老百姓谈话栏”连续几日载文评论山海关失陷,
  文中讥讽道:“中央知道榆关(山海关)失陷吗?……中央政府至
  今对于整个抗日大计,仍在那里犹豫不决,还是那一套旧文章,电
  令日内瓦我代表报告国联。华北是华北,中央是中央,仿佛抗日
  的分工责任分不到中央肩上似的,忍心害理,看华北大地,一块
  一块像东三省那样丢掉。报告国联,1年零3个月了。去年日本攻
  击锦州,各国使馆均派员视察,至今效果如何?明知不行,还要
  绕这个弯子,不是欺骗国民是什么?……”
  1月7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
  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炮轰和占领山海关,开始了帝国主
  义残杀中国民众及瓜分中国的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
  进攻华北,国民党的继续不抵抗的政策及其民族武断家传的破产,
  将促进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反日反帝斗争的更加高涨。在这方面党
  的正确领导将是决定这个高涨的程度和速度的主要因素。”
  同日,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苏炳文、张殿
  九、谢珂等通电国民政府,希望中央“幡然定计,拼命争存,一
  切军政计划悉以抗日救国为目标”,并要求政府援助归国,统军杀
  敌。
  正在江西布置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蒋介石,面
  对国内千头万绪的复杂形势,又在心里细细地盘算起来。四次剿
  共的失败,使他深感震惊。如此优势的国军屡战而无法得胜,这
  不能不使他对中共和红军另眼相看,也更使他意识到如果不乘中
  共红军羽翼未丰之际彻底根除,那么将来他的大业必定亡于中共。
  但他又不能不为国内的形势所忧虑,日本人图谋华北已成事实,国
  际、国内形势对他愈益不利,如果再不对日本人加以抵抗,向国
  人有所表示,恐怕等不到剿灭中共他就将淹没在中国民众的怒涛
  之中,可眼下两广虽口头上服从南京中央,实际上同床异梦,处
  于半独立状态,一个兵都不会派出,中央军又要“剿共”,从哪儿
  调兵呢?思来想去,他的眼光只能重又回到两广。
  1月21日,国民党内政部长黄绍奉蒋介石之命,率训练副
  监徐景唐亲赴广州,游说两广的陈济棠、李宗仁。由于黄绍门
  出两广,与陈济棠、李宗仁等有十几年交情,又一向被蒋视为颇
  有人缘,所以关键时刻要平定两广、“围剿”中共,蒋介石自然不
  会忘记这颗颇有些份量的棋子。此前,两广驻沪代表杨德昭曾表
  示过,如果中央决心抗日,则广东愿负江西“剿共”之责。蒋闻
  讯,立刻产生了一个一箭三雕的妙计。派黄绍游说两广,出兵



---------------
血祭雄关(4)
---------------


  剿共,中央军名义上北上抗日。如两广答应,则中央军抛出点儿
  兵北上敷衍张学良和全国舆论,主力则置于两广军侧后,督其
  “剿共”,无论两广军与红军谁家胜了,都替他蒋介石除去一块心
  病。如果两败惧伤,则中央军乘虚而入,剿灭红军,吞并两广部
  队。此为上上策。如果两广军队拒绝行动,则正好替他分担不抵
  抗的罪名。蒋介石就像个狡诈的商人,时时都在算计着利害得
  失。
  广州方面也不是吃闲饭的,当闻讯黄绍前来广州时,他们
  就已意识到了蒋的险恶用心。黄绍抵达广州后,除了受到热情
  的接待和一些空空好话外,什么诺言也得不到。在几乎云集了两
  广高级将领和高级党政人员的军事会上,黄绍和徐景唐几乎磨
  破了嘴皮,可对方不是推说械弹不足,就是军费不够,就是不答
  应派兵去江西。次日,陈济棠把黄绍请到家中。几句寒喧过后,
  陈济棠突然直盯盯地看着黄绍,颇意外地说道:“季宽(黄绍
  字),我们是十几年的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今天你要说真心话,老
  蒋要我出兵江西,是不是想利用共产党把我们钳着,好抽他的军
  队来搞我们呀?”
  这一将点得黄绍颇感惊讶,一愣神间,陈济棠笑着说道:
  “我想一定是的,蒋的抗战是假的。你看是不是呢?”
  眼看陈济棠已看穿了一切,黄绍只得无言地苦笑着,表示
  默认。
  蒋介石见陈济棠死活不肯出兵,虽然气愤,却也无奈,只得
  一面广造舆论,诋毁两广军队,一面调来参加“剿共”的中央军
  黄杰第2师、关麟征第25师和刘勘第83师北上,敷衍张学良和
  全国舆论。张学良却不知道蒋的心思,还着实激动过一阵子。
  山海关之战,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日军夺占山海关后,曾
  向石门寨等何柱国主阵地作试验性进攻,但被击退。见中国守军
  防守严密,而千里之外的日内瓦国联对中日冲突的裁决又到了最
  后阶段,日军便暂停在山海关一线。



---------------
政坛诡谲,少帅泪洒保定宣布下野(1)
---------------


  1932年初的日内瓦国联总部,中日代表唇枪舌剑也进入了白
  热化。此时,中小国家站在同情中国的立场上,主张制裁日本,但
  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日本退出国联的威胁颇为担心。
  为使日本打消退出国联的念头,一些大国准备绥靖日本,牺
  牲中国。为此,国联秘书长杜拉蒙和副秘书长、日本人松村制定
  了一个妥协案,准备回避迫使日本取消承认伪满洲国而国联回避
  不承认伪满洲国等问题。作为回报,日本也要为国联保留些面子,
  默许国联笼统地对伪满洲国表示反对。国联围绕此问题的争执一
  时僵持不下,中日争端的解决一时陷入一片混沌。
  这时,中国方面获悉这一阴谋,中国代表施肇基代表中国立
  即就此问题向国联提出抗议。19国委员会中非难杜拉豪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1933年1月15日,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向各国发表通
  告:美国不承认伪满洲国。这样,美国在大国中首先向日本表示
  了强硬态度,使以大国为中心的妥协案宣告流产,中、日国联之
  争有利的天平开始倒向中国一方。此后,国联对日本的态度开始
  强硬起来。
  2月14日,国联修改了李顿报告书,通过了要求日军撤退到
  满铁附属地以内和确认中国对东北三省统治权的最新报告,日本
  被逼入外交绝境。这时他们所面临的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执行$$網$
  国联决议,从东北撤军;要么与国联彻底翻脸,退出国联,不承
  担国联义务。对于图谋中国已久的日本来说,第一条路是断不能
  考虑的。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退出国联,承认外交失败这唯一
  一条路了。
  2月17日,日本内阁针对国联情势,召开紧急会议,反对国
  联的撤兵报告案。在看到外交势力彻底失败后,索性撕掉伪装,迅
  速进攻热河。
  仅仅3天后,日军便开始大举进攻热河,这也更刺激了国联,
  加速了日本外交的全面崩溃。24日,国联以42比1(反对1票为
  日本,弃权1票为泰国)通过了最后报告,谴责日本为侵略者,要
  求日本迅速从中国东北撤兵。国联日本代表团长杉冈不待会议结
  束,便铁青着脸发表了简短的声明。他表情沉重地说道:“日本政
  府不得不认为日本就中日纠纷而与国联合作之努力已达终点。”
  说完,就率日本代表团步出大厅离去了。大厅里,一时被一
  种紧张、沉闷的气氛笼罩着,除中国代表面露喜色外,各代表团
  似乎都沉浸在一种不可理解的思索中。1个月后,日本便完全退出
  了国联,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外交上的失败,使日本人更疯狂地投入到战争中,战火很快
  燃遍热河,逼向长城各口。南京国民政府并未从国联捞到任何实
  际便宜,相反却又被疯狂的日本人紧紧地缠住,开始了新的一轮
  军事、政治较量。
  2月23日,日军倾尽关东军主力,以第6、第8师团,第10
  师团一部,混成第14旅团,骑兵第4旅团,关东军直属队及张海
  鹏伪军等共约10万人,兵分四路,向热河大举进攻。
  当时担任热河防务的中国守军为张学良的东北军。“九·一
  八”事变后,年轻气盛、身居要职的张学良背着个“不抵抗将
  军”的骂名,又无处申辩,委屈、苦闷可想而知。一年多来,他
  越发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么死心塌地执行老蒋的“不抵抗”命令。
  那怕当初能给部下一个灵活的应对之策,东北三省也不致丢得那
  么快,东北军也不致受到这么大削弱,他本人也不致在国人心目
  中留下这么个恶名。越是痛苦,他对日本人恨之越深,收复东北
  之心就越切。眼下日本人又把战火引向华北,这不但威胁着他坐
  镇的热河、华北这最后一块地盘,也真正唤起了他对民族的忧患
  意识。此时如果再不抵抗,那就不再是身后有无退路的问题了,而
  是为人所不齿的民族罪人,是万劫不复的罪臣。所以他下定了决
  心,准备走另一条路,拼死抵抗。
  30出头的张学良被自己的选择激动得热血沸腾,全然不知自
  己正处在一种极端严峻、甚至是险恶的形势中。虽然他身为北平
  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委员长是蒋介石),表面上看统帅着华北的几
  十万大军,但真正能指挥调动的又有多少兵呢?当时华北地区的
  军队门出三类,一为他的东北军,二是山西的阎锡山集团,三为
  西北军的冯玉祥集团。可2年前的中原大战,正是他背后一刀,使
  阎、冯联军兵败中原。俗话说冤家易结不易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