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论》作者:Karl Gunnar Myrdal_第27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27/32页 下─页
想限制的信用政策是有好处的。然而,这点我们不需要在这里讨
论,目前我们只须考察政策对外汇的影晌。
现在首先假设进口包含的只是消费品或直接用在消费品工业中的原材
料。因此,信用政策的目的必须是,通过加深这个国家的经济萧条,来减少
生产、就业,因而也减少收入,以至于消费者对所有物品(包括国内的)的
需求因此下降,使落在进口货上的缩减部分,足够产生所希望的对支付差额
的影响。这就是在上面把信用政策说成进口的一种间接障碍的理由,因为通
过某种直接的进口障碍,也自然能够达到影响支付差额,从而影响外汇率的
结果。只要本国商品可以作为代用品和进口货相竞争,用直接对进口的障碍
代替信用限制,实际上也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国内生产、就业、收入等等;这
即是说,经济萧条会缓和而不是加剧。
然而,我们回头来看我们的假设。信用政策的效力,此时决定于消费者
需求对为加紧信用糸件所解放出来各种压抑力量的适应性。如果收入和消费
习惯都由于上面所分析的因素而获得维持,那么,对进口货的消费当然不会
下降。此时,信用压力唯一的影响是减少生产和增加失业;价格——除资本
价值外——大的依旧不变而进口正常。如果进口货是必需品或其他缺少需求
弹性的消费品,更可能有这种情况。
因此,很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用很不同的信用政策也能够达到关于
外汇情况和消费品价格的几乎同样的结果。然而这有根重要的区别,即是一
定的结果,如果是用较小的对信用的压力获得的,就会和较大的产量、更加
迂■的生产安排和更为完全的就业(特别是在资本财货工业中)同时进行。
此附人们也许会说,信用政策对于它的目的是无效的,如果这个目的只是与
这样形式的东西如外汇率和价格水平有大的话。同时,随着信用政策的严厉

程度而变动的实际投资,会很好地和储蓄及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平行移动;
这即是说,从货币均衡的限制观点来看,一般商业情况仍然不变。
只有一件事需要补充。如果和我们的原来的假设相反,在这个国家内有
异常之多的现存的进口物品或国内制造的可以代替进口货的物品,那么,信
用政策,如果它能成功地减少这些存货的数量,便能暂时有效。
8.生产物品进口的敏[gǎn]性
前面我们假设,进口货仅包括消费品或国内消费品工业用的原料或半制
品。现在让我们假设进口货主要包括用在国内资本货物工业中的物品。此时
信用政策对外汇情况自然去有更大的效力。
此时,信用政策的意图是在压抑资本货物工业,以便减少它们的产量从
而减少它们对外国材料的需求。这个结果的确能够这样达到。因为假定收入
和消费习惯的固定性具有某种抵抗力,使得从货币均衡观点来看,即使在紧
缩信用之后,情况仍大致和以前一样。然而,这种新情况将会有一个变动了
的生产安排,它将减少资 本生产,并因此也减少对国外和国内生产材料的
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用直接阻碍进口的办法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本
国制造的材料能够代替国外材料,在达到这个结果的同时还能有一个大得多
的产量和经济萧条的减轻。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全都假设出口量是在信用政策控制之外的。我们在
这里放弃这个假设,并设想用降低出口价格的办法确能使出口量大量增加。
此时问题是:对于这点用信用压力究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如果有相当数量的现存出口物品,信用政策动员这些存货来平衡贸易,
能够暂时解救外汇的困境。但是只有降低出口工业中的生产成本才能使出口
经常受到刺激。然而如果工资和其他成本要素是很不容易变动的,这点就会
十分困难,因此,即使在这方面信用政策对外汇情况也可能没有多大影响。
最后,我愿再次着重指出那些真正明显的东西,即简单地说,所有用来
抑制经济萧条过程的社会结果的公开干涉,必然阻碍信用政策的效果,如果
后者为了某种目的是要加甚经济萧条的话。我们已经强调过,在刚才所叙述
的例子中,信用政策的目的是要加甚经济萧条(考虑到外汇情况)。如果此
时其他公共团体尽它们力所能及来缓和对收入和消费的影晌,则我们就去有
政治关系上的典型的分散,这种分散一般是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公共活
动的特点。正是这样“无计划性”,它是自由自动作用的痛苦遗产;当这种
自劫作用本身在各处被国家的或集团的控制所代替以后,又尚未会被集中起
来。
9.信用政策的有效性
从前述一些例子中所说明的广阔的无区别范围中,可以得出某些一般性
的推论。首先,我们不能从资本市场中有相当稳定的情况这一假设,或是从
相对稳定的价格式外汇关系上,得出结论。认为现在存在或已经存在的信用
政策、贴现率和信用限制,乃是维持货币均衡所必须的。因为货币均衡很有
可能用更加严峻的信用压力或相当不严峻的信用压力去维持,而且在像当前
这样的经济危机时期内,就更有可能一——可以相信,会有较大的或较小的

生产景、就业情况和比较紧张的社会政策同时存在。如果从同样的假设中,
引山结论,认为我们有了信用政策这一工具在手中,就能够实际有效地运用
它来控制和稳定已给定的情况,那么自然就犯了更加危险的错误。即使真能
稳定一个时期,那也是一系列很复杂的原因的结果;如果在这些原因中有重
要的变动,这种信用政策达到这一结果的能力,当然就不能用这一稳定来证
明了。
如果人们在这样一种情况中寻找贴现率有效性的证明,那自然会发生最
坏的错误。中央银行能够随意维持很低或是很高的贴现率,在住何一种情况
下,都能达到实际投资量和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之间关系的均等。然而,在
魏克赛尔理论的”利息率”范围内的移动,不仅对银行的获利率,而且对信
用流通和实际投资的方向,而且一般地对社会中的收入分配,都不是不重要
的。

第八章 作为一种标准的货币均衡
1.建议的标准
直到现在,我们所讨论的只是各种理论上的关系。即使有时我们谈到某
些货币政策,也只是把它作为纯粹理论论证中具有实际性质的抽象的和假设
的前提来说明。换句话说,对于货币均衡的观念,我们只是把它作为在理论
上分析原因或最后关系的一种工具来研究的。这样做时,我们发现它对于魏
克赛尔所介绍的全部货币分析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力图使货
币均衡的概念更加正确,并尽可能弄清楚它和货币理论一般问题及对现实的
统计观察的任务的关系。
然而,我在序言中已经指出,货币均衡观念,除了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外,
在货币学说中还起着另外一种作用。它已经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标准。
在魏克赛尔看来,它当然是这样。在比较抽象的论证中,货币利率与“自
然率”的一致是被作为标准的。在实际论证中,被用来作为标准的则是“价
格水平”的稳定性,虽然它必然是由首先谈到的基本标准所诱导出来的。我
们已经提到,达卫逊已经注意到这两个均衡条件在理论上矛盾的可能性;根┅┅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据魏克赛尔的“自然率”的基本均衡公式,他主张,当生产率有变动时,制
成品的“价格水平”应比例于生产率的下降或提高而作向上或向下的调整。
因此“货币价值”——达卫逊是在正统价值学说生产费用分析基础上来 说
明的——可保持不变:根据达卫逊的意见,这在收入分配上也满足了公平的
要求。
2.缓和商业波动是主要目的
在这些和类似的货币政策的一般假设后面,存有根多很不一致的关于树
立标准的观念。然而,树立货币均衡作为对货币政策的标准,它的决定性的
重要目的,是要求完全消除或者最少是缓和“商业循环”。
这样使货币理论的分析工具(即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的理想(即消除
商业循坏)二者相互发生关系的趋势是十分自然的。魏克赛尔的积累过程,
——它是由于背离货币均衡而发生的——就我们在经验中所了解的,显然具
有商业循坏某些阶段的特点。特别是如果将货币理论和黄金量或其他决定支
付手段量的因素联系起来(如同魏克赛尔所做的那样),并因而为人为的创
造信用或消毁信用建立两个有若干弹性的界限,那么便能使全部商业循坏问
题在这种货币计划中理论化;同时也能将直接从商业循环经验研究中取得的
许多观察材料结合进去,使货币计划更加现实。这一问题此处不拟进一步讨
论。我将满足于一再提请注意这一事实,即从这种观点来考察,魏克赛尔的
货币理论级简单地包括全部商业循坏的理论,最少在这一方面——但只是在
这一方面——它是属于“货币尖型”的,因为它强调某些货币关系和货币事
件,这些关系和事件亳无疑问,是会影响循环的进程,而且能够通过作为工
具中介物的银行组织加以政治上的控制的。
的确,消灭或是减轻商业循环的波动,自然应当是为货币政策采取一种
标准的主要目的。而且,由于这一目的,维持货币均衡也自然变成的货币政
策的标准的表现。在魏克赛尔积累过程中,伴随发生的是几乎所有价格形成

关系的变动,但在魏克赛尔理论中一个主要的因果相续关系是利润限界——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关系——决定资本市场中投资和自由等待之
间的关系。只要这个特殊的货币均衡条件没有得到满足,积累过程便会继续
进行。如同我常在上面着重指出的一样,正是由于这个过程的积累性质,所
以尽快地制止它,以防止强有力的反应即“反射作用”便很重要,这种反射
作用是在以后由于当时需要采取的严厉措施而引起的。循环过程应当在它进
行之前就加以制止。最好是当背离均衡的现象刚一在某些关系中显露出来
时,便立即加以干涉,这些关系是指在过程中,即在均衡条件本身中有重要
因果关系地位的。①因此货币政策的标准只是继续维持货币均衡的条件。
3.分析货币政策目的的前提
然而在这里必须注意,人们可能从各种不同立场提出这样的问题——而
且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消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