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被计算作莒业
成本而减少时,公司的净收益,因之某些人的收入和储蓄,都自然公有正好
相同的减少。假如没有这样做,并且他们实际上有同一的预期,虽然他们愿
意特实际投资当作维持现有实际资本的成本来登帐。则预期价值变动必然立
即有一个相应减少的反应。在这两种情况中,总投资和储蓄加预期价值变动
两方面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改变。事实上,最后这一项——预期价值变动
——包含我们即将讨论的全部困难。这种考虑指出,我们公式中D 的大小决
定于实际投资R2。二者是必须相互扑充地来确定的。
关于实际投资,尚需补充的只有一点。在这种货币理论中,它必须根据
以货币计量的新实际资本的预期生产成本来计算;它不能用在完成时期的它
的预期的或实现的价值来测量。因的在这种情况下,预期的或是实现的投资
得益已包含在实际投资中,这自然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决定从事实际投资时
的实际预期成本,才能构成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的额外需求。
在实际上,等式的另一端S+D,是比较难于确定的,虽然在抽象理论
上它能够被确定得很清楚。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上的困难,自然是由于这个
事实,即在原则上折旧减升值这一表述不能用或多或少是习惯上的减债基金
因素去代表,后者是能够根据技术或是簿记去决定的。这点在前述抽象的例
子中我们已经说明过。
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如果仅仅是第二个均衡公式应用的问题,这个困
难不如它表现的这么大(暇如我们要研究第一个公式所指出的因果关系问
题,这个困难就较大一些;参阅第4 章第4、7 两节)。价值变动因素的实
际变化,例如折旧的增多,或是升值的减少,如果在一个特定的公司中不能
用习惯的减债基金因素的相适应的变动去代表,自然,它只是意味着折旧被
计算得太低了。但是如果同一习惯的减债基金因素,在计算净收益被用来代
表预期的价值变动——即是用来代表e=b—(m 十d) 公式中的d——那么,
收入因而储蓄也正好同样地被低估了。这两个差误在储蓄与折旧总和构成可
供处理的自由资本时相互抵消,因此,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变成与应用在计
算中的实际价值变动率无关。
因此,从纯应用的观点来看,第二个均衡公式的应用可能不遭遇到不可
克服的困难,假如我们能够获得实际投资、储蓄和减债基金的统计效宇,并
很留心地不要将同一项目既算作实际投资又算作维持费的话。再者,我们必
须有意识地从总收入中减主维持费(一项营业开支),并计算——用计算减
债基金本身时所用的减债基金因素——净收益,从这里减去消费额便得到储
蓄。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更简单一些,因为为着这个目的,可以完全不管公
司的。“内部资本形成”,这种数字无论在农业上和工业上都是唯以从统计
上得到的。然而,我们必须仔细,要使相当的数额不仅从投资中减去。同时
也要从收入、储蓄和减债基金中减去,以使这些项目也都估计在相适应的低
的数字上。耐久性消费资本的生产同样可以任意算作实际投资或者不算作实
际投资只要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算作储蓄或被算作消费。
所有本节所述的简化,都是不需要有任何近似计算就可以做到的。均衡
公式货币内容仍然是绝对正确的。这样,第二十公式——表明在货币均衡下
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等于实际投资——在它的实际应用上变得相当简单。这
点应当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因为第一个公式在应用上最后不仅面临若很大
的技术困唯,而且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只有从第二个公式加以推断决定,
然后才有确定的意义。
14.“事前的”和“事后的”应用
然而,我们还没有考虑应用货币均衡第二个公式的大的困难。根据前几
章中严密考察过的理由,货币均衡观念总涉及特定时点上的情况的发展趋
势。包含在其中的数量必须是事前确定的。
相反的,如果有人考虑过去时期内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将这时期内被吸
收(投资)的可供处理的资本和已做的实际投资加以事后比较,那么他就会
发现它们是相等的,不管过去时期中任何时刻满足货币均衡条件的情况是多
么少,即是不管魏克赛尔过程在这一或另一方向的发展是如何强烈。对整个
经济来说,这样的事后的一致是不辩自明的,因为如果不然,人们就必须计
算一种在整个经济中没有被相应增多的个人债权债务所平衡的抽象的财产权
利的增加,这种增加无论是直接地或是间接地都是和实际资本价值(或是现
金)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是:这种事后的一致是如何来的?
这种事后的一致显然是通过得益和损失而来的。在前章中①我们曾区分
三种得益和损失:
(1)资本得益和资本损失,它是由于企业家对于未来收益和成本的预
期有了变化而发生的——因此现有实际资本的资本价值有所增加或是减少,
虽然上期的收益和成本不变;
(2)收益和成本的得益或损失,它是由于期内实际实现的收益和成本
表现出和以前预期中估计的价值有正的或是负的差异而引起的;
(3)投资得益和投资损失,它是新构成的实际资本的已实现的价值与
其预期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
在这三种的得益与损失中,只有后两种有助于使实际投资和等待二者事
后趋于一致。
第一种得益和损失是现有实际资本的资本价值的变化,它在开始时就提
高或降低了所投资本的帐面价值;因为这种实际资本帐面价值的记高或记低
是可以直接做到的。在那种情形下,得益或损失不算作这一时期事后收入计
算中的一个项目。另一方面,如果在这期内的收入中加上得益或是减去损失,
则储蓄也会有同额的增加或减少。但是这部分事后储蓄必须被看作是投资
于,或反投资于资本价值的增加或是减少上。在这两种情兄下,投资和可供
处理的资本之间的平衡并不受影响。然而,这种得益与损失另有影晌。它们
引起在它们发生以后一段时期内价值变动额的增加或减少。但这种变动同时
带来净收益因之也是储蓄的相反变动,使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仍然保持不
变。因此,这些资本得益和资本损失不能代表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与实际投
资二者之间事前差异的事后补偿。应加补充的是,假如簿记方法是这样:对
价值变动项目并没有或只是部分地根据新资本价值加以修正,新资本价值可
能没有作为已经变动的东西记入资本帐户中,那么,结果是储蓄与事后价值
变动之和仍然没有改变。这后一项目也计入已实现的收入和储蓄的计算之
中。
至于第二种得益和损失就不同了。它直接儿这一事实发生,即企业家实
现的息收益与总成本与他们所预料的有所不同。这些得益与损失在事后计算
中自然要算作收益和成本的因素,因之也是净收益和收入的因素。事后的收
入和储蓄,作为簿记上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由于得益而增加和由于损失而减
少的。
在向上发展的魏克赛尔过程中,这种得益往往超过损失;只要它们不引
起消费财货的需求的变动,它们必须于事后算作储蓄因此这种事后计算中的▼▼
储蓄大于事前计算中的储蓄,其差额可以抵补事前计算的可供处理的自由资
本和(在这一情况下)事后计算的较大的已投资的可供处理的资本之间的差
额。假如过程是向下发展的,则损失占优势。事前计算的可供处理的自由资
本人于事后计算的已投资的可供处理的资本,这个差额在这种情况下由损失
补足。结果是已投资的可供处理的资本与事后计算的一个结束了的时期的实
际投资二者之间再度取得一致。
用把第二种得益和损失包括在总收益、成本、收入和储蓄的计算中的方
法,来求得资本市场事后的平衡,如此时期内消费财货的需要有很大变化时,
这会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有较大的得益和损失来实现它)。让我们假设过程
① 第4 章第6 节。
是向下发展的。消费减得越多,收入减少会使储蓄减得少些。然而,在这一
过程中所发生的收入分配的移转,有利于储蓄较少的阶级,不利于储蓄较多
的阶级,因之对这种消费的减少起着抵消的作用。按照消费被这种移转维持
的程度,损失就不必变得像不是在这种情形下那么大,才能使可供处理的资
本和实际投资价值之间求得事后所必需的簿记上的一致了。这即是说,那时
经济萧条过程的强度不像在其它情况下那么大。
假如魏克赛尔过程是向上大展的,如同上述已谈到的一样,帐目上的储
蓄增加,它会消除事前计算的实际投资和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之间的差离。
在消费增加得不那么多的情形下,得益也无须那样大,动态过程一般也不需
要交得那样强烈。因此由于价格提高而来的收入分配的移转,有利于储蓄率
相当高的阶级,它减低动态过程的强度。
然而,已投资的可供处理的资本与实际投资之间的平衡,不仅是由收益
及成本的得益和损失来实现,同时在某种程度内也是由第三种得益和损失—
—投资得益与投资损失——来实现的。第三种得益和损失的发生是由于在这
期内新构成的实际资本当准备使用时,比之它的预计生产成本有较大的或是
较小的资本价值,在这期内构成的实际资本自然不是按预期生产成本的价值
来登记的。从理论观点来看,“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按照准备使用时的资本
价值来登记。在这两种价值之间有一种得益或是损失,包含(1)实际资本
的预期生产成本和实际实现的成本之间的差额;(2)它的资本价值和它的
实际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这两个因素中的第一个在机构中如同第二种得益与损失,即收益与成本
的得益或损失一样,有同等的地位。不过它通常有相反的符兮。在向上发展
的过程中,当价格正在上升时,实际资本的实际生产成本和这个成本的预期
价值之间的差额通常是正号的,并意味着一个表现的已实现的可供处理资本
的需求大于预期需求的损失因素。因此,这个损失因素必须从事后计算的储
蓄的增加中减去,这种增加的储蓄是由于第二种得益而来的,我们刚才说它
是促使已投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