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论》作者:Karl Gunnar Myrdal_第18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8/32页 下─页
的下降必然通过影晌预期倾向于降低资本价值;结果是利润限界向负的方向
移劫,这自然意味著实际投资将会下降。因此,资本市场中的均衡不仅受到
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的增加的扰乱,还受到实际投资同时减少的扰乱。
一种向下的魏克赛尔的过程就这样由于增加储蓄而发生,在这里,十分
矛盾地,储蓄的增加不断带来了实际资本形成的减少。这个过程不会停止,
除非或是把储蓄减少到使它能和实际投资的水平一致(这意味着储蓄必须减
少到它开始时的水平以下,减少额等于投资由于储蓄的初期增加而引起的减
① 这是非常明显的,只要想像企止家维持清偿基金,他对这一基金按期发款用以维持他的资本不变便可知
道了(因为我们的收入的定义包含扣除维持资本的基金以后的纯收入)。自然,如果我们认为清偿基金是
在较低利率下积累的,则它的支付必须较多。
② 参阅第4 章第4、5 两节。
③ 由于预期的变化对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储蓄和折旧减升值后的余额——的影响程
度相等而方向相反。
④ 第7 节。

少额),或是降低利率并放度信用条件,以提高资本价值和利润限界,使它
足够诱使实际投资恢复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的水平。
10.经济萧条过程已在进行时增加储蓄的情况
在本章所举的抽象的例子中,我们总是假设初期变化是在最初形势下发
生的,它满足理论上的均衡条件。这个条件被界说的R2=w=S+D。我们这
样进行纯然是为了简单与明了。但是我们的结论可以毫不困难地应用到没有
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况。自然,这一问题必须重新说明,使它能考察初期变动
对于现有的背离货币均衡的情况所起扩大和削弱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们只
就一种初期变动来进行论证。力此目的,我将参考前节讨论的内容,选择有
关储蓄增加对于现有经济萧条所起加剧或是减轻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的现实争
论问题。
假设如次:向下发展的魏克赛尔的过程已经进行了一个时期资本价值很
低,因而实际投资继续落在现有可供利用处理的自由资本之后。在事后的簿
记中,登录的是损失(见本章第14 节)。现在的问题是,增加储蓄是否去
加剧或减轻在这种情况下的经济萧条。其作用究竟有多大;即是它是否会去
增加或减少在动态体系中构成推动力量的负的利润限界,其增减程度究有多
大。为了使人了解我们正在说的是什么,我们必须遵守一个严格的假定其他
情况不变的研究方法,这就意味着,货币利率保持不变,同时银行在两种情
况下一般地都采用同一的信用政策。
参考上述的理论,这个问题现在是容易答复的。增加储蓄首先而立即发
生的影响必然是加速消费财货价格的下降。这必然又加速资本价值的下降,
因为利率仍然一样。只有通过资本价值史迅速的下降和因此而未的实际投资
更大的下跌,它才能对实际资本的生产成本有所影晌。而且后者包含很多不
易变动的价格,特别是工资,但是资本价值是很敏[gǎn]的。因此,很明昱,增
加储蓄必然减少利润限界——或者宁可说是增加负的利润限界——因而降低
实际投资。再者,因为新的储蓄一开始就增加了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我们
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资本市场比之以前有更强烈的失衡情况。因此,我们研
究的结果是,在其他情况不变下,增加储蓄必然加甚经济萧条。
减少储蓄自然会有相反的影晌。经济萧条的缓和通过三个相绩的结果:
第一,消费财货市场中价格保持不再下跌;第二,因之对于实际资本的生产
成本来说,资本价值维持不变;第三,对于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额来说,实
际投资量也不再跌落。
11.改变信用条件的相反情况
要记住我们曾假定银行组织维持信用条件不变。全部中心货币分析是在
自由通货(freio valuta)这一假设下来阐述的,这即是说,在这点上银行
组织就能够掌握任何种类的信用条件;这本身要求银行组织能够满足所有的
信用需求。否则,信用条件不变的情况是不能维持的,最少在这种绝对的和
一般的表述中是不能维持的。
增加储蓄台减轻经济萧条,对这一影晌的论据当然是根据这一假设,即
增加储蓄比之没有增加储蓄时可能更加放宽信用条件。特别是降低利率。因

之较宽的信用条件和较低的利率去支持资本价值和实际投资量。在这种情况
下,增加储蓄的结果便台是减轻经济萧条,虽然我们申述过趋势是朝向加剧
经济萧辛的。
有人认为信用条件决定于可资利用的储蓄,因而否认前述两节其他情况
不变的假设的可能性,这种论证意味著他不假定有自由通货。诚然,假如一
国的通货和黄金联系或和其他国家通贷联系,或者一国的中央银行只注意外
汇率,那么,银行组织扣我们上述的假设相反,不能控制信用条件。最少,
当黄金和外汇准备都不十分充足,不能为全国信用政策提供足够的“国际余
地”(interna-tionaleeway)①时,那就会是这种情况。因此,将前两节
的结论局限在一种情况下,在其中,通货是自由的②或者信用条件情况不变
的假设是证实了的,那是完全正确的。
12.相反情况的讨论
换句话说,在这两个相反的情况之间,没有理论上矛盾的存在。在自由
通货和信用条件情况不变这种不现实的假设之下,增加储蓄会加刷经济萧
条;但是在通货常常受到某种限制的比较现实的情况下,增加储蓄就会造成
放宽信用的基础,因此去缓和经济萧条。
然而,对于这最后的论证,我们必须指出,即使它本身是真实的(见后
述),也只不过是对抗加深经济萧条的主要趋势的一个相反趋势而已。在任
何情况下,增加储蓄都必然合大生加深经济萧条的趋势,因为减少消费财货
的需求,总会直接抑低它的价格,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降低资本价值。
但是,即使有受限制的通货(gebulldene valuta),增加储蓄本身要
使可供投资之用的信用大量增多和更为便宜,似乎也是十分不可能的。相反
的情况倒是更为可能。因为经济萧条期中,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即使在储蓄
增加以前就超过了实际投资量;从资本市场的观点看来,这是使经济萧条过
程继续进行的真正力量。在向下发展的魏克赛尔过程的进展中,可供利用处
理的资本量通常是会减少的,但是实际投资量会减得更快。即使没有额外的
储蓄,仍有超过足够可供利用处理的资本。
然而即使有这种未使用的多余的可供处理的资本,在有限制的通货下,
银行组织由于考虑到清偿能力,仍然会不去增加信用和放宽信用条件。既有
剩余可供处理资本的存在,同时银行组织的清偿能力又不足——或是恐怕清
偿能力不足——这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正是这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才很容易地
搞乩了这个论证。但是这个自相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只是表面上的。清偿能力
之所以缺少,是和银行旧债务上巳遭受的和仍在遭受的损失联系着的,而且**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和他们预期未来资本损失更加密切地联系着。此外,它还和商业界由于同样
① 参阅米尔达尔:《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Flnanspolitikens ekonomiskaverkningar),l932 年斯德哥尔
姆版。
② 特别是关于目前情况(1932 年春),必须着重指出在所述的这一意义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自由通货,
即使已经放弃金本位的国家也没有。没有一今国家敢于文行一种不顾外汇汇率的货币政策。这或是由于纯
粹的迷信;或是由于与“有利汇率”旧观念有关的国家荣誉的奇特考虑:或是由于不无理由的对外国报复
的恐惧,例如反倾销关税等等;或是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投帆的恐惧:最后,也是主要的,或是由于所有这
些不能分析为理论要素的种种动机的综合。

损失的刺激要求增多流动资产有关。在这些情况下。“新储蓄”本身会使信
用市场松弛。但是,由于储蓄减少消费财货的需求,同时加剧经济萧条并增
加缺少清偿能力的原因,所以银行的清偿能力,或者对清偿能力的预感,因
之它们增加信用和放宽信用条件的能力和准备,都会或者至少可能会受到损
害而不是改善。在后一仲情况下,通货是不自由的这一事实,会引起加深经
济萧条的额外趁势,这一额外趋势会将它加深经济萧条的作用,加到通过消
费财货需求的减少已经被感觉到的储蓄增加的直接影晌上。
然而,这并不是说在特殊情况下,相反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例如,假设
一个金本位国家处在普遍性的世界经济萧条中,并假设这个国家消费财货需
求的主要部分被引导到进口货上去,或是最少能把由于增加储蓄而产生的消
费财货需求的减少,用贸易政策或巧妙的宣传转移到进口货的消费中去。那
么,消费财货需求的减少便不会引起这个国家资本价值和实际投资量的直接
下降。如果现在在向这一国家输出货物的那些国家中,增加储蓄所引起的经
济萧条的加甚,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减少对这个国家出口货物的需求,那么,
这个国家的信用市场自然能够缓和,增加储蓄会减轻这个国家的经济萧条,
虽然它会加甚其他国家的经济萧条。
13.第二个均衡条件的实际应用
如果均衡公式不仅使刚才例示的型态的一般论证成为可能而且在实际能
给特定情况下的货币发展趁势提供一个分析的工具,那就会是理想的均衡公
式。因此,现在对于第二个均衡公式■,就必须从有可能使它的项目在理论
上更加确切和更加适合于观察这一观点上,来进一步加以讨论。
对实际投资作理论上的决定和实际上的观察,在原则上是不会碰到大的
困唯的。实际困难表现在这个事实上,即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常常不能区分
哪些是应被列入实际投资的支出,哪些是必须计入维持和修理现有突阡资本
的支出。假如把它们列在营业成本中,它们便不能同时被算作实际投资,以
避免在均衡公式中的重复计算。在这里任何决定都必然是纯粹依从习惯的。
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因为当实际投资由于某些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