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的颈窝处开始,舌尖沾染他的皮肤一路划上去,将药汁收在口内,沿着他的骨,到日渐瘦削的下巴,到柔软的唇角,合着自己的口涎,一并送入周瑜口中。
药碗在他手中倾斜,汤水险些泼出来。
:“太热了,药——公瑾,凉些再喝。”
搁在榻边的松香漆纹药盏不断摇晃,几番颠簸,褐色的药汁泼洒出来,沾湿了被褥。
孙权头发散乱,披着单薄的上衣,跳下床榻,跑到匣边取了梳子,又迅速跑回来,爬上来,重将周瑜楼在怀中。
他从周瑜背后环抱他,为了弥补刚才的分离,贴着他的背脊粘了一会儿,才坐正,轻缓地梳理周郎的头发。他的发韧且长,发质是硬的,但很平滑。
美周郎,美周郎。
我的周郎。
孙权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见母亲为父亲梳头,在梳理中,将一根白发带下,卷起藏在发带中。
而他的周郎,没有一丝白发,不会老,不会变,不会死,不会消失。
他忘记了,他父亲死时,差不多与现在的周瑜同样年纪。
他将周瑜的发绑成一个髻,插入发簪。他许久不曾自己束发,梳得不好,两缕发散落下来。
孙权跪直身体,高于平坐的周瑜,捧他的首,吻他的发髻,吻他发髻上的簪。吻他飘落在耳边的散发,吻他的鬓角,吻他的颌骨。
将发簪抽去,看他的头发重又披散下来,和自己的头发缠绕在一起。
孙权抓了一束在手中,直到汗水濡湿了发梢,直到他的手扶上了周瑜发软的腰。
雨声渐弱,只剩下点滴,夜间,又逐渐淅淅沥沥响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
周瑜不闭眼,孙权也不闭眼,侧首托腮看着他。
:“公瑾,你心里在盘算,稍后,要怎样伤我绝我么?”
他伸出手,覆周瑜眼上。
:“别想了。”
☆、二十四
周瑜若对他毫无回应,孙权就紧紧抱着他,紧得自己都喘不过气来,用滚烫的器具去摩攃他的大腿内|壁,把摩出来的东西洒在他上身,虽不敢往他脸上弄,可总有要上来的意思。他俯□,从周瑜的下面开始,选性事中最无法言明羞耻之举一样一样慢慢地做出来,想到这是周郎的,就激动地不能自已。
周瑜若偏过头,显出一丝拒绝的样子,他就兴奋地不行,用双手捧他的脸,硬要去吻他的眼角,眼帘,感到他眼球因为外界刺激而不得不做出的反映。激烈地吻他,反复舔他的嘴唇,看他的唇变得润而泽。此时一定会进入他,做到结束。
孙权直接对周瑜说:“公瑾为什么以为说两句话,撂个脸子就能让我冷下来?分明跟催情药似的上劲。”
从此周瑜就不跟他说了。
彼此任何一方,若下床离开片刻,回来孙权必要贴着身上下很久才肯罢手,“怎么会要那么久?我跟你去罢……看着你……”
那一刻周瑜既惊且悚,看了他一眼,孙权笑笑,把手伸下去:“我不想再等了——”
窗外雨声歇了又起,起了又停。渐渐变得绵长起来,香炉内的烟雾也变得若有若无。
孙权趴在他腿上,拿着奏疏有一卷没一卷地看,他故意挑一些周瑜不赞同的内容大加议论,再问:“公瑾说呢?”引周瑜跟他说话。即使周瑜不搭话,他也能看出脸上细微的变化。
门外突然传来侍官的回事声。
:“主公,国太派人来问,主公三日未见,可是身体不适?”
孙权敏锐地感受到周瑜的肌理仿佛一紧,他噗嗤笑了一声,爬上去,吻他,凑着周瑜的耳,“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孙权道:“知道了,回禀国太,稍后去请安。”
他看到周瑜的眼仍没有朝他看,可是他知道周瑜一定在想着借机脱身。
他起身跨到周瑜的身体上,做出又要来一回的样子,却抚摸着他的脸,道:“周郎,我把你关起来罢。”
周瑜转过眼,看到他兴致勃勃地脸:“我造一座金屋,把你锁起来,好不好?就说在我这儿静养,不能见人。”
他说的很迷醉:“从此只有我一个人能见你,摸你的手,吻你的唇,还有这儿,这儿,这儿……”
:“要不,你同一起去见母亲罢!”他突然又很兴奋,“我们一起走,离开建康,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去山水间相守一生,好不好?”
他看周瑜的脸色,拿出委屈的声调:“你不愿意么?那可怎么是好——怎么才能一直看着你——我一走,你必然就走了——”
:“那不行,”孙权道,“不去了……守着你……”说罢起身要招人传话。
:“做你要做的事。”周瑜道。
孙权望他。
:“做你要做的事。”周瑜重复了一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孙权莞尔:“终于可以了么?”
他拨开床榻上的竹简,抚上了周瑜的腿。
孙权也知,有些事不可能也不可为,他故意说出些出格的疯话,摆出无法无天糊涂的样子来招周瑜,要他妥协让步。他常以为自己是得逞了的,可是事后又会发现,周瑜的让步,也像和他在做一场拉锯。而这一次事后周瑜的反复,让他格外愤怒失控。
☆、二十五
黄天沙地,滚滚硝烟四散消弭,马蹄声逐渐清晰起来,自漫天烽火中露出他英俊的面庞,沾染了血与沙。
周瑜上前,见为首的孙将军仍趋马缓行,便知有异。然而到近前时,马上孙策仍是神采斐然,双目璨然,其声洪亮:“公瑾!”
周瑜下马相迎,孙策看到他,从马上扑□,抚他的肩大笑,道:“我在彼处酣战,遥望公瑾连破数阵,果然异才!”
周瑜面上也笑,却见他大腿上插着折断的半支箭,隐在披风中,此刻跳下马,伤口又一股股向外冒血,只因战袍已被陈血染成了深色,旁人看不真切。
孙策一直把手放在他肩上,大声笑谈。以山大王抢劫成功的气势,挥手指挥士兵们回营,兵卒们只道孙郎诙谐不拘小节,周郎端稳从容不迫,江东双璧主臣和谐,天下无二。
只有周瑜一个人知道,小霸王扶在他肩头的手,是在借他的力,才得以站稳身躯,不至于跌倒。
周瑜从很小的时候,就目睹亲人的夭亡,族人,叔伯、兄长,乃至父亲。他的人生就在不断地失去中更迭。所以他总是不肯犹疑,行而果决,他知道人生不会很长,人在死亡突如其来时,总是遗恨不绝。
伯父曾道:“瑜儿状似端方稳厚,实则内似烈火,我心甚忧”。
周瑜亦知,所以多年研习音律以养性,果然心性能沉静多矣,但他仍然决绝的往前走,急速地走。
直到遇到孙策,他才会回头看走过的路,想:如果这一生,能够很漫长,也是很好的。
当日周瑜回建康,与孙权议招亲之事时,孙权不想动兵,但他也不对周瑜明说。周瑜心中明白,便迂回道:“招亲是假,诱刘备入瓮是真,此计若成,或可不动刀兵收复荆州。”
其实周瑜心中了然,不动刀兵断不可能,但他不想与又闹得不可收拾,招引他的胡为。
二人各自妥协斡旋,或进或退。
孙权道:“话虽这样说,但于我小妹名节总是有损,母亲知道了,恐也不从。”
周瑜道:“小妹与刘备,连面都不必见,此事须秘而疾,不可张扬,不可拖延。”
孙权道:“倘若那刘备拒绝,又当如何?”
周瑜想,那真是求之不得,如此便出师有名。可他却说:“主公放心,刘备巴不得与我东吴联姻,岂会拒绝?”♀♀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不是你们整天要联合联合么?
孙权听罢,微微一笑:“公瑾啊,你的计策,我何曾不从?就是坏了吾妹的名节,损了我孙家的面子,也都罢了。这江东之事,一并都交予你,公瑾必不负江东。”
周瑜一揖道:“他日国太如有责问,请主公如实告知国太,这都是我周瑜的计谋,听凭国太发落。”
孙权的目光游弋在他领中的颈项上:“国太视公瑾如子,爱甚于孤,如何舍得发落……”
当时,孙权尚未决定是否要将诸事缘由一概推到周瑜身上,后来,他才肯定,如果母亲的责难能使周瑜更多一些顾忌和愧疚,那么,也不是不可以的。
而日后周瑜再次铮铮言说,但望以性命换取荆州,那样的语言也愈来愈迫切而真实。
☆、二十六
周瑜沿江前行,白浪滔滔,铺天盖地涌来,浪涛声震耳欲聋。
江风夹着江水袭来,周瑜因宿疾沉痼,伤病不愈,风卷云而来,身形竟似有羽化而去之势。
脚下每一寸土地,每一寸曲折的江岸沿线,都付出无数的鲜血与生命,在这里他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可与之相比,一切都值得。
都值得。
他们发现了这片土地,占据它,拥有它,守卫它。在这片土地上,他的英名随来去的风传向四方,他的功绩随奔腾的江水翻卷滔天,他的名字每一次被念到,都蕴含江东子民无限的崇敬与依恋。
四海清,天下太平。
与之相比,都值得。
我这茕茕一身,尽扑灭与天下业,又有甚么值得惋惜!
是的,他要光彩夺目的一生,配得上他骄傲的先祖的一生。
来的路上,又有人群围看周郎,时至今日,江东民众似乎已不再是为了争睹少年将军卓然的容貌与风姿,他们的眼中饱含关切与祝福,注视着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奇迹,他们的战神。
梳着总角的男孩,怯怯地扯着父亲的衣袖,在他经过时,突然结巴地喊:“大,大都督英明。”说罢这一句,涨红脸抹头躲到父亲身后。
很多很多个这样的孩子,后来成为他的士兵,也许就在临近的下一场战斗中,顷刻灰飞烟灭。
他掌控东吴的至高军权,江东二十万大军军心系于周都督一人,连主公都无法撼动。
他没有任何妄念,甚至连提醒自己不可有妄念的心情都从来没有,可是在他心中,确实以为江东的就是自己的,也确实觉得目前的状况是行事最迅捷最适宜的,并且,那些以周郎为荣耀的军士,也是周郎的荣耀。
周瑜自吴侯府回家,连续咳了几次血,他在孙权面前,竟一次也没犯过咳血症,他再也不肯示弱,病体也屈从了他严苛的执念。
吕蒙未经通传,由外入周府厅堂,见周瑜,不待行礼,就道:“都督又去了江边视军?”
吕蒙心中要劝:都督伤病未愈,宜静养,江边风急浪宽,不如暂缓。
又不敢劝。只得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