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以与儒家豪族人物如袁绍之辈相竞争。从摧陷廓清儒 家豪族的金科玉律来说,此三令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 方针的宣言。与之同者,便是曹党;与之异者,便是与 曹氏为敌的党派。
《魏志,武帝纪》在记述了建安十九年十二月乙
未曹操所下达的求才令后,还记述了同日下达的一个 关于掌管刑法的人选的命令。此令说:
"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 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接着《魏志》写了"于是置理曹掾属"。按《魏志,武帝 纪评》说曹操"窣申、商之法术"。《晋书,傅玄传》记傅 玄之言,又说"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这说明要 摧陷廓清豪族儒教教义的曹操,转而求以法术为治。
所以他重刑。陈琳檄文所说"细政苛惨,科防互设",反
映的是儒家衮族对曹操重法术的看法。好法术可以说
是曹操郵弃懾术的一种必然结果。
曹操为一代之枭杰,他不仅得到了众多有才能的
寒族人物的支持,而且得到了郎分有才能的豪族士大
夫的支持,如荀或、荀敉。荀或本从袁绍。袁绍是汉末
儒家豪族的代表人物,其凭藉的深厚,远非非儒家的
寒族代表人物曹操所可比拟。然而袁绍"繁礼多仪",
"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三国志
,魏志》一四《郭嘉传》裴注弓I《傅子》〉荀或认为袁绍
不能有所作为,遂舍袁从曹。他还为曹操引进了不少
士大夫阶级的人物。然而,作为一个阶级来说,懾家豪
族是与寒族出身的曹氏对立的。官渡一战,曹氏胜,袁
氏败,儒家豪族阶级不得不暂时隐忍屈辱。但乘机恢
复的想法,未尝一刻抛弃。曹操死后,他们找到了司马 懿,支持司马弒向曹氏展开了夺权斗争。袁绍是有后
继人的,他的继承人就是司马筠。袁绍的失败只表明 懾家豪族暂时受到了挫折。后来,他们通过司马懿父 子之手,终于把政权夺回到了自己的手上。
(二)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东汉末年与曹操合作的儒家豪族人物,在官渡战
后五十年间(官渡之战在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二
〇年。司马懿夺取曹爽权力在魏齐王曹芳正始十 年,即公元二四九年》多已死亡,而司马懿年少于曹 操二十四岁,又后死三十一年,(:曹操生于后汉桓帝永 寿元年,即公元一五五年,死于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即 公元二二〇年。司马懿生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即公 元一七九年,死于魏齐王曹芳嘉平三年,即公元二五 一年。〕乘曹氏子孙孱弱昏庸的时候,以垂死之年,奋 起一击,夺取曹爽手中权力。二子司马师、司马昭继承 他的遗业,终于颠覆了魏朝,尽复东汉时代懾家豪族 阶级统治全盛之局。这是曹操当时所未料及的。
司马氏所以能够夺取到曹氏的政权,有以下几个 原因。
一是司马弒的坚忍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缓 无能之士所能比。如《晋书》一《宣帝纪》所云: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 闻有狼颗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尿,面正向后,而 身不动。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
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大行杀
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 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竞迁魏鼎云。"
可见其本性之残忍,手腕之毒辣。《世说新语,尤悔 类》写到东晋王导、温桥往见明帝,明帝问温娇"前世
所以得天下之由"。
"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胨
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 文王(司马昭)之末髙贵乡公事。(刘注云:宣王创业诛
曹爽、任蒋济之流者是也。》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 如公言,祚安得长?'"
司马懿父子的坚忍阴毒,连子孙也感到羞耻,以至怀 疑晋拃能不能长久保持下去。
二是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曹操对 豪强是抑制的,《三国志"魏志》一《武帝纪》记建安九 年"九月令曰:'河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
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裴注弓I《魏书》云:
"公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揀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 代出租賦,街爾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 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 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 也。,,,
这是曹操在平定河北之后发布的、旨在抑制豪族,扶
植弱民或寒族的命令。袁绍父子的失败也就是豪族的
失败,但只是暂时的失畋。他们在找到了司马懿父子
之后,都支持司马魃父子与曹氏斗争。《三国志,吴
志》三《孙皓传》"斩吴丞相张悌"下裴注弓I《襄阳记》
云:
"瑰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
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已竭其资力,远征巴蜀, 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悌曰:'不然, 曹操虽功盖中夏,威瘼四海,崇诈仗术,征伐无巳,民畏 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黻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 外惧雄康,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曰久矣。司 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 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 心不扰,曹鬆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 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 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报矣,奸计立矣。彼强弱不同,智 笄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
悌说的"民",指豪族强民。张梯说的"烦苛",指曹操 "重豪强兼并之法"。所以,"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 张悌说的"平惠",指司马氏承继袁绍,"以宽济宽", "使豪强擅恣"。所以,曹氏"失民",而对司马氏说来, 则"民心归之"。自曹爽、夏侯玄及其党羽被杀之后,魏 都洛阳已无曹氏势力,所以,"淮南三叛(王凌、忸丘 检、者葛诞)而腹心不扰"。到淮南三叛先后被司马氏 父子平定,地方也无曹氏的势力,所以,司马昭杀离贵 乡公曹髦,"四方不动"。
以司马弒父子的坚忍阴毒而又有豪族强民的支
持,夺取曹魏政权就具备了极大的可能性。
三是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 属曹氏一党,但后来却改变政治立场,站到司马氏一 边。而司马氏在夺权问题上,在某些方面,也很需要借 助于他们。象杀高贵乡公曹髦,这对于服膺儒教,标榜 君臣名分的懾家豪族的代表司马昭来说,是一个棘手 的问题。他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非儒家的寒族出身 的贾充全力支持。高贵乡公是由贾充出面指使成济杀 掉的。贾充是司马氏及豪族的大功臣,他既为司马氏 夺取君权除了最后一个障碍,又为司马氏保全了儒 家名教信徒的美称。贾充是贾逵之子。关于贾達,《三 国志,魏志》一五《贾逵传》略云:
"为豫州剌史。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網▂
'州本以御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已下, 故其状皆言严能糜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
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娀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 取正乎?,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竞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文)帝曰-
'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子充嗣,咸 熙中为中护军。"〈裴注引《晋诸公赞》曰:"高贵乡公之
难,司马文王赖充及免。为晋室元'功之臣。"〉
可知贾逵为刺史,主张刺史考察长吏二千石以下,应
具"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而不主张刺史考察时有
"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他奏免过他所考察到的二千 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这是曹操的主张,曹操的政
策。
《三国志I魏志》二八《王凌传》注引干宝《晋纪》 又云:
"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側。凌呼八贾梁道〗王凌
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其年(嘉平二年)八 月,太傅(司马弒)有疾。梦凌、逵为厉,甚恶之,遂甍。"
可知贾達忠于魏朝。王凌为淮南三叛之一,王凌 之叛是司马魃平定的。司马弒"梦凌、逵为厉",是因为 这两个人都忠于曹氏,反对司马氏。可是王凌却不知 贾逵的儿子贾充将来竟会成为晋室元功之臣,魏室的
贾氏出身,在《晋书》五〇《庾纯传》中有记载。此 传云:
"初,纯以贾充奸佞,与任恺共举充西镇关中,充由 是不平。充尝宴朝士,而纯后至。充谓曰:'君行常居人 前,今何以在后?'纯曰:且有小巿井事不了,是以来 后/世言纯之先尝有伍伯者,充之先有市魁者,充、纯以 此相讥焉。充自以位隆望重,意殊不平。及纯行酒,充不 时饮。纯曰,长者为寿,何敢尔乎?'充日:'父老不归供 养,将何言也?'纯因发怒曰:'贾充!天下凶凶,由尔一 人。'充曰:'充辅佐二世,荡平巴蜀,有何罪而天下为之
凶凶?'纯:'髙贵乡公何在?'众坐因罢。充左右欲执 纯,中护军羊诱、侍中王济佑之,因得出/'
可见贾充的先人有做市魁的,出身为寒族,与曹操的 出身一致。标榜名教的司马昭假手于他杀了天子,庾 纯的"高贵乡公何在"一语,可谓击中了贾充的要害。 贾充投靠司马氏,杀魏朝天子,成就了司马氏的夺权 大业,在叛徒中具有典型的意义。司马昭父子对他感
投靠司马氏的非儒家出身的寒族,非止贾充一 人。象陈骞、石苞,对司马氏的夺权,支持也是有力的。 陈骞是胨矫之子。《三国志,魏志》二二《陈矫传》裴注 引《世语》略云-
"(魏明)帝优社稷,问矫:'司马公(弒)忠正,可谓社 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可见陈矫站在曹氏一边,反对司马氏。陈矫的出身,据 《陈矫传》引《魏氏春秋》:
"矫本刘氏子,出阚舅氏,而婚于本族,徐宣每非之, 庭议其阐。太祖《曹操)惜矫才量,欲拥全之,乃下令曰: '丧乱以来,风教裯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貶,自建安五年 已前,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之。',
陈矫本姓刘,出嗣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