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司马孚等奏(请)敕 御府易服,内者改坐,太官复膳,诸所施行,皆如旧制。诏
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心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 孚等重奏(请)敕有司改坐复常,率由旧典。又诏曰:'三年之丧,自古达礼。虽薄于惰,食旨美,所不堪也。不宜
反复,重伤其心,言用断绝,奈何!奈何〃帝遂以此礼终三年,后居太后之丧亦如之。"
《抱朴子,外篇,讥惑篇》又云:
"吾闻晋之宣、景、文、武四帝,居亲丧皆毁瘠逾制, 又不用王氏二十五月之礼,皆行(二十)七月服。于时天下之在重哀者,咸以四帝为法。世人何独不闻此,而虚诬 高人,不亦惑乎?"
上引材料可以说明晋皇室自司马懿〔宣帝)至司马炎 《武帝)都重孝,重礼。"三年之丧,自古达礼",而晋皇 室自司马懿以来,"居亲丧皆毁瘠逾制",可谓有过之 而无不及。孝是道德标准,礼是行为规范。看一个人的 行为合不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首先便看他守不守 礼。阮裕曾指责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为"笃而无礼"。〈《世说新语,简傲类》〉他以为"人不须广学,正 应以礼让为先",(《晋书》四九《阮籍传》附《阮裕传》) 便是这个意思。晋皇室"居亲丧皆逾制",超过了丧礼的规定,是重孝的表现。
西晋有三大孝:王祥、何曾、荀觊。《三国志,魏 志》四《陈留王奂传》云:
"咸熙元年三月丁丑,以司空王样为太尉,征北将军 何曾为司徒,尚书左仆射荀凯为司空。己卯,进晋公(司 马昭)爵为王,封十郡,并前二十。"
这三大孝同日被拜为三公,位望之隆,仅次于晋王司马昭。他们都出身于儒家豪族,都崇奉儒家名教,都是司马氏的党与,与司马氏一起组成西晋的统治集团。
王祥。《三国志,瑰志》四《陈留王奂传》裴注引
《汉晋春秋》云:
"晋公既进爵为王,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觊 并王。颉曰:'相王尊重,何侯与一朝之臣皆已尽敬,今
便当相率而拜,无所疑也。相:'相国位势,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而 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可拜人者!损魏朝之望,
亏臂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人,颉遂拜,
而祥独长揖。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
司马昭虽已进爵为王,但还是魏朝的宰相。而王祥、何 曾、荀颉是魏朝的三公,荀觊向司马昭跪拜,不合于 礼。王祥独长揖,合于礼。"君子爱人以礼",故司马昭 对王祥说:"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又《晋书》三三 《王祥传》略云:
"王祥,琅邪临沂人。祖仁,育州勅史。祥性至孝,早 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潜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 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 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 鍾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人其 曠.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亲结实, 母命守之,每风雨,祥II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王祥是二十四孝之一,不仅在守礼上是模范,在尽孝 上也是模范。他出身于琅邪王氏,是儒家豪族的代表 人物之一。
何曾。《晋书》三三《何曾传》略云:
"何曾,陈国阳夏人也。父菱,魏太仆、阳武亭侯。嗡 进封颍昌乡侯。咸宁四年爽,下礼官议溢,博士秦秀溢为 '缪丑',帝不从,策缢曰孝。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 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 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 如此者不过再三焉。初,司隶校尉傅玄著论称曾及荀颉 曰:'以文王之道事其亲者,其潁昌何侯乎,其荀侯乎〗古 称曾、闵,今曰荀、何。内尽其心以事其亲,外崇礼让以接 天下。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有能行孝之道, 君子之仪表也。'又曰:'荀、何,君子之宗也/然性奢豪,
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曰 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刘毅等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 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后替辟 享为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时 司空贾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 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
何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被傅玄称之为"内尽其心以 事其亲,外崇礼让以接天下",为"君子之宗"。在重孝、 重礼上,他与王祥无分别。这可说明重孝、重礼为儒家 豪族共有的特征。又何曾此人"性奢豪,务在华侈"。曰
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且外宽而内忌,依附权臣, 奴颜婢膝。这个特征,我们从当时儒家豪族身上,也是 可以找到的。王恺与石崇的斗富,袁绍的"外宽内忌" (《三国志魏志》一四《邦嘉传》注弓I《傅子》扒司马魃 的''内忌而外宽"(《晋书》一《宣帝纪",这些例子便很 足以说明问题。
荀颉。《晋书》三九《荀觊传》略云-
"荀觊,揆川人,魏太尉或之第六子也。性至孝,与抉
风王骏论仁孝孰先.见称于世。咸熙中,司空.进爵乡 侯。以母忧去职,毁几灭性,海内称之。明三礼,知朝廷大 仪,而无质直之操,唯阿意苟合于荀勖、贾充之间。初,皇 太子将纳妃,颉上言贾充女姿德淑茂,可以参选,以此获 讥于世。"
荀觊性至孝,明礼,与何曾相同。故傅玄以荀、何并列, 同称为"君子之宗''。但他依附贾充,也与何曾相同,这 却非君子。
儒家亲族服麻的是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 因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亦适用 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 门''是也。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孝于亲才能忠于君。 囡此,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亲族
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在两汉的征辟制度下,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
是人仕的途径。取士与仁孝礼让或者说与德的结合. 遂使名教成为豪族屡世必须奉行的圭臬与赖以自豪 的门第的标志。豪族往往就是儒门。
再说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不同。魏统治者莨氏出 身于寒族,且与阑宦有。曹操的崇尚与政策即由他 的阶级出身决定。
《三国志,魏志》一《武帝纪》略云: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桓 帝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 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裴注云:"吴人作《曹睐传》及 郭頒《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 任侠放荡,不冶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又《三国志,魏志》六《袁绍传》裴注弓I《魏氏春秋》载陈琳橄文略云;
"(曹〉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儇狡锋侠,好乱乐祸, 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缯缴充溪,坑宑塞路,举手挂 网罗,动足蹈机陷。"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噸宦。父亲曹离是曹 腾的养子,即所谓"乞匄携养"之类(陈琳檄文:)。就曹 操的家庭出身来说,是寒族,阉宦阶级。曹操"任侠放 荡,不治行业"细政苛惨,科防互设—.表明曹氏并不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 宠之臣,舆报不敢过度。"⊿在⊿線⊿閱⊿讀⊿
按曹操为司空、丞相,毛为东曹橡,掌选举。毛玢"务 以检率人",是曹操的政策。《三国志,魏志》一《武帝 纪》裴注弓I《魏书》说曹操
"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锈,侍御履不二采, 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又《三国志,魏志》--二《崔瑛传》引《世语》还说到: "(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賜
死。"
据此可知尚节俭不仅是曹氏的风尚,而且有制度规 定。衣绣要处死,即使是曹植的妻子也不能赦免。曹操 如此厉行节俭,与他出身于寒族及当时经济的破坏虽 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要摧破豪族的奢侈之风。
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 豪族对立的一个侧面。曹操要在汉末取刘氏皇位而代 之,最为重要的是要摧被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垒,即汉 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然后才可以获得成功。兹录曹操
求才三令并略加论释于下。
《三国志》一《武帝纪》云: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 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 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 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 ,为膝、薛大夫。若必庫士而后可闬,则齐桓其何以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宾者乎?又得无盗嫂 受金,而未遇无知音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喰才是 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十二月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 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 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 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 矣。",
"(建安二十二年裴注引《魏书》曰》秋八月,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牧人,管件,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信、陈负汙辱之名,有见笑之 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 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 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顼, 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汙辱 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 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三令,大旨以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
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这是明白宣示儒家豪族自来
所遨奉的金科玉律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汉征辟制 度的标准儒教已经完全破产,不可依据。三令标明了 曹操政策之所在标准是才,不是道德。三令的颁 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个大变革,并非仅止 是为了求才于一时。如果深入一步,联系曹操的阶级 出身来考察,就可知曹操出身阉宦家庭,而阉宦之人, 在儒家经典教义中不能占有政治上的地位,若不对此 不两立的儒家教义摧陷廓清,则本身无以立足,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