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演义》作者:段少舫_第2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2/168页 下─页
天快亮了,朱元璋还是睡不着,他简直被长老的那身武艺给迷住了。心想:我明天就去求他收我做个徒弟,白天干活,夜间学艺,有个三几年也可以学到一点东西。又一想,不行,这位高彬长老平时不出后院,也不轻易见人,从来没见他有什么徒弟,哪能收我一个打杂的小和尚啊,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心里这么想,嘴里却不由自主地念叨着:“多好的武艺呀!”
  第二天夜里,朱元璋没有睡,他熄了灯坐在床上等着。果然,在二更天院里有了动静,高彬长老又像第一天那样出现了。一连三天都是如此。他高兴极了,暗暗想了一个主意:只要老和尚天天晚上练,我就夜夜去偷学。尽管这样学得慢一些,只要时间长,肯下功夫,总可以学到一两手。对!就这么办。从此,朱元璋天天夜间二更天到后殿角门偷学武艺。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半年。一天夜里,朱元璋又到角门偷学武艺,他刚刚站住,正想往里看,忽然背后有人在他肩上拍了一下:“小伙子,你又来了?”
  朱元璋回头一看,原来是高彬长老站在后面。他这一惊非同小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急忙双膝跪倒,颤颤唞抖地说:“师……师父,我……我……”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高彬长老一看他这副模样,反倒笑了,一把抓住他的肩头,说了声:“起来。”朱元璋觉得身不由己就跟着站起来了,长老说:“此处不是讲话之处,你随我来。”朱元璋战战兢兢跟着高彬走进了禅堂。高彬长老回过身来,看着朱元璋说:“你从四月初九三更天起,就来这里偷艺,现在已经五个月零七天了。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一听,暗暗吃惊,心说:这高彬长老真是一位世外高人,我偷学艺的事他全知道了。急忙跪下磕头哀告说:“师父,我实在没有歹意呀!我是想学点本事,自立为人。”
  高彬长老一摆手说:“你先别急。你这样不辞劳苦地偷学武艺到底为了什么?”
  朱元璋想了想说:“我的父兄都是老实人,一辈子受官府和财主的欺压,我总想学点本事,不但可以防身,还可以惩治那些恶人。可是,我家境贫寒请不起人来教我,那天夜里,无意间看到师父练武,我下了决心,要偷偷学点武艺,也好长点本事。”
  高彬长老听了微微一笑:“深更半夜,扒着门缝偷看人家练,你能学到什么本事?”
  朱元璋一听,以为高彬耍笑他,腾地站了起来,攥紧两个小拳头,咬着嘴唇,两眼瞪着高彬,一句话也不说,转身就走。
  高彬长老大喝一声:“站住!好哇!我就喜欢你这股倔劲,过来,我收下你这个徒弟!”
  这句话使朱元璋感到意外,想不到长者真收他做徒弟了。他转过身来呆呆地看着高彬长老。
  高彬长老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的话吗?还是不愿意当我的徒弟?”
  朱元璋噗通一声双膝跪倒:“师父,弟子给您磕头了。”
  高彬长老哈哈大笑,用手搀起朱元璋:“起来,孩子。自打你在伽蓝神背上写了‘发配三千里’那天起,我就觉得你不是个一般的孩子。几个月来看到你夜夜来学武艺,如果是胸无大志,没有恒心的人,这事是办不到的。我一生不收弟子,今天破例收你这个徒弟了。”高彬长老问朱元璋:“你想学点什么呢?”
  朱元璋说:“弟子想学舞锤、举鼎。”
  高彬长老对朱元璋说:“你年龄尚小,舞锤、举鼎臂力不够,还是先教你拳术、枪法吧。”
  这下子可把朱元璋给乐坏了,他往高彬身旁挪了挪:“师父,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学?”
  高彬长老说:“你先慢着,为师还有几句话要对你讲。常言说: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帝王不用,卖给识家,识家不用,作义行侠。能够杀贪官,除恶霸,搭救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这也不过是个杀富济贫、行侠仗义之人。你学艺为报私仇,杀田主,可你一个人能杀尽天下所有的田主吗?田主作恶的根是在朝廷,只有立大志推翻元朝,才能拯救天下百姓。为了这个宏图大业,为师提出三条:一、学习武艺,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持之以恒,至少要学五年;二、学艺是件苦事,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吃得下苦才行;三、学好武艺,要为国为民出力,切不可持艺妄为。徒儿,这些你能做得到吗?”
  朱元璋立即回答:“弟子全能做到。”
  高彬长老高兴地说:“那好。从明天起,我每晚教你武艺,以后就到后院干活吧,我也好随时指点与你。”
  朱元璋高高兴兴回到了自己的房中。
  从此,朱元璋留在高彬长老身旁,白天学文,晚上练武。高彬长老对朱元璋连说带讲,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经常地把那些救国救民的道理讲给朱元璋听,朱元璋慢慢开窍了。他本来聪明过人,又肯吃苦,不但学得快,记得牢,有时自己还能琢磨出点新花样来。高彬长老越发喜爱这个徒弟了,把自己的所有本领都拿出来教他。
  不觉一晃又是三个年头。正在他学得起劲的时候,谁料到,事不随人愿,皇觉寺起了变化。
  皇觉寺靠收租和香火养活众僧。淮西的灾情越来越重,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粮交租有钱进香啊。寺院的存粮眼看就要吃光了,只好打发挂单儿的和尚去自寻出路,本寺和尚出去化缘,讨来生米熟饭大家食用。朱元璋也不能整日守在师父身边学艺了,只好和其他僧人一样,拿着木鱼、瓦钵出去讨口要饭。他白天出去化缘,晚上回来学艺。后来他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到淮西一带的合肥、信阳、濠州等名都大邑化缘,看到的是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豪门贵族的巧取豪夺,百姓们怨声载道。有些地方,灾荒连年,赤地千里,到处是背井离乡的人群,真是满目凄凉。他也听到不少官逼民反的事情。这时他才领悟到父亲临终时高喊“天杀我也”的真意。这个天,是指天降的灾难,也是指当朝天子。要拯救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就得推翻腐败无能的朝廷。他怀着这个救国救民的雄心大志,回到皇觉寺向恩师高彬长老求教。
  高彬长老笑道:“孩子,俗话说:‘孤树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你想成就大事,必须云游天下,广交有识之士,聚集英雄豪杰,万不可单枪匹马地独闯。”
  朱元璋说:“师父所言极是,弟子年幼,所知甚少,到哪里去寻找高人呢?”
  高彬说:“我给你介绍一位当今的豪杰,此人姓刘名基字伯温,青田人氏。自幼熟读诗书,知天文晓地理,兵书战策无一不精,是位博学多才之士。十八岁中了进士,二十岁做了知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深得人心。贪官污吏、豪门贵族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暗算于他。说来凑巧,在他的管辖之内,住有皇上爱妃的表弟,此人名唤王怀。这王怀看中了本村姑娘丽娘,硬要强行婚配。女家不允,他就指使众恶奴抢亲,打死了丽娘的父亲,丽娘也含恨自刎身亡。王皇亲害死了两条人命,被人告到府行。开审之前,这恶棍差人给刘知府送去白银二千两,锦缎二百匹。刘伯温一见大怒,重责王怀行贿,当堂秉公而断,判以斩刑。那位妃子在皇上面前屡进谗言,昏君便传旨罢了刘伯温的官。从此后刘伯温换上了道服,云游在淮南、湖北、河南等地。他到处走访高人结交好汉,游说抗元之道。你若能得到这位高贤相助,可算如虎生翼,可以纵横天下了。”
  朱元璋问:“可是我到何地去访他呀?”
  高彬笑道:“他如今隐居在会稽山上三清观。你歇息几日便去访他吧!”
  过了几天,朱元璋收拾好了行装,拜别过师伯、师叔们,又走去拜别恩师。高彬长老从内室拿出了一把宝剑,对朱元璋说:“孩子,这把青锋剑从战国传到了唐朝,薛仁贵拿它为国立过功,是为师心爱之物,今日赠与你做个纪念。日后离开为师,你见物犹如见人。”
  朱元璋双膝跪倒,接剑在手,拔出来一看,寒光烁烁,冷气嗖嗖,真是一把好剑。他眼含热泪说道:“不知弟子何日才能报答师父的大恩。”
  高彬说:“你快快起来。为师年事已高,无力上阵厮杀,日后这反元的大业就指望你了。你带上这宝剑闯天下去吧。”说完又从内室拿出一个红布小包,说:“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里有些散碎银两你带上,途中好用。”
  朱元璋说:“徒儿不能留在寺中孝敬师父,已然是很感不安了,怎好还拿您老的银子。”
  高彬长老硬把银包塞在朱元璋怀中,说了声:“我送你一程,还有许多话要对你说。”说罢,师徒二人离开了皇觉寺。▽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高彬长老送了一程又是一程,一直送到荒郊野外无人之处,才开口问道:“孩子,你我师徒相处数载,你可知我是谁吗?”
  朱元璋感到师父这话问得奇怪,便说:“你是我的恩师,高彬长老。”
  高彬说:“我不姓高,也不叫高彬。”
  朱元璋一惊:“那您是……”
  高彬一笑说:“我是朝廷画影绘形到处捉拿的要犯。”
  朱元璋又一惊:“啊?您是……”
  高彬说:“我是前朝岳元帅帐下大将狄雷的后代。”
  朱元璋听说师父是大将狄雷的后代,又惊又喜。他想起了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的朱仙镇八大锤车轮战、大败金兵的故事,不由得肃然起敬。又问师父:“那您怎么到了皇觉寺?”
  高彬叹了口气说:“说来话长。我是忠良后代,不甘心当元朝顺民。二十年前,我到处奔走,联络了一些英雄豪杰,在八弓山上树起了反元大旗,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山上有五千多喽兵,杀官差,劫军饷,朝野震惊。朝廷赶紧派了几万兵来剿灭我们。只因有几位首领各怀私心,众兵丁又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在元军重兵围困之下,不得不弃寨而逃。我虽然抵挡了一阵,终因寡不敌众,败了下来。我的妻子儿女,连八十岁的老母都被元军杀害。官府紧追不放,画影绘形到处捉我。皇觉寺的住持僧真奎是我的好友,便把我留在寺中,这才改姓埋名,削发为僧,皈依了佛门。”
  朱元璋听着师父这些话,望着师父那一把已经花白了的胡须,不由得落下泪来:“日后若能成事,定替恩师报仇!”高彬长老还要相送,朱元璋说:“师父年迈,山路崎岖。就不要再送了。弟子到了会稽山,一定捎信回来。”
  高彬说:“此地离会稽山甚远,一路之上多加小心。刘伯温虽然学识过人,但性情乖僻不是轻易能见到的,你要诚心诚意方好。”
  朱元璋眼含热泪,双膝跪下:“弟子记下了,恩师请回。”说完一头磕下去。
  高彬长老强忍住眼泪,说了声:“去吧。”
  朱元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