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含泪别了恩师,走出很远了,回头望望,高彬长老还站在那里,向他频频挥手。
朱元璋一路行来,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不再细表。这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抬头观看,只见此山:悬崖陡壁人难走,怪石嶙嶙不易行,奇峰遍长参天树,古木倒挂野萝藤;一团团白云绕山走,一片片野花山坡生,一阵阵鸣禽穿林过,一双双蝴蝶舞花丛。
朱元璋正在观看山景,忽见从那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走来一个小道童。朱元璋紧走几步迎了上去,双手合十:“请问道友,此处可是会稽山吗?”
那道童向朱元璋打量一番,说:“正是。”
朱元璋又问:“此山之内有位刘伯温刘先生,你可知他住在何处?”
小道童向山上一指:“刘先生就住在山间的古庙三清观中。”
“请指上山之路。”
道童说:“你问这上山之路吗?有一远一近两条路,沿着这条石路往上走,需两日工夫,这是远路。”
“那么近路呢?”
“近路由山间小路爬上去,半日可到。我看你还是走远路吧。”
朱元璋说:“朱某求贤若渴,哪能舍近求远。多谢道友指路,告辞了。”说完向山上走去。
正如道重所说,这儿哪里有路啊,到处坡陡林密,怪石横生。朱元璋只好攀石而上,千叠万转,好容易来到山顶。遥望对面山腰里,影影绰绰有一座小庙。他心里不由一阵高兴,心想过了这座山,就可见到刘先生了。擦了擦汗,又向前走去。转过一块大石头一看,不由得“哎呀”一声,原来一条深谷拦住了去路,往下看黑沉沉深不见底。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一条野藤挂在右边的陡壁上。心里说,看来只有攀藤跃谷了。他抓住藤条,飞身悠起,耳边呼呼作响,不觉到了对岸。他两脚刚刚落地,就听见前面有呼救之声。朱元璋侧耳细听,声音来自前面的山谷里,他想怎么能见死不救呢!于是飞身向山谷奔去。到了近前,只见一棵大树下面压着一个人,朱元璋顾不得细看,左腿跪下,右腿蹲着,双手抱住树干,往上一较劲,嘴里喊声:“起!”把树干掫起二尺多高。压在下面的那个人爬了出来,朱元璋一看,原来是在山下碰见的那个采药道童,便问:“你怎么跑到这里?伤着没有?”
那道童连个谢字也不说,掉头就走,一眨眼就不见了他的影子。
朱元璋想:哪有这样不通情理的人。刚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忽然觉得背后一阵风起,像有个什么东西向他扑来,一回头,可了不得啦,从山石背后蹿出来一只斑斓猛虎。但见:这只虎,一张大嘴赛血盆,满身上下扁担纹,顶门之上一王字,四颗獠牙上下分,目如铜铃碗口大,四只蹄爪似铜铸,蹿山跃涧如平地,百兽之中它为尊。
这虎一声长啸,前爪悬起,后脚一蹭,向朱元璋直扑过来。朱元璋一纵身闪过,老虎扑了个空,连吼几声,尾巴一甩,像一条钢鞭扫了过来。朱元璋往上一纵身,虎的尾巴又扫空了。老虎掉转身来,虎须一奓,大嘴一张,两眼瞪着朱元璋,想找个下口的地方。
朱元璋此时已经累得通身是汗,嘘嘘带喘,心想,这时要有杆长枪就好了,谁知他这一走神,却给老虎一个空当。那虎照定朱元璋的两肩扑了下来。朱元璋站不住脚跟,被虎扑倒在地。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对着朱元璋的哽嗓咽喉就咬。朱元璋把眼一闭,心说,我命休矣!
第二回 朱元璋抵债报洪恩 马秀英赠袄寓深情
朱元璋在会稽山上遇见了猛虎,这大虫大吼一声,蹿起一丈多高,向朱元璋扑来。朱元璋躲闪不及,被猛虎按倒在地。正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就听山坡之上有人高喊一声:“无量福!孽障休得无礼。”这老虎闻声放开朱元璋,转身跑去。
朱元璋来了个鲤鱼打挺,站起身来,顺着声音往山上望去。只见山顶古庙门前立着一位道长。有歌为赞:看此人,瘦身形,眉清目秀正年轻,面儿白又净,鼻儿高又正,一双慧眼放光明,眼珠儿一转智谋生。八卦巾,高盖顶,紫金细绣特别精;八卦氅,白护领,乾三坤六分五行;阴阳鱼,黑红拧,韭叶儿镶金飘带平;白挡袖,似鹤翎,杏黄丝带拢腰轻;白布袜,是长筒,云头来履足下蹬;白拂尘,拿手中,排兵布阵有神通。若问此人名和姓,刘基伯温有大名。
朱元璋见老虎向道人跑去,大吃一惊,刚要上前相救,只听方才在山下采药的小道童断喝了一声,这老虎便乖乖地卧在台阶之上。那位道长哈哈大笑,言道:“不妨事,这是贫道的护山之虎,让你受惊了。”
朱元璋双手合掌说道:“弟子不知,实在莽撞。请问刘伯温刘先生可在此处?”
刘伯温答道:“贫道便是。”
朱元璋连忙上前大礼参拜:“刘先生,请受我朱元璋一拜!”
刘伯温还礼道:“快快请起!前几日高彬长老差人送来书信,说你志向高远武艺超群,是一位能成大业之才。今日相见,果不虚传。你访友心切,不顾山高路险,可见对友人一片至诚;你舍己为人,跃涧救道童,可见心地良善;你力斗猛虎,不仅胆大,而且艺高。凭这一些,我就结交你这个朋友吧。”
朱元璋暗想:这道人果然不是等闲之辈,未见面就将我摆布一番。便说道:“先生过奖了。在下无德无能,今蒙先生厚爱,实不敢当。”
刘伯温将朱元璋请入庙内。从此二人结下了生死之交,在庙中朝夕相伴,共学兵书战策,研究排兵布阵之法,谈论救国救民之道。
光阴似箭,一晃数月。朱元璋和刘伯温商议,要想推翻元朝,必须到各地去联络天下英雄豪杰,结识四海有识之士。商定以后,二人离了会稽山先到皇觉寺去向高彬长老告别。
这一日,朱元璋和刘伯温来到皇觉寺,抬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好端端的一座寺院,被烧得梁断屋塌。朱元璋拉着刘伯温向后殿奔去。只见后殿、僧房、禅堂全被烧光,砖瓦满地,有的梁柱还余烟未尽。朱元璋急忙跑到师父藏兵器的井旁,井上还盖着那块石板。他用力揭开石板一看,那一对瓮金大锤已然不见了。
这时,有一个拾破烂的老汉走了过来。刘伯温迎上前去问道:“老人家,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何这般光景?”
老汉看刘伯温是个道士,再看看朱元璋是个和尚,这才放了心。说道:“前几天,朝廷发来人马,把皇觉寺围了个水泄不通,把和尚们全绑走了,把寺院给抄了,然后放起了一把火,把寺院烧得片瓦无存。”
朱元璋连忙问道:“那他们为何要捉人放火?”
老者说:“听说是来提高彬长老的。”
朱元璋更急了,忙问道:“他们把高彬长老捉去没有?”
老者说:“听说高彬长老同他们大战了一场,就不知去向了。我说二位师父,此处不是久留之地,你们赶快走吧!”老者说罢,转身而去。
朱元璋和刘伯温只好走了出来,看见迎面老枯树上贴着一张告示。走到近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朝廷叛逆高彬,拒捕顽抗,杀死官兵数人之后又行逃匿。知其下落者,即时赴官禀明。如有窝藏或知情不报者,立拿究治不贷!”朱元璋看罢,气得一把撕下告示。
刘伯温向四周望了望,说道:“事已至此,千万不可感情用事。高彬长老满身武艺,绝不会受害,只是暂时不能露面,日后定能相见。你我还是从长计议方好。”
朱元璋长出了一口气说:“不灭元朝,誓不为人!”
刘伯温说:“如今元朝江山摇摇欲坠,四方豪杰纷纷起兵,万众一心灭元,这是多好的时机啊!我看你先去投奔濠州郭子兴如何?”
朱元璋说:“先生所言极是,你我就此分手。我到父母坟头拜祭之后,便去濠州投奔郭子兴。望先生多加保重,你我后会有期!”说罢顺手抢过刘伯温的行李,还要送他一程。++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刘伯温见他这样实诚,十分感动,上前拦住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你留步吧!”
二人又互相嘱咐一番,才洒泪分手。朱元璋站在高坡之上目送刘伯温,直到看不见了,这才往父母的坟山走去。
清明时节,荒郊野外上坟的人仨仨俩俩。朱元璋看见有的坟前踩出一条小道,有的坟前长满了蒿草,想到自己就要离开故土远游,以后爹娘坟墓谁来祭扫?心里边很是难过。他看到别人上坟都拿着千张纸、浆水瓢和各样祭礼,想到自己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心里边更加不好受。他流着眼泪,加快了脚步,走到父母坟前,双膝跪下,撮土为炉,撅了三根草棍当香插在上面,抓了两把黄土往坟上一洒,说了声:“不孝的孩儿向您二老拜别来了!”便倒在坟上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只要孩儿一息尚存,就要推翻元朝替爹娘报仇,替天下的百姓报仇!”
正在这时,忽听背后有人说道:“和尚,你好大的胆子!官府到处捉拿皇觉寺的秃头,你竟敢在此停留。”
朱元璋大吃一惊,回头一看,原来是小时候的伙伴毛三孩。毛三孩上前拉住朱元璋的手说:“你让我找得好苦啊!我一直在打听你的下落。适才我在远处看着像你,就跟了下来,一看果真是你。”
朱元璋亲热地问:“你找我有什么事?”
毛三孩说:“汪妈妈已经病得快不行了,她想要在临终前见你一面。”
朱元璋一听,转身就往村里跑。毛三孩在后面喊道:“朱四哥,你往哪儿去?”
朱元璋答道:“去看汪妈妈!”
毛三孩忙说:“你快回来,去不得!”
朱元璋停住脚步,转身问道:“怎么去不得?”
毛三孩说:“官府到处捉拿皇觉寺的和尚,你这个打扮进村可不是好耍的。我回去拿几件衣服来,你换了衣服才好进村。”说罢就往村中跑去。
此时朱元璋想起了汪妈妈的许多好处,想到汪妈妈的救命之恩,恨自己没有尽到孝心,没有常回去照顾她老人家,不由得泪如泉涌。不一会,毛三孩拿来衣服给朱元璋换上,两个人一口气跑到汪妈妈门前。进门一看,老人家孤身一人病卧在床上,脸色蜡黄,嘴唇煞白,一双深深陷下去的眼睛没有一点儿光彩。见到这种情景,朱元璋一阵心酸,泪如雨下,喊了一声:“娘!”趴在床头上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汪妈妈得的是伤寒病,头晕目眩,不进饮食,卧床不起已有多日。昨天她听说元兵烧了皇觉寺,把那里的人都抓走了,一急一气,病情更加重了。今日见到朱元璋回来,她老泪纵横,抚摸着朱元璋的头,有气无力地说:“四儿呀,我可算见到你啦!我这病怕是好不了啦,只盼望临死前咱娘儿俩能见一面。”
朱元璋强忍着悲痛说:“娘!不要这样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