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少舫《朱元璋演义》
在线阅读
上─页第1/168页 下─页
第一回 朱元璋出家皇觉寺 刘伯温旧隐会稽山
  元朝残暴将亡,群雄各据一方,襄阳起义朱元璋,敌寇闻风胆丧。文有刘基智广,武用徐达兵强,万众一心驱虎狼,誓把妖烟扫荡。
  元朝至元年间,淮西濠州钟离乡孤庄村有户人家,老爹姓朱名叫世贞,娶妻郭氏,膝下四男一女。大儿子朱元锦,二儿子朱元秀,三儿子朱元文,四儿子朱元璋,女儿是九月初九生人,起名叫重阳姑。只因当今皇帝昏庸无道,到处是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逼得百姓走投无路,纷纷起义反元。战火连绵,灾荒不断,弄得朱老爹的家境越来越穷。为了活命,二儿子远离家乡投军入伍,三儿子跟随邻居出外逃荒,就连不满十三岁的重阳姑,也被迫送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家中只剩下老两口和大儿子朱元锦、小儿子朱元璋,一家四口全靠吃树皮草根度日。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朱元璋十一岁那年,淮西流行了一种瘟病,人若是得了这种病,上吐下泻,昏迷不醒,不出三日就气绝身亡。起初人死了还用棺木殓葬,后来人死多了就只好用芦席卷上挖坑掩埋。人越死越多,连芦席也用不上了,只好把死人放在坑内,脸上盖件破衣裳用土一埋了事。朱老爹一家缺衣少食,身体本来就虚弱,一得病就挺不住,没几天一家人就都病倒了。有一天大儿子朱元锦带病出去剜草根死在路上。朱老爹的老伴听说大儿子死了,一着急也咽了气。跟着朱老爹喊了一声“天杀我也”,饮恨而亡。朱元璋守着三具尸体哭得死去活来,可是光哭又有什么用,总不能老让尸体停在家里呀!向财主去借债,不但借不到钱,还挨了一通骂,给赶了出来。后由隔壁汪妈妈——朱元璋的干娘出头,在村里敛了点钱,买了三领芦席把尸体盛殓起来。汪妈妈对朱元璋说:“没有坟地就葬在荒山脚下吧,你爹娘在九泉之下也不会责怪你的。谁叫咱赶上这个世道了呢!”
  汪妈妈又请了些乡邻帮忙,刚刚把三个席卷抬到荒山脚下,还没等刨坑,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又是雷又是闪,霎时间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下了起来。众人连忙跑到树林里避雨,只见半空中一道刺眼的闪电,接着就是喀嚓一声巨雷,人们觉得好像天塌下来似的。大约下了有半个时辰,雨住了以后,大家到山脚一看,三个席卷不见了。再仔细一瞧,原来是雷雨把山坡冲塌了一大片,恰好把席卷盖得严严实实。有的说:“这可省事了,连坑也不用刨了。”也有的说:“这叫作天葬,看起来朱老爹造化不小。”大家你一锹,他一铲,培起来三个坟头。朱元璋跪在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又大哭起来。汪妈妈好歹把他劝住不哭了,谢过了众乡邻,把朱元璋带回家中。
  朱元璋本来就有病,经过这场变故,又叫雨淋了一下,回到汪妈妈家里,一头倒在床上就昏迷不醒了。汪妈妈见他病势沉重,赶紧去请郎中给他调治。有汪妈妈日夜精心照看,他这病总算有了好转。
  又过了一个多月,朱元璋病已大好,就对汪妈妈说:“您老人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多了我这一张嘴,大家都活不下去,不如让孩儿远走他乡,另寻活路。以后若有出头之日,一定回来报答您老人家的救命之恩。”
  汪妈妈听了,一把将朱元璋搂在怀里,流着眼泪说:“孩子,你这样小小年纪,我怎忍心让你流落他乡。我也曾想过,你大病刚好,在我家有上顿没下顿的,身体很难强壮起来,莫若到皇觉寺去当个行童。那里僧人众多,香火兴旺,日子要好过得多。你若愿意,我去求求老方丈,他也许能收留于你。”
  朱元璋点头应允。原来汪妈妈的丈夫在世时,在皇觉寺当过杂役。汪妈妈经常给寺里的师父们缝缝补补。她和寺院的住持僧法兰也熟识。凭着这点面子,她找到法兰师父一说,法兰也就答应了。几日之后,汪妈妈准备了香烛和一点礼物,领着朱元璋来到皇觉寺。
  朱元璋随汪妈妈走到半山坡,就看到迎面这座大寺院,山门上标着“皇觉寺”三个大字。进了寺院门迎面一尊护法神,两手端着降魔杵,神像庄严,令人望而生畏。三层大殿,左右配殿,虽然破旧一些,倒也雄壮。寺院座落在孤庄村的西南角上,离村十五里,里面有四五十名僧人。朱元璋小时候和伙伴们跟着进香拜佛的人来过这里。那时,觉得那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都怪好玩的。可是今天汪妈妈领他来到这里,他看见两边排着的四大金刚横眉怒目,龇牙咧嘴,非常可怕,就连当中那个一脸笑容的大肚弥勒佛,也不那么可亲了。大雄宝殿的如来佛,是寺院最大的一尊佛像,两旁的十八罗汉怪模怪样,每尊都有一个姿态,朱元璋越看越觉得心烦。随着汪妈妈穿过禅堂,来到东跨院,这是住持僧居住的方丈室。
  这时,从正房出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和尚,头戴僧帽,身穿褐色袖衣。汪妈妈对朱元璋说:“孩子,这就是法兰师父,快磕头。”
  朱元璋双膝跪倒,叫了一声:“师父。”
  法兰双手合十,口中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快快起来。”
  汪妈妈说:“法兰师父,这就是我说的那个孩子。”
  法兰把朱元璋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孩子倒还机灵,只是身体太弱了。”
  汪妈妈说:“这孩子一场大病刚好,慢慢会强壮起来的。老师父多发慈悲吧。”
  法兰说:“老施主请放心。”又对朱元璋说:“佛门以善为本,你既入佛门,要多结善缘。佛门规矩和你入寺之后干些什么,会有人告诉你的。”
  汪妈妈见法兰答应了,赶快又嘱咐朱元璋:“孩子,我要走了。有不明白的事,多向师父、师兄们请教。以后我常来看你。”说罢和朱元璋洒泪而别。
  从此以后,十一岁的朱元璋开始了晨钟暮鼓、黄卷青灯的日子。每天除了在经堂扫地、上香、打钟、击鼓之外,还要砍柴、挑水。虽然活儿累一些,但能吃上口饱饭,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日子一长了,有的和尚拿他耍笑,寻开心;有的和尚把自己的活儿也推给他干,他嘴上不说,心里憋气。
  有一天大殿供桌上的蜡烛被老鼠咬坏了,师父责怪他没有管好殿堂。他心里不平,看见那些泥塑菩萨,气就不打一处来。瞧瞧这个,笑眯眯地看着他,他生气;看看那个,龇着牙瞪着眼,他恼火,嘴里说着:“你们这些东西,什么活儿也不干,还得叫人伺候!”说完抡起笤帚,没好气地扫起来,弄得满殿尘土飞扬。扫到左边的伽蓝殿,他在伽蓝神像面前停了下来,瞪着眼瞧了一会,指着伽蓝神像说道:“你是这庙里护殿的菩萨!既然是你看家,老鼠咬坏了蜡烛,为什么让我替你受责?别人尊你为菩萨,我可不怕你。今天我就要教训你四十笤帚把子。”说完举起笤帚把子,在伽蓝神的屁股上,啪啪啪一顿好打。打罢又找来一块白灰,在伽蓝神像的背上,写上“发配三千里”五个大字,这才算消了气。⑨⑨網⑨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寺院。老和尚们认为这是亵渎神灵,罪不可赦,主张把朱元璋赶走。本寺的长老高彬却和别人看法不同,对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倒很赏识,当众人嚷嚷要赶走朱元璋时,他对法兰说:“孩子嘛,哪能不淘气,何必要辞掉呢,留下他吧。”高彬长老在寺院威望高,他一发话,众人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从此,众僧觉得他连神像都敢发配,今后不知他还要闯出什么祸来,尽量少和他接近。这一来,再也没人欺负他了,那些让他干活儿的人,也不敢支使他了。他每日无非是早起晚睡,把自己的活儿干完,倒落个清净。
  说话春去冬来,朱元璋来到皇觉寺不觉已是一年光景。有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听着谯楼打过了二更,夜静更深,四外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忽然听见院内有轻轻的脚步声。他心里琢磨:这是谁三更半夜不睡觉,出来干什么?他轻轻下了床,扒着门缝往外一瞧,只见外面天晴月朗,如同白昼一般。一位老和尚手拄一根拐棍,弯腰驼背,摇摇晃晃向前殿走去。朱元璋心中纳闷,这老和尚三更半夜到前殿去干什么?便暗暗跟了出来。那老和尚来到前殿天井里,四外瞧了瞧没有人,把手中的拐杖一扔,腰也不弯了,背也不驼了,一下子像高了许多。眨眼之间,脱去僧衣,露出了一身练武的装束:上身穿一件青缎子瘦袖小夹袄,紧袖口,银护腕,密密匝匝的银钉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腰系一条巴掌宽的皮鞓带。下`身是青缎子兜裆滚裤,青腿带双系蝴蝶扣。足下一双青绒面皮包头的薄底快靴。只见他的动作敏捷,轻如猫,快似燕,噌、噌、噌,来到殿前的石鼎前边,拉了个骑马蹲裆式,运足了力气,用双手抓住两个鼎腿,双膀一较劲,呼地一声,就将这大石鼎举在了半空中。他稳住身形,撤回了左手,用右手唿唿耍了几个反正花。那六百多斤重的石鼎,在他手里就好像纸糊的一样,毫不费力。老和尚耍了一会儿,又把它轻轻放回原处。
  朱元璋看得两眼出了神,心里说:谁有这么大的力气呢,莫非说这是一位神人?我倒要看个究竟。他悄悄跟在老和尚的后边,又不敢离得太近了,远远哨着。
  老和尚进了小角门,轻轻将门带上。朱元璋见他进小角门更觉奇怪了,这里是高彬长老居住的地方,法兰师父曾告诉过他,不经呼唤,任何人不许随便入内,自己从来没有进去过。他扒着门缝往里一瞧,只见这里庭院宽阔,周围古树参天,坐北朝南一溜五间大殿,都是红油漆的格扇门,黄铜门环,汉白玉的台阶,大红的明柱,走廊的墙壁上有画,看不大清楚。西配殿亮着灯,可能是高彬长老的禅房,门前有一棵龙爪槐,树下面有一块三尺见方的青石板,四面还有青石凳,这大概是老方丈下棋乘凉的地方。只见那位老者来到青石板前一猫腰,把那块石板揭开,又一探身,双手从里边取出一对明光锃亮的瓮金锤来。这对锤,大似牛头,亮如明月,看样子足够二百多斤重。他双手擎锤,在院中练了起来。只见双锤上下翻飞,呼呼作响,行上就下,行左就右,封前挡后,开始还能看得见人,瞧得见锤,后来可就看不见人,瞧不见锤了,只见一个大光圈在院中旋转飞翻。看得朱元璋眼花缭乱。
  一会工夫,那老人抽身撤步,收住双锤,放回原处,转过身来。借着月光,朱元璋看了不由得大吃一惊,暗暗叫道:“哎呀,原来他就是高彬长老!”他不敢久留,急匆匆回到自己房中。
  朱元璋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不住盘算:这长老有多好的一身功夫!我要有这一身武艺,官府还敢到我家作威作福吗?财主还敢骂我吗?那些和尚谁还敢欺我?可惜我没有这个本事。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