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演义》作者:段少舫_第136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36/168页 下─页
呀这位船哥,你别看我没带现钱,我身上可带着不少值钱的好东西呀,你可以随便折钱,拿我这匹宝马来说吧,要折给你也能值百八十两金子,你看我这顶王帽上边还有不少的珍珠,你愿意留什么你就留什么还不行吗?”
  船家一听这话倒乐了:“哎,这还差不多,既然你说了,你带的东西让我随便挑,愿意留什么就留什么,那就好办了,咱们就可以不回去了。”
  说话间,常遇春带着贾平、王威追到江边。常遇春见陈友谅已经上了船,就高声喊道:“船家慢走,不要把他送过江去,你快把船只拨回,我一定多赏银两!”
  船家听见岸上有人喊他,回头一望,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他已明白了一半,暗想船上之人一定是败下阵来的大将,这正是我多向他要钱的好时机。便问道:“我说这位客人,岸上那个大汉为什么要追你?”
  陈友谅说:“船家,我并不是平常的百姓,我乃南汉王陈友谅是也,今日不幸遇险,后面有人追赶,你若能把我渡过江去,我感恩不尽。你愿意做官我把你带回江州,封你为一品大将军;你不愿意做官,我赐给你黄金彩缎。你就快快开船吧。”
  谁知船家一听船上之人是陈友谅,就要掉转船头往回划。陈友谅见势不妙,呛啷啷亮出宝剑,照定船家的后心,猛力刺去,可怜船家应声而倒,落入江中。
  常遇春在岸上看见船家被刺,便对贾平说:“放箭!”箭似流星,嗖嗖嗖,向小船射来。
  第六十五回 李善长说降巢湖王 常遇春飞跃采石矶 
  常遇春见陈友谅刺死船家,便命贾平放箭,箭似流星向小船射去。陈友谅急忙卸下盔甲潜入水中,他水性好,力气大,在水下推着船走了一段,这才重新上船,顺江而下,逃命去了。陈友谅手下的兵丁死的死,降的降。那些反王们有的降了朱元璋,有的往西边乱山中逃去。沐英等要去追赶,徐达说:“西边山连山,山套山,峭崖陡壁,不宜深追,就由他们去吧。”众人离开了乱石山。
  且说西吴王朱元璋回到滁州,一为六弟常遇春接风,二为大战乱石山的将领庆功,大排筵席,犒赏三军。又祭奠了死难将士,之后西吴将士在滁州休兵数日。
  这一天,西吴王召集文武群臣到王府议事。众人到齐,西吴王说:“如今乱石山已平,滁州非久居之地,我西吴人马已有三十万,兵多将广,能征惯战,这里土地肥沃,粮草充足,无后顾之忧。若能趁此良机北渡黄河,兵发大都,即可推翻元朝,解黎民之苦。”
  徐达沉思片刻说:“主公,如果北伐,必须先取金陵,然后征讨四方。南方既定,北渡黄河,方可建成工业。”
  “啊!请元帅详解其因,本王愿听高见。”
  “主公啊,未打大都先得削掉元朝的左膀右臂,使其孤立无援,方能一举得胜。他的左膀是金陵王赤福延寿,金陵王有三个兄弟,赤福延文、赤福延贞、赤福延达。这哥儿四个每人掌中一条虎尾三节棍,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西吴人马若过黄河攻取大都,赤福延寿弟兄必定得率兵来抄我们的后路。咱们必须得先拔掉这个钉子,免去后顾之优。那么他的右臂是谁呢?就是吴王张士诚和南汉王陈友谅。那吴王张士诚胸无大志,倒可以暂不去理他。南汉王陈友谅是个危险人物,他在乱石山吃了败仗,但并未伤了元气,倒与西吴积下冤仇。他在江州拥有精兵大船,早与元朝勾勾搭搭,如今更会投靠元朝,与西吴为敌到底。因此,要先除陈友谅,孤立张士诚,然后北渡黄河,兵发大都。”
  听徐达这么说,众人都暗暗佩服元帅的才智,唯有胡大海很不耐烦,他插嘴说:“哎呀,我的大元帅,那陈友谅是咱西吴的手下败将,哪里值得一提。就是那金陵王也没什么可怕的,不就是一条虎尾三节棍吗?咱老六满能对付得了。”
  徐达一笑说:“取金陵并非一件容易事,那一带地形复杂,且有长江天堑,敌军所据都是易守难攻之地,我们必须过长江取采石,战芜湖,打太平,收宁波,还有瓜州、镇江、池州等城池,得经过十几场鏖战。其中最不好打的当是采石矶,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要打采石矶,还得得天时,占地利,非遇上百年不见的大潮不可。因为这采石矶座落在长江南岸的一个岛屿上,岛上有几个山头伸向江中比江面高出有数十丈。后边连接陆地,可以直接得到太平府的支援。前边山头上吊有重炮,每个山头都被铁链相连,铁链子上边都搭着大块的山石,为的是砸攻江的战船……”
  胡大海不等听完,又插了话:“照你这么说,那采石矶就不攻了?”
  朱元璋见胡大海总打断元帅的话,怕元帅心中不悦,便说:“二哥,徐元帅在元朝为官数年,各地的兵力布置他了如指掌,还是让元帅细细讲说吧。”
  徐达说:“若要攻下采石矶,一要等涨潮,二要有水军战船。”
  朱元璋说:“西吴哪有水军战船,即使现在招募,恐怕也来不及了。”
  正在这时,有一人搭话:“主公不必着急,为臣倒有个主意。”说话的人是李善长,他说:“巢湖王于庭弼有水军十万,战船千艘。我曾教过庭弼之子读书,于庭弼待我很好。我想去巢湖面见庭弼,说服他归降我主,若能成功,岂不省去许多麻烦。”
  徐达闻听,心中大喜,便说:“此计甚好。李先生前往巢湖劝降于庭弼,本帅派一支人马攻取瓜州、镇江,剪掉金陵的右翼;主公亲率大军攻取采石矶,剪掉金陵的左翼,两军在长江会师,直攻金陵。请主公定夺。”
  朱元璋当机立断,决定三日后统兵南下。
  三日后,徐元帅在帅府升帐,聚将鼓响过,众将披挂整齐来到帅堂。徐达将攻取金陵之事对众将说了一遍,然后高声叫道:“于金彪听令!”
  于金彪应声:“末将在。”
  “命你带领五万人马攻取瓜州、镇江。”
  徐达又派汤和为副将,梅士祖押运粮草,这一路将官领令而去。徐达又叫:“常遇春听令!”
  常遇春答道:“末将在!”
  徐达说:“本帅命你为先锋官,率领三千五百飞虎队,兵发采石矶!”
  常遇春领令而去,校军场点齐三千五百飞虎队,浩浩荡荡离开滁州城。西吴王朱元璋和元帅徐达率领二十万大军随后紧跟。常遇春一路之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夺州取县,战无不胜,不再细表。
  单说李善长,那日他在大堂上讨了令,回到自己的住处,换了一身便服,带了一名书童,主仆二人骑马离开滁州,向西南而去。走出一百多里,来到巢湖地界。见湖上有一只巡湖的船只,李善长在岸上招呼了一声,那船就向岸边划来。到了近处,船上人便一抱拳:“原来是李师爷,这几年您老人家到哪里去了,怎么也不回来看看我们少爷?”
  “只因家中诸事忙碌,未能来看望诸位。你家主公可在府中?”
  “我家主公正在府中,李师爷快上船吧。”
  因为李善长曾在巢湖居留数载,许多人都认识他,没有费劲就来到王府。有人往里通禀,工夫不大,里面传下话来:“请李师爷进府。”有一个兵卒前头带路,一直把李善长引进了书房。李善长见到于庭弼,抱拳施礼:“李善长叩见主公。”
  于庭弼没有起身迎接,淡淡地说道:“李师爷一去数载,今日归来,不知为了何事?”
  “特意来看望故主。”
  于庭弼嘿嘿一声冷笑:“李师爷在西吴王朱元璋帐下为臣,真是春风得意,你心中哪里还有什么故主?”
  “王驾千岁取笑了。”
  于庭弼哼了一声:“李善长!你是为采石矶而来,你要借我巢湖的水军战船去攻打采石矶,是与不是?”
  李善长闻听此言,哈哈大笑:“主公英明,我正是为采石矶而来!”
  “来人,将李善长给我轰出去!”▽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李善长并不惊慌,说了句“只怕主公你轰时容易请时难”,迈步就要往外走。
  于庭弼听他说这句话,心中狐疑,忙把他叫住道:“慢着,你刚才讲些什么?”
  “可笑主公死到临头还不知觉。”
  于庭弼这时可沉不住气啦,忙让自己的儿子于同江、于同海把老师请回。于同江兄弟方才很不满意父亲对老师那种态度,听到让他们把李善长请回来,心中自然高兴。他们请回了李善长,一个摆座,一个献茶,殷勤得很。于庭弼见李善长落座,便问道:“李先生说我死到临头,此话怎讲?”
  李善长一看时机到了,假意叹了口气说:“我是一片好意,谁知主公不但不领情,反而要轰我出去,早知如此,我何必要讨令前来呢。”
  于庭弼问:“你讨的什么令?”
  李善长说:“一日西吴王召集诸将商议攻采石矶之事。元帅说要取采石矶,必须先扫除巢湖之敌,以免巢湖王帮助元朝。善长听到此言,怎敢坐视主公遭此大难,因此大堂上拦了军令,元帅前夸下海口,说我昔日曾受千岁大思,愿前去说服千岁,双方免动干戈,共同灭无军。我主公乃是仁义之人,闻听此言,心中大悦,对我讲:‘只要于王兄肯协助我西吴,日后三分天下,有其一份。’我这才到巢湖来见千岁,愿吐肺腑之言,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于庭弼闻听此言,对李善长说:“李先生的美意,于某感激,只是西吴欲扫平巢湖,也不过是耸人听闻,要知道巢湖水军十万,战船千只,西吴兵卒不习水战,何谈扫平二字?”
  李善长说:“主公此言差也,想我西吴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个个能征惯战,人人斗志昂扬。脱脱二十万大军在滁州大败,自己丧了命;陈友谅在乱石山设下兴隆会,欲害西吴王,结果也是自己落了个损兵折将,众叛亲离。千岁请想,您比脱脱如何?比陈友谅强大不?他们都落了个惨败的下场,何况千岁您这小小的巢湖?”
  于庭弼半晌没言语,这时军师进来说:“李师爷一路辛苦,我备下水酒一杯,请先生用餐。”
  李善长明白军师的用意,立即起身,跟随同江同海兄弟到前厅用饭。这里于庭弼与军师议论一番。等李善长用过饭回来,于庭弼就先说话了:“我久闻西吴王朱元璋有胆有识,克己容人。只是我于庭弼经营巢湖已有数十年之久,堂堂巢湖王,怎肯受他人节制?因此,我有三事相求。西吴王如能应允,我就率众投降,若是不允,只好两军阵前相见了。”
  李善长说:“不知千岁所讲是哪三事?”
  于庭弼说:“我只受西吴王节制,不受他人节制。”
  “那两件呢?”
  “第二件是我仍旧带领兵马坐镇巢湖;第三件是我于庭弼听调不听宣。”
  李善长说:“千岁所提三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