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则方州部录艺文,固将为因地因人之要删也。前代搜访图书,不悬重赏,则奇
书秘策,不能会萃;苟悬重赏,则伪造古逸,妄希诡合;三坟之《易》,古文之
《书》,其明徵也。向令方州有部次之书,下正家藏之目,上借中秘之徵,则天
下文字,皆著籍录;虽欲私锢而不得,虽欲伪造而不能,有固然也。夫人口孳生,
犹稽版籍;水土所产,犹列职方。况乎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
绪之所流传,不於州县志书,为之部次条别,治其要删,其何以使一方文献无所
阙失耶?
○和州志政略序例
夫州县志乘,比於古者列国史书,尚矣。列国诸侯开国家承,体崇势异;史
策编列世家,抗於臣民之上,固其道也。州县长吏,不过古者大夫邑宰之选,地
非久居,官不世禄,其有甘棠留荫,循迹可风,编次列传,班於文学政事之间,
亦其宜也。往牒所载,今不可知。若梁元帝所为《丹阳尹传》,(见《隋志》,
凡十卷。)孙仲所为《贤牧传》,(见《唐志》,十五卷。)则专门编录,率由
旧章。马、班《循吏》之篇,要为不易者矣。至於州县全志,区分品地,乃用名
宦为纲,与乡贤、列女、仙释、流寓诸条,均分门类;是乃摘比之类书,词人之
杂纂,虽略仿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所附名目,实兔园捃摭词藻之先资。欲拟
《春秋》家学,外史掌故,人编列传,事具首尾;苟使官民同录,体例无殊,未
免德操诣庞公之家,一室难分宾主者矣。
窃意蜀郡之慕文翁,南阳之思邵父,取其有以作此一方,为能兴利革弊;其
人虽去,遗爱在民,职是故也。正使伯夷之清,柳下之惠,不嫌同科。其或未仕
之先,乡评未协;去官之後,晚节不终;苟为一时循良,何害一方善政?夫以治
绩为重,其馀行业为轻,较之州中人物,要其始末,品其瑕瑜,草木区分,条编
类次者,其例本不相侔。於斯分别标题,名为“政略”,不亦宜乎?夫略者,纲
纪之鸿裁,编摩之伟号,黄石、淮南之属抗其题,(《黄石三略》、《淮南子要
略》。)张温、鱼豢之徒分其纪,(张温《三史略》,鱼豢《典略》。)盖有取
乎谟略之遗,不独郑樵之二十部也。(郑樵《通志》二十略。)以之次比政事,
编著功猷,足以临莅邦人,冠冕列传,揆诸记载,体例允符,非谓如裴子野之删
《宋略》,但取节文为义者也。
○和州志列传总论
志曰:传志之文,古无定体。《左氏》所引《军志》、《周志》诸文,即传
也。孟子所对汤武苑囿之问,皆曰“於传有之”,即志也。六艺为经,则《论语》、
《礼记》之文谓之传。卦爻为经,则《彖》、《象》、《文言》谓之传。自《左
氏春秋》依经起义,兼史为裁。而司马迁七十列传,略参其例;固以十二本纪,
窃比《春秋》者矣。夫其人别为篇,类从相次,按诸《左氏》,稍觉方严,而别
识心裁,略规诸子。揆其命名之初,诸传之依《春秋》,不过如诸记之因经礼,
因名定体,非有深文。即楚之屈原,将汉之贾生合传;谈天邹衍,缀大儒孟荀之
篇;因人徵类,品藻无方,咏叹激昂,抑亦吕氏六论之遗也。(吕氏十二纪似本
纪所宗,八览似八书所宗,六论似列传所宗。)班史一卷之中,人分首尾,传名
既定,规制綦密。然逸民四皓之属,王贡之附庸也。王吉、韦贤诸人,《儒林》
之别族也。附庸如颛臾之寄鲁,署目无闻;别族如田陈之居齐,重开标额;徵文
则相如侈陈词赋,辨俗则东方不讳谐言;盖卓识鸿裁,犹未可量以一辙矣。范氏
东汉之作,则题目繁碎,有类米盐;传中所列姓名,篇首必标子注。於是列传之
体,如注告身,首徵祖系,末缀孙曾,循次编年,惟恐失坠。求如陈寿之述《蜀
志》,旁采《季汉辅臣》,沈约之传灵运,通论六朝文史者,不为绳墨拘牵,微
存作者之意,跫然如空谷之足音矣。然师般不作,规矩犹存。比缉成编,以待能
者;和而不倡,宜若可为;第以著述多门,通材达识,不当坐是为詹詹尔。至於
正史之外,杂记之书,若《高祖》、《孝文》,论述策诏,皆称为传。(《汉·艺
文志》有《高祖传》十三篇,《孝文传》十一篇。)则故事之祖也。《穆天子传》、
《汉武内传》,小说之属也。刘向《列女传》,嵇康《高士传》,专门之纪也。
王肃《家传》,王裒《世传》,一家之书也。《东方朔传》、《陆先生传》,一
人之行也。至於郡邑之志,则自东京以往,讫於六朝而还,若《陈留耆旧传》,
《会稽先贤传》之类;其不为传名者,若《襄阳耆旧记》、《豫章志後撰》之类;
载笔繁委,不可胜数。网罗放失,缀辑前闻,譬彼丛流趋壑,细大不捐;五金在
冶,利钝并铸者矣。司马迁曰:“百家言不雅驯,绅先生难言之。”又曰:
“不离古文者近是。”又曰:“择其言尤雅者。”载籍极博,折衷六艺。《诗》、
《书》虽阙,虞夏可知。”然则旁推曲证,闻见相参,显微阐幽,折衷至当,要
使文成法立,安可拘拘为划地之趋哉?
夫合甘辛而致味,通纂组以成文,低昂时代,衡鉴士风,论世之学也。同时
比德,附出均编,类次之法也。情有激而如平,旨似讽而实惜,予夺之权也。或 ▂▂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反证若比,或遥引如兴;一事互为详略,异撰忽尔同编,品节之理也。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聚公私之记载,参百家之短长,不能自具心裁,而斤斤焉徒为文案之
孔目,何以使观者兴起,而遽欲刊垂不朽耶。且国史徵於外志,外志徵於家牒,
所徵者博,然後可以备约取也。今之外志,纪传无分,名实多爽,既以人物列女
标为专门,又以文苑乡贤区为定品;裁节史传,删略事实,逐条附注,有似类书
摘比之规,非复古人传记之学;拟於国别为书,丘分作志,不亦难乎?又其甲科
仕宦,或详选举之条;志状碑铭,列入艺文之内。一人之事,复见叠出,或注传
详某卷,或注事见某条;此殆有类本草注药,根实异部分收;韵书通音,平仄互
标为用者矣。文非雅驯,学者难言。今以正史通裁,特标列传,旁推互证,勒为
专家,上裨古史遗文,下备後人采录;庶有作者,得以考求。如谓不然,请俟来
哲。
○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又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夫网罗
散失,纟由绎简编,所见所闻,时得疑似,非贵阙然不讲也。夫郭公夏五,原无
深文;耒耜网罟,亦存论说。而《春秋》仍列故题,《尚书》断自《尧典》;疑
者阙而弗竟,阙者存而弗删,斯其慎也。司马迁曰:“书阙有间,其轶时时见於
他说。”夫疑似之迹,未必无他说可参,而旧简以古文为宗,百家以雅驯是择,
心知其意,所以慨然於好学深思之士也。班固《东方朔传》,以谓奇言怪语,附
著者多,遂详录其谐隐射覆琐屑之谈,以见朔实止此,是史氏释疑之家法也。陈
寿《蜀志》,以诸葛不立史官,蜀事穷於搜访,因录杨戏季汉名臣之赞,略存姓
氏,以致其意,是史牒阙文之旧章也。(寿别撰《益部耆旧传》十卷,是寿未尝
略蜀也。《益部耆旧传》不入《蜀志》,体例各有当也。或以讥寿,非也。)自
史学失传,中才史官不得阙文之义,喜繁辞者,或杂奇讶之说;好简洁者,或删
经要之言;(《晋书》喜采小说,《唐书》每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