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22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22/129页 下─页
官,又规定"盐货以十分为率,税其一分"。龙凤九年处州翼总制胡深认为"税额太重",要求恢复旧例,朱元璋"从其言",下令仍按二十取一的税率收税。后来,随着占领区的扩大,两淮与两浙的盐场归朱元璋控制,他又开始向煎盐的灶户征收盐课。龙风十二年二月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设二十九场盐课司,年办盐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九十引(按:大引每引重四百斤);第二年二月置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下设三十六场,年办盐二十二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引多,盐课收入相当可观。处州的军饷支出,即"全资盐税"。茶法与盐法同年议立,也由商人纳钱请引贩卖,"每引茶百斤,输钱二百"当时茶叶主要产自江西、湖广,朱元璋曾命参政张昶派官去江西、湖广各府州县,"踏勘见数,起科作额,以资国用。"钱法也与盐法同时实行,龙凤七年在应天置塞源局继续铸"大中通宝"钱,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代替元朝的纸币,与历代铜钱兼用。当年共铸钱四百三十一万缗,两年后跃增至三千七百九十一万多缗,增加了将近十倍。击灭陈友谅后,又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大小五等钱式,令就当地铜矿,铸之以供军需。铁冶始开于龙凤十年四月,当月令湖广所属州县兴建炉冶,"募工炼铁,以资军用"。上述这些措施,主要是李善长负责制定的,实行后都收到很大效益,"民不以为困,而国用益饶"。

再次,提倡俭朴,节约开支。在开源的同时,朱元璋非常注意节流,强调要"用之有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时,他叮嘱说:"大抵设官为民,非以病民。若使有司增饰馆舍,迎送奔走,所至纷扰,无益于民而反害之,非付任之意。"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都处处躬行节俭,给部下做出榜样。"旧衣皆浣濯更进",参军宋思颜见了,连声称赞:"真可以示法子孙也"。方国珍进献金玉装饰的马鞍辔,他退了回去,说:"吾方有事四方,所需者文武才能,所用者谷粟布帛,其他宝玩非所好也!"江西行省送来缴获的一张陈友谅用的镂金床,他下令砸毁,说:"此与七宝溺器何异!"营建应天新内城,他将宫室图纸上有雕琢奇丽之处都去掉,并告谕中书省的官员:"宫室但取其完固而已,何必过为雕断?......夫上能崇节俭,则下无奢靡。吾尝谓珠玉非宝,节俭是宝。有所缔摘,一以朴素,何必极雕巧以殚天下之力也。"完工之后,只在宫室的墙壁画上历代帝王兴亡的故事,在两庑的壁上书写宋儒的《大学衍义》,以便朝夕观览,作为鉴戒。有个官员说瑞州出产一种有花纹的奇石,加工后铺砌地板,非常好看,他痛加训斥:"尔不能以节俭之道事予,乃导予以侈丽--夫岂于心哉!"

在斗争策略上,则对宋政权的小明王长期保持形式上的隶属关系,以缩小自己的目标。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受了小明王左副元帅的封号。后来,他更自觉运用朱升提出的"缓称王"的策略,长期与小明王保持形式上的隶属关系。他"文移用龙凤年号,旗帜战衣皆红色",采用宋政权的"复宋"号。攻占婺州时,树起的"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大旗和"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的木牌,同北方红巾军的"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基本精神相一致。他担任的职务,从枢密院同佥、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左丞相到后来的吴国公.都是小明王封的。龙凤十年灭陈友谅后,群臣劝他就帝位,他未应允,虽称吴王,仍奉龙凤正朔,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表示自己还是小明王的臣属。这样,既可以利用小明王的旗号来号令军士,争取群众,又可以缩小自己的目标,避免树大招风,遭受打击。

经过数年的努力,朱元璋的这些措施收到显著的成效,兵力和财力迅速壮大,根据地得到巩固,进可攻,退可守。这就为他尔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 削平陈友谅和张士诚


第一节 应天保卫战

龙凤六年(1360年)春,当刘基和宋濂、叶琛、章溢等人应聘来到应天的时候,朱元璋已占有浙东大部分地区,江南根据地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正在考虑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向刘基征求意见,刘基建议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挟持徐寿辉)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定也。"此时,陈友谅也正在策划进攻朱元璋。于是,双方便展开了一场兼并战争。

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今湖北仙桃西南沔城)人,出身渔民家庭,原姓谢,因祖父千一入赘陈姓,改姓陈。他长得体貌丰伟,力大无比,有一身好武艺。幼年读过书,粗通文义。曾做过县衙门的贴书,郁郁不得志,遂回乡与弟友仁、友贵聚众起义。不久,在元军的追击下,率众投奔徐寿辉。初隶寿辉部将倪文俊为簿椽,后以战功升任领兵元帅。太平元年(1356年)正月,倪文俊在汉阳(今湖北武汉汉阳区)修建宫室,将天完都城迁至此地,迎徐寿辉人居。自为丞相。未几,他向元朝请降,"求为湖广行省平章",元廷认为要价太高,没有答应。第二年九月,倪文俊转而谋害徐寿辉,妄图篡夺天完大权,失败后投奔陈友谅,为陈友谅所杀。陈友谅乘机兼并他的队伍,自称宣慰使,不久又称平章政事。此后,陈友谅大力向东南方向拓展势力。太平二年底,他率军东下,在小孤山(今江西彭泽对面长江北岸)大败元军,又与天完的饶州守将祝宗合兵出援正在围攻安庆的赵普胜。翌年正月,安庆城破,元守将余阙负伤自刎,元军在长江中游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攻克了。离开安庆后,陈友谅乘胜迭克龙兴、瑞州(治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建昌、赣州、汀州(治今福建长汀)、信州(治今江西上饶)、衢州等地,并于天定元年(1359年)派兵攻陷襄阳路。天完政权的势力因而大振,成为南方各支起义军中拓地最广、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

朱元璋自渡江攻占太平后,即与陈友谅接邻。龙凤三年(1357年)十月,常遇春夺取天完攻占的池州,与陈友谅开始发生冲突。翌年四月,陈友谅在攻克安庆后,令赵普胜自枞阳引兵东下,夺回池州。龙凤五年四月,徐达又令俞通海等带兵出击,再次攻占池州,活捉天完将领洪钧等。正在出征浙东的朱元璋原来担心赵普胜进窥太平、应天,闻讯大喜,提升徐达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俞通海佥枢密院事。不久,他自浙东返回应天,又命朱文正、徐达统率马步兵,廖永忠、俞通海统率舟师,水陆并进,攻取安庆。赵普胜在池州与安庆之间的枞阳设有水寨,派重兵把守。朱文正、徐达绕过枞阳水寨,率张德胜等自无为登岸,攻占潜山,从西北方向迂回进逼安庆。攻占潜山后,徐达奉命还镇池州,由俞通海会同诸将进取安厌。赵普胜骁勇善战,拼死抵抗,俞通海等不克而还。朱元璋针对赵晋胜勇而寡谋,陈友谅挟主胁众,上下疑贰的情况,使用离间计。他派人暗中交结赵普胜的门房,再将一封写给门房的信故意误送给赵普胜。赵对门房产生怀疑,门房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又送给这个门房许多钱,派他去找陈友谅,说赵普胜想投奔朱元璋。赵普胜参加起义比陈友谅早,战功卓著,陈友谅把他看成是自己将来的一个竞争对手,听了门房的话,对他更加疑忌,派人到安庆打探消息。赵普胜不明底细,对来人大摆了一通自己的功劳,更加深陈友谅的猜疑。九月,陈友谅"诈以会师为期",亲至安庆,执杀了赵普胜。十月,俞通海之父、佥院俞廷玉乘机率兵进攻安庆,但仍未得手,死于战阵。龙凤六年五月,陈友谅挥师东下,进窥池州。朱元璋急忙从浙东调回常遇春,与徐达共同镇守池州,并指示他们:"友谅兵旦暮且至,尔当以五千人守城,遣万人伏九华山(在池州南面)下,俟彼兵临城,城上扬旗鸣鼓,发伏兵往绝其后,破之必矣。"徐达、常遇春遵照他的部署行动,取得"斩首万余级,生擒三千余人"的胜利,这才挡住陈友谅的进攻。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陈友谅和倪文俊一样,也是个权迷心窍的野心家,杀倪文俊后一心"谋称帝"。天启元年(1358年),谋土、仕宦之家出身的解开,"以书说友谅归正,不失为江都王",又"移书陈友谅弟,劝其杀伪主(指徐寿辉)以归元"。陈友谅虽未按照解开的建议降元,却把杀害徐寿辉的谋划逐步付之行动。翌年十二月,他先在江州用伏兵杀掉徐寿辉的部属,然后宣布迁都江州,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天定二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又亲率舟师十万,挟徐寿辉东下,绕过池州,进攻太平,夺占采石。在采石,他终于派人用铁挝击杀徐寿辉,自称皇帝,冒着暴风雨在五通庙就帝位,改国号为大汉,年号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师兼知枢密院事。

陈友谅称汉王后,志骄意满,认为席卷江东、灭朱元璋,已是指日可待。天定二年五月,他出兵攻打池州,虽遭败绩,但不服输,派人传话给朱元璋说:"此战非我意,乃巡边者偶战耳!"夺占太平、采石、弑主称帝后,闰五月初五又派人约张士诚一起进兵应天,试图一举消灭朱元璋的势力。

陈友谅大举东下的消息,像晴天霹雳,震惊了应天。当时,陈友谅已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地盘比朱元璋大得多,舟师十倍于朱元璋,拥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一百多艘巨舰和几百条战舸。应天的文武将官惊慌失措,"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谓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谋先复太平,以牵制贼势","或劝上自将击之",胆小的甚至暗中收拾细软,考虑城破后的去处。朱元璋"。诸将议"。他把刘基请进密室,询以计策,刘基慷慨激昂地说:"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朱元璋又问:"先生计将安出?"他答道:"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朱元璋听后,决心实行战略转移,改取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方针,井根据东西两线的不同情况,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击陈友谅,然后再对付张士诚。他采纳刘基的建议,制定了一个诱敌深人、设伏聚歼的作战方案,准备在应天与陈友谅展开决战。

战略方针与作战方案确定后,朱元璋惟恐战争旷曰持久,陈友谅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