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作者:陈梧桐_第100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00/129页 下─页
院学士,守胶东登、莱等郡,洪武元年(1368年)以所守莱阳城降,被授为大理寺少卿,寻改礼部侍郎。第二年升任刑部尚书,未几以事贬为庐陵知县,后召还授兵马都指挥司副指挥,改两浙盐运司同知。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授临安知府,至秩满才致仕还家。北元工部尚书丑驴,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归降后,赐姓名李贤,授燕王府纪善,他待燕世子最恭谨,因助燕王靖难有功,累迁都指挥同知,到仁宗朝更升至右都督。至于在军队里任职的,数量就更多了。起初有的是由明朝换给印信,仍领旧部,原地屯戍,如北元参政脱火赤等白忙忽滩来降,诏置忙忽军民千户所,隶绥德卫,以脱火赤为副千户。有的则另授新职,迁入内地驻防,如北元惠王伯都不花及宗王子蛮蛮、赤斤帖木儿等降后,授为千百户、镇抚,令各领兵千人,往温、台、明三郡戍守;北元保宁王雅纳失里、宗王汪右图、别里帖木儿、把的忙、哥者、乃马歹等六人及辽阳行省左丞速哥秃等自大同来降,并授浙江等卫所镇抚;纳哈出所部归降后。随傅友德出征云南,官属悉授以指挥、千百户,分隶云南、两广、福建各都司以处之。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朱元璋命中军、左军二都督府移文所属都司:凡归附鞑靼官军,皆令人居内地,仍隶各卫编伍。(萤从此,所有归附的北元军队全都编人内地卫所,归附的北元武官也随之到内地卫所任职了。在亲军中甚至还设有蒙古军队和军官,如洪武五年(1372年)置蒙古卫亲军指挥使司,以答失里为佥事。洪武中后期,朱元璋担心一些蒙古上层贵族利用过去的身份地位从事反明活动,曾把其中的少数人迁往国外,如平云南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将元梁王匝刺瓦尔密及威顺王子伯伯等人的家属迁至耽罗岛,二十一年北元太子地保奴口出怨言被送至琉球,二十二年四月年又诏故元诸王来降者,俾居耽罗国。但对其他北元降将降官,他依然执行量材擢用的政策。据《明史》的记载,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德,多乐内附,赐姓名、授官职者不可胜纪。

对归降的蒙古牧民,朱元璋也因俗而治,多方给予照顾。早在龙凤十年(1364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处理湖广的少数民族问题时,就提出过因其俗而治之的主张。洪武建国后,他把这个原则普遍运用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按照这个原则,他首先是照顾蒙古人的生活习惯,把他们安置在水草肥美的地方,从事游牧生活。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中书省臣认为西北边地的蒙古人是势穷力屈,迫不得已才投降的,不宜就地安置,否则一旦反侧,恐怕边镇无法制服。主张把他们统统迁置内地,以绝后患。朱元璋坚决否定了这种意见,说:凡治胡虏,当顺其性。胡人所居,习于苦寒。今迁之内地,必驱而南,去寒凉而即炎热,失其本性,反易为乱。不若顺而抚之,使其归就边地,择水草孳牧。彼得遂其生,自然安矣。后来,明政府为了减少蒙古入侵时利用边民充当内应的危险,曾一度将归降的北元官吏及将士家属和塞外边民分别迁至南京、北平诸卫及附近的府、州、县。但是,蒙古牧民不习惯内地定居的农耕生活,有些内迁者又设法逃往塞外。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燕山都卫将一批归附的故元官吏和降民遣送南京,途中就有人逃窜。朱元璋又敕谕边将说:元运既终,天命归我中华,凡其遗民,皆吾赤子。今既来归又辄逸去,盖彼生长之日深,而此抚绥之意浅,故去之耳。自今凡有来归者,尔等善抚绥之。有欲就彼住者,择善地以居之,便其畜牧;有欲来京者,择善人以送之,毋使失所。四月,徐达报告俘获一批北元官属并招降河曲府山谷军民,他又起疑心,令将官属送京师,军民居塞内,随后还下令将塞外夷民,皆令迁入内地。不过,这一规定的实施对象只限于北方与蒙古接邻的边境居民,至于西北与东北地区的蒙古人,归附之后,明廷一般都令归就边地,择水草孳牧。洪武二十年(1387年)纳哈出归附后,朱元璋给冯胜等发出的第一个敕谕,就是让他们把纳哈出的部众安排在原地居住,使之顺水草以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便屯种。如北平、潮河川、大宁、口南、口北旧居之人,立成卫分,与汉军杂处。若沈阳、崖头、闯山愿居者亦许,与辽东界参住,从便耕牧。务令人心安乐,不致失所。接着,他给冯胜又发出一个敕谕,指出胡虏生计,惟畜牧是赖,犹汉人资于树艺也,要他戒谕将士,不得少有侵渔。但是这个敕谕还没发到辽东,冯胜等人已将纳哈出的部众全部迁移,朱元璋又赶忙派人对他们进行解释,表示慰问,并赏给布匹等大量物资,以安定人心。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设立兀良哈三卫,朱元璋也谕三卫首领:自古胡人无城郭,不屋居,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顺水草,便骑射为业,今一从本俗,俾遂其性,尔其安之。第二年正月,北元平章把都帖木儿、知院笼秃儿、灰纳纳罕等人派部将来到西凉(今甘肃武威),表示要率领蒙古百姓并家属五千余口归降于明,朱元璋以其道远,也让他们就水草便利之地居住。

其次,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羁糜性质的卫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辽王阿札失里、宁王塔宾枯木儿等来降,第二年五月设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于兀良哈之地。这些羁糜卫所,均以归附的当地首领担任卫所长官,各领所部,以安畜牧。他们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但必须服从朝廷的指挥与调遣。这种羁縻卫所的设置,既可以安抚当地的蒙古部众及其他少数民族,又可以利用其军事力量来对付北元,以夷制夷,达到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目的。

第三,尊重蒙古的风俗习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下诏恢复唐式衣冠,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许多蒙古、色目人人仕后,纷纷改用汉姓汉名。后来,朱元璋觉得这样做不够妥当,又提倡蒙汉各从其俗,于洪武(1370年)三年四月下诏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说:朕虑岁久,其(蒙古、色目)子孙相传,昧其本源,诚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在婚姻方面,朱元璋提倡蒙汉通婚,自己还娶蒙古女子为妃。不过,《大明律》又硬性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汉人通婚,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族自相嫁娶;如果汉人不愿,听从本族自相嫁娶。这种条文显然不是为了提倡不同民族的通婚,而是对蒙古人的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因此遭到蒙古人的抵制。

如果说朱元璋对北方的蒙古偏于以威服之的话,那么他对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则侧重于以德怀之。当他派兵进入这些地区消灭元朝和其他敌对势力的武装时,就遣使招谕当地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元代都处于被统治地位,深受民族歧视和压迫之苦,对元朝的统治极为不满,对朱元璋华夷无间、抚字如一的怀柔政策较为欢迎,大多陆续归顺了明朝。只有少数土酋如云南大理段氏等拒绝招抚,朱元璋才出兵征讨,以威服之。在完成全国的统一后,朱元璋又根据抚字如一、因俗而治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少数民族实行恩怀和德惠。
⑥⑥
南方湖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僮(壮)、峒(侗)、土蛮(土家)、瑶、畲、黎、东番夷(高山)、苗、仡佬、仲家(布依)、焚(白)、罗罗(彝)、百夷(傣)、摩些(纳西)、和泥(哈尼)、栗粟(傈僳)、阿昌、景颇、回、哈刺(佤)、蒲(布朗、德昂)等族,归附的时间不一。龙凤九年(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后,进兵江西、湖广,湖南苗族诸土官相继归降。龙凤十一年(1365年),贵州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思州宣抚使田仁厚遣使归附,献世守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擒获元平章陈友定,平福建。寻取广东、广西,广西左、右江黄、岑两姓土官迎降,明廷于翌年置福建、广东、广西三个行中书省。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出兵两路人蜀,迫降夏国主明异。翌年,播州宣慰使杨铿、同知罗琛相率来归,贵州宣慰使霭翠、宣慰同知宋蒙古歹及普定府女总管适尔等也先后归顺。接着,贵州之八番土酋纷纷投向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几次遣使招抚云南的故元宗室、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大理段氏,俱不得要领,予是出兵讨伐。明军取道贵州,收降苗、罗诸部,统一贵州,然后攻人云南,下曲靖,梁王自杀。第二年初,明廷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并置云南都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明军进兵滇西,大理土酋段世兵败被俘,又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下金齿。车里、摩些、和泥、平缅等边地各部皆望风归附,云南全境悉平。

朱元璋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中书省臣曾建议将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内地,说广西诸溪洞已经平定,应将当地土著居民迁入内地,可无边患。朱元璋坚决反对,认为其人不知礼仪,顺之则服,逆之则变,未可轻动。今惟以兵分守要害,以镇服之,俾之日渐教化,则自不为非,数年之后皆为良民,何必迁也。他坚持尊重南方各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留居原地。同时,他还保留南方各南方湖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僮(壮)、峒(侗)、土蛮(土家)、瑶、畲、黎、东番夷(高山)、苗、仡佬、仲家(布依)、焚(白)、罗罗(彝)、百夷(傣)、摩些(纳西)、和泥(哈尼)、栗粟(傈僳)、阿昌、景颇、回、哈刺(佤)、蒲(布朗、德昂)等族,归附的时间不一。龙凤九年(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后,进兵江西、湖广,湖南苗族诸土官相继归降。龙凤十一年(1365年),贵州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思州宣抚使田仁厚遣使归附,献世守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擒获元平章陈友定,平福建。寻取广东、广西,广西左、右江黄、岑两姓土官迎降,明廷于翌年置福建、广东、广西三个行中书省。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出兵两路人蜀,迫降夏国主明异。翌年,播州宣慰使杨铿、同知罗琛相率来归,贵州宣慰使霭翠、宣慰同知宋蒙古歹及普定府女总管适尔等也先后归顺。接着,贵州之八番土酋纷纷投向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几次遣使招抚云南的故元宗室、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大理段氏,俱不得要领,于是出兵讨伐。明军取道贵州,收降苗、罗诸部,统一贵州,然后攻人云南,下曲靖,梁王自杀。第二年初,明廷置贵州都指挥使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