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笺疏》作者:余嘉锡_第35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35/128页 下─页
注“导则俱绝” “俱”,景宋本及沈本作“为”。

  51 支道林、殷渊源俱在相王许。简文。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之固,〔一〕崤,谓二陵之地;函,函谷关也。并秦之险塞,王者之居。左思魏都赋曰:“崤、函帝王之宅。”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辙远之,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安可争锋!”〔二〕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此谓殷之言才性无人可攻,如崤、函之固。即前所云殷中军于才性偏精也。”

〔二〕 程炎震云:“道林何得与殷浩共集简文许?前注引高逸沙门传,殆隐以驳此条也。证之高僧传,其误显然。”

  52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谢玄小字。已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大雅诗也。毛苌注曰:“訏,大也。谟,谋也。辰,时也。”郑玄注曰: “猷,图也。大谋定命,谓正月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一〕

【笺疏】

〔一〕 宋祁宋景文笔记卷中云:“ 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语。”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二云:“愚按玄与之推所云是矣。太傅所谓‘ 雅人深致’,终不能喻其指。”

  53 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
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窣为理窟。”〔一〕即用为太常博士。〔二〕宋明帝文章志曰: “凭字长宗,吴郡人。有意气,为乡闾所称。学尚所得,敏而有文。太守以才选举孝廉,试策高第。为惔所举,补太常博士。累迁吏部郎、御史中丞。”

【校文】

 “共笑之” 沈本无“共”字。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汉书司马相如传:‘媻姗勃窣。’师古曰:‘
谓行于丛薄之闲也。’文选子虚赋作‘□窣’。注引韦昭曰:‘媻姗□窣,匍匐上也。’ 史记索隐引作‘匍匐上下’。沈钦韩曰:‘楚词:●母勃屑而日侍。注:勃屑,犹媻姗,膝行貌。世说:张凭勃窣为理窟,则勃窣亦蹩躄之状也。’王先谦曰:‘勃、□同字。’”

〔二〕 嘉锡案:此出郭子,见御览二百二十九。

  54 汰法师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安法师传曰:“竺法汰者,体器弘简,道情冥到,法师友而善焉。”一说法汰即安公弟子也。〔一〕经云:“六通者,三乘之功德也。一曰天眼通,见远方之色;二曰天耳通,闻 障外之声;三曰身通,飞行隐显;四曰它心通,水镜万虑;五曰宿命通,神知已往;六曰漏尽通,慧解累世。三明者:解脱在心,朗照三世者也。”然则天眼、天耳、身通、它心、漏尽此五者,皆见在心之明也。宿命则过去心之明也。因天眼发未来之智,则未来心之明也。同归异名,义在斯矣。

【笺疏】

〔一〕 高僧传卷五云:“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过之。或有言曰‘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嘉锡案:道安本随师姓竺,后乃以释为氏。由是其弟子皆姓释。今法汰以竺为姓,知是同门,非弟子也。

  55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许询、谢安、王濛。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 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庄子曰:“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语曰:‘彼何为者也?’曰:‘ 孔氏。’曰:‘孔氏何治?’子贡曰:‘服忠信,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孔氏之所治也。’曰:‘有土之君欤?’曰:‘非也。’渔父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孔子闻而求问之,遂言八疵、四病,以诫孔子。”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文字志曰:“安神情秀悟,善谈玄速。”既自难干,加意气拟讬,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
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56 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其论略曰:“圣人知观器不足以达变,故表圆应于蓍龟。圆应不可为典要,故寄妙迹于六爻。六爻周流,唯化所适,故虽一画,而吉凶并彰,微一则失之矣。拟器讬象,而庆咎交着,系器则失之矣。故设八卦者,盖缘化之影迹也。天下者,寄见之一形也。圆影备未备之象,一形兼未形之形。故尽二仪之道,不与干、坤齐妙。风雨之变,不与巽、坎同体矣。”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 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既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一〕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此王、谢是王濛、谢尚,非逸少、安石也。知者以此称会稽,不称抚军与相王,知是成帝咸康六年事。当深源屏居墓所之时,濛、尚同为会稽谈客。安国虽历佐陶侃、庾翼,容亦奉使下都。若安石、逸少,永和中始会于都下,安国方从桓温征伐蜀、洛矣。注不斥言王、谢何人,殆阙疑之意。晋书惔传取此,并没王、谢不言。”

  57 僧意在瓦官寺中,未详僧意氏族所出。王苟子来,苟子,王脩小字。与共语,便使其唱理。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 ”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 “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诸本无僧意最后一句,意疑其阙,庆校众本皆然。〔一〕唯一书有之,故取以成其义。然王脩善言理,如此论,特不近人情,犹疑斯文为谬也。

【校文】

 注“王脩” 景宋本作“王循”。
 注“庆校众本” “庆”,景宋本作“广”。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庆校众本 ’,庆字当作峻。刘孝标本名峻,梁书、南史皆同。传写者因此书止题刘孝标注,不知其本名峻,遂妄改为庆。以为临川自注语耳。史言孝标以字行,据此,则其自称固仍本名也。各本皆误。” 嘉锡案:作“庆”固非,作“峻”亦未安。惟宋本作“广”,妙合语气。庆与广字形相近,因而致误耳。 又案:卷下贤媛篇注曰: “臣谓王广名士,岂以妻父为戏。”汰侈篇注曰:“臣按其相经”云云,然则孝标此注为奉敕而作,故自称臣。以此例之,则此条必不自名曰峻亦明矣。莼客先生未之思耳。 又案:惑溺篇注:“臣按傅畅所言,则郭氏贤明妇人也。” ◎◎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58 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入玄?”谢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庄子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駮,其言不中。谓卵有毛,鸡三足,马有卵,犬可为羊,火不热,目不见,龟长于蛇,丁子有尾,白狗黑,连环可解。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盖辩者之囿也。”

  59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事数:谓若五阴、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缘、五根、五九、七觉之声。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

【校文】

 注“五九七觉之声” “九”,景宋本作“力”。“声”,景宋本及沈本作“属”。

  60 殷仲堪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周祗隆安记曰:“仲堪好学而有理思也。”

  61 殷荆州曾问远公:张野远法师铭曰:“沙门释惠远,雁门楼烦人。本姓贾氏,世为冠族。年十二,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年二十一,欲南渡,就范宣子学,道阻不通,遇释道安以为师。抽簪落发,研求法藏。释昙翼每资以灯烛之费。诵鉴淹远,高悟冥赜。安常叹曰:‘道流东国,其在远乎?’襄阳既没,振锡南游,结宇灵岳。自年六十,不复出山。名被流沙,彼国僧众,皆称汉地有大乘沙门。每至然香礼拜,辄东向致敬。年八十三而终。”“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东方朔传曰:“ 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樊英别传曰:“汉顺帝时,殿下钟鸣,问英。对曰:‘蜀□山崩。山于铜为母,母崩子鸣,非圣朝灾。’后蜀果土山崩,日月相应。”二说微异,故并载之。远公笑而不答。〔一〕

【校文】

 注“诵鉴淹远” “诵”,景宋本及沈本作“识”。

【笺疏】

〔一〕 程炎震云:“高僧传六慧远传曰:‘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终,年八十三。’”

  62 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孚弟,辅也。羊氏谱曰:“辅字幼仁,泰山人。祖楷,尚书郎。父绥,中书郎。辅仕至卫军功曹。娶琅邪王讷之女,字僧首。”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时永言父东阳尚在,王氏谱曰:“讷之字永言,琅邪人。祖彪之,光禄大夫。父临之,东阳太守。讷之历尚书左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