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笺疏》作者:余嘉锡_第33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33/128页 下─页
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一〕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二〕续晋阳秋曰:“孙盛善理义。时中军将军殷浩擅名一时,能与剧谈相抗者,唯盛而已。”

【笺疏】

〔一〕 “我当穿卿鼻”,郭子作“ 我当并卿控”。

〔二〕 嘉锡案:牛鼻乃为人所穿,马不穿鼻也。然穿鼻者常决鼻逃去,穿颊则莫能遁矣。此出郭子,见御览三百八十。

  32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一〕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二〕将冯太常共语,冯氏谱曰:“ 冯怀字祖思,长乐人。历太常、护国将军。”〔三〕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四〕。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支氏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 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此向、郭之注所未尽。〔五〕

【校文】

 注“护国将军” “国”,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军”。
 注“尺鷃” 沈本作“斥鷃”。
 注“犹饥者” “饥”,景宋本作“饥”。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可字误,通行删节本作共。”

〔二〕 程炎震云:“据高僧传遁传叙次,则此白马寺在余杭。”

〔三〕 李慈铭云:“案护国当是护军,或是辅国。晋有护军将军、辅国将军,无护国将军也。”

〔四〕 李慈铭云:“案太平广记卷八十七引高僧传:‘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遁曰:“不然,夫桀、纣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为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 嘉锡案:此出慧皎高僧传四支遁传云: “遁常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云云。

〔五〕 嘉锡案:今郭象逍遥游注,惟无首二句,其余与此全同。但原系两段,分属篇题及 “彼且恶乎待哉”之下耳。四库提要一百四十六以为孝标所引,今本无之者,非也。 嘉锡又案:经典释文逍遥游篇音义引支遁凡五条:如坳堂,支遁云:“谓有坳垤形也。”抢,支遁云:“抢,突也。”“莽苍”,支遁云:“冢闲也。”朝菌,支遁云:“一名舜英,朝生 暮落。”敖者,支云:“伺彼怠敖,谓承夫闲殆也。”皆篇中之注,与高僧传退而注逍遥篇之说合。然则支并详释名物训诂,如注经之体。不独作论标新立异而已。或者此论即在注中,如上引逍遥义,亦正是向、郭之注耳。

  33 殷中军浩也。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一〕 ”刘惔,已见。

【校文】

 注“浩也” 沈本“浩”作大字,归正文,无“也”字。

【笺疏】

〔一〕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十曰: “俗语呼尔为你。按尔字本有你音。世说:‘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尔馨即宁馨,盖读尔为你,故与宁字双声通转。 ”

  34 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苦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神农书曰:“夫有石城七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自固也。”

【校文】

 “苦” 景宋本作“若”。

  35 支道林造即色论,〔一〕支道林集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论成,示王中郎。王坦之,已见。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论语曰:“默而识之,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维摩诘经曰:“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云:‘何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是真入不二法门也。’”

【校文】

 正文及注“默”字 景宋本俱作“ 嘿”。
 注“不二法门也” 景宋本于“ 也”上有“者”字。

【笺疏】

〔一〕 程炎震云:“高僧传四支遁传云:‘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

  36 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一〕支法师传曰: “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寻庄周,则辩圣人之逍遥。当时名胜,咸味其音旨。”道贤论以七沙门比竹林七贤。遁比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尚玄同也。

【校文】

 “卿欲见不” “欲”,景宋本及沈本俱作“欣”。
 “留连” 景宋本作“流连”。

【笺疏】

〔一〕 程炎震云:“高僧传云:‘ 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可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 遁乃作数千字,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

  37 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一〕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法华经曰:“三乘者:一曰声闻乘,二曰缘觉乘,三曰菩萨乘。声闻者,悟四谛而得道也。缘觉者,悟因缘而得道也。菩萨者,行六度而得道也。然则罗汉得道,全由佛教,故以声闻为名也。辟支佛得道,或闻因缘而解,或听环佩而得悟。神能独达,故以缘觉为名也。菩萨者,大道之人也。方便则止行六度,真教则通修万善,功不为己,志存广济,故以大道为名也。”

【校文】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注“志存广济” “志存”,景宋本作“悉皆”。

【笺疏】

〔一〕 嘉锡案: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十二,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法论目录及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三、释道世法苑珠林一百传记篇并有支道林辩三乘论。然则道林之分判三乘,不惟升座宣讲,且已撰述成书矣。

  38 许掾询也。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一〕苟子,王脩小字也。文字志曰:“脩字敬仁,太原晋阳人。父濛,司徒左长史。脩明秀有美称,善隶行书,号曰‘流奕清举 ’。起家着作佐郎,琅邪王文学,转中军司马,未拜而卒,时年二十四。昔王弼之没,与脩同年,故脩弟熙乃叹曰:‘无愧于古人,而年与之齐也。’”〔二〕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于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三〕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校文】

 注“询也” 景宋本及沈本“询” 字均大字居中,无“也”字。

 注“王脩” 景宋本俱作“王循” 。又“王脩小字也”,“小”字上景宋本及沈本俱有“ 之”字。

 注“脩弟熙乃叹曰” 景宋本及沈本俱无“乃”字。
 “及于法师” “于”,景宋本及沈本俱作“林”。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法书要录载张怀瓘书断云:‘王脩以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则生于咸和九年甲午,许询或年相若耶?王脩小字,诸书皆作苟。惟颜氏家训风操篇作狗,且以与长卿犬子并举。黄门博雅,必有所据,盖亦如张敬儿之比。后乃耻其鄙俚,文饰之耳。”

〔二〕 刘盼遂曰:“按本书雅量篇注引中兴书云:‘熙为脩弟蕴之子。’晋书外戚传亦言曰:‘濛有脩、蕴二子。’此注脩弟下显敓‘
子’字。” 嘉锡案:雅量篇注引中兴书,但云“熙、恭次弟,不云脩弟蕴之子”。盼遂殊误。然考德行篇注引隆安记曰:“恭祖父濛,父蕴。 ”晋书外戚传云:“蕴子华、次恭。”恭传亦云:“光禄大夫蕴子。”熙既为恭弟,则自是脩之弟子矣。此注之脱误,无可疑者。

    盼遂曰:“无愧古人二句,用曹子桓与吴质书中语。晋书作‘脩临终自叹’,较世说为胜。” 嘉锡案:曹与吴书曰:“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刘笺言较世说为胜,当作较文字志为胜。然吾谓从文字志作熙追赞之语自得,晋书不知所本,未见其所以胜也。

〔三〕 李慈铭云:“案今晋书王脩传云:‘年二十四,临终叹曰:“无愧古人,年与之齐矣。”’先既不载王弼之没与脩同年,则‘古人’二字无着,又以其弟语为脩语,皆非也。案‘于’当作‘林 ’,李本亦误。刘辰翁评本及坊闲所行王世贞 删节本皆作‘林’,不误。 又案:西寺即光相寺,在西郭西光坊下岸光相桥之北,去予家仅数十武。光相寺者,传是晋义熙中寺发瑞光,安帝因赐此额。西光坊本名西光相坊,其东曰东光相坊,坊与桥皆因寺得名者。”

  39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东阳,谢朗也,已见。中兴书曰:“朗博涉有逸才,善言玄理。”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