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作者:张洪涛_第3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3/155页 下─页
党中央党部大院的道路。
  一路上警车开道,众车相随,好不威风。沿途彩旗招展,人
  海如潮,南京市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少帅风采,这更令张学良陶
  醉,神往。当晚,蒋亲自主持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张学良自然再
  次成了中心人物。人人争相与他握手、碰杯,祝福、恭维,鲜花、
  美酒令他应接不暇,那一刻,他可真是春风得意,容光焕发。此
  外,会议期间,蒋介石主动与他换了帖子,义结金兰。而他的夫
  人于凤至不但成了宋美龄的母亲宋老太太的干女儿,也与宋美龄
  成了异姓姐妹。讲义气、重感情的张学良对这些自然不会无动于
  衷。
  第二天蒋介石亲率南京众大员陪同张学良拜谒中山陵。其间,
  蒋介石十分自然地把话拐到了两人的关系上。蒋十分动情地对张
  学良说:“咱们是兄弟,今后要患难与共,不分彼此。从今起我的
  卫队就是你的卫队。”这不但让众人对张学良更为刮目相看,也使为人仗义的张学良认识到:蒋公有恩就报,够义气,是个领袖人
  物。因而他对蒋介石的信赖感也更加重了几分,这种观点一直持
  续了5年。1933年他代蒋受过、通电下野,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
  于此。直至西安事变后他在软禁中静下心来反复思索,这才真正
  发现在蒋介石眼中只有永久的利益而根本就没有永久的朋友。蒋
  这几年真是实实在在地利用了他,使自己的军事、政治生涯达到
  顶峰。但那时的他对一切已无能为力了,只是在冤屈难平中感叹
  蒋政治手腕的高明。
  如果仅把张学良当初听命中央完全归结为从蒋介石手中获益
  甚丰及对蒋的信赖,似乎还缺少些什么。对坐镇六省二市,统兵
  数10万的实力人物张学良来说,他对他自己的故乡,也是自己实
  力范围的东北,不会没有自己的观点。当时的张学良认为:日本
  人图谋东北,由来已久,如要挑起争端,则可能导致大的战争。而
  日军虽然在东北兵力不多,但其国内兵力源源而至,则绝非东北
  一隅之力所能抵抗。当初改旗易帜,他也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如
  今东北既已听命于中央,则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问题,应
  有个整体考虑。而且日本人的不可一世、恃强骄横,更使怀有杀
  父之仇的张怒不可遏。他觉得,东北军如与中央和为一体,则更
  能增强力量与日本人抗衡,彻底打破日本人图谋东北的野心,所
  以遇事应听候中央指示。此外,当时的张学良对国联也抱有较大
  幻想,认为国联绝不会听任日本势力坐大,有碍机会均等的原则;
  如果国联放纵日本使东北问题无法解决,则世界各国会怎样对待
  国联盟约、凯洛格非战公约和华盛顿九国公约?因此,无论如何
  国联是不能坐视这则公约成为废纸的。这些,都使拥有重兵犹豫
  未定的张学良被捆住了手脚,造成了令他终身难以挽回的遗憾。
  对这些,王以哲当然无从知晓,他只觉得这种事靠外交解决
  简直是天方夜谭。何况他是一个军人、一个领兵打仗的将领,他
  所需要的,只是军队力量的强盛和命令的合理、可行。
  “印度的事业你知道吗?”望着沉默无言的王以哲,少帅言犹
  未尽地问道。
  “知道一点儿。”王以哲心中不免有些纳闷。
  “蒋要我多研究研究印度,效法圣雄甘地。对日本人就像甘地
  对英国人一样,采取不合作的办法。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
  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办法。争取公理,留待国联裁决。”
  张学良一时又有些神情黯然,“我原想回关外一趟,可有些事
  又使我未便成行。你还是快回奉天吧。遇事多和张辅帅、藏主席
  商量。”
  王以哲退出协和医院后,一阵失望、凄然之感涌上心头。东
  北军坐镇一方,几十年征战,上不怕天、下不怕地,今天却要外
  国人来保护。大帅要是地下有灵,能咽得下这口气吗?唉,让我
  回去怎么向弟兄们交待。
  果然,军官会上,王以哲话没说完众人就先炸了锅:“遭受日
  本人攻击,不抵抗怎么能成呢?这不让我们睁着眼等死吗?”
  “军人打仗就是要尽用手中武器。不还击,不抵抗,那还要我
  们干什么?”
  见众人群情激奋,王以哲站起来摆了摆手,重复道:“这是中
  央的命令,有什么法子?我们要绝对服从,不要再为难副司令



---------------
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4)
---------------


  了。”
  年轻气盛的旅部朱参谋站起来说道:“中央命令固然要服从,
  可也不能坐着等死啊!根据上峰的指示,敌军不来我们不能走,可
  敌人来了,我们还走得了吗?走不了只有起来应战,应战又哪有
  不抵抗之理呢?”
  ……
  王以哲认为众人说的有理,一时颇感为难。沉思良久,咬着
  牙说道:“不行的话,我们就来个见机行事。敌人来了我们就跑,
  实在不行也可以开枪迎击。但要保证衅不自我开,作有限度的退
  让。必要时全军退到东山咀子附近集结,候命行动。”
  众人一时相对无言,表情复杂。既然旅长已经担了责任,做
  了退让,还能再说些什么呢?命令总归是命令,军人对命令是没
  什么价钱可讲的。
  会就这样有些沉闷地散了。
  可赵镇藩却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眼下,奉天城的日本人不
  但急运军火,大搞演习,还给在乡军人及日侨发放武器,大事训
  练,颇有些蠢蠢欲动之势。而7旅却被这道命令捆得死死的,连
  个整体计划都搞不出来。战事在即,何谈动员战备、筹措物资,更
  别说进入戒备状态了。看着周围的日本人像憋足了劲轰然鸣叫的
  坦克,再看看7旅和东北军各部队太平无事的样子,看看奉天城
  一片祥和、毫无大战在即的气氛,赵镇藩心中是千般焦急,万缕
  悲哀。
  越想越烦,赵镇藩索性出了屋子,信步来到了大营院里。
  脚还没站稳,大营西南方“轰”的一声巨响使他一惊,一种
  不祥之兆涌上心头。
  听声音像是在铁路方向,怎么这么响?凭着他多年的战场经
  验,他立刻辨别出这不是炮声。旅长不在,今天可大意不得。
  自上次会议之后,赵镇藩时刻都有种惴惴不安之感,担心着
  哪一天一场横祸会突然降临到7旅头上。他心里非常清楚,一旦
  事情发生,7旅必然首当其冲。尤其是今晚,他的这种感觉更强烈
  了。现在关外兵力空虚,东北的军、政、财根基在奉天城,奉天
  城几十万东北父老和7旅上万将士的身家性命今天可都攒在我赵
  镇藩的手中,他感到了自己肩头的份量。想到这,他转身快步进
  了屋里,抓起了桌上的电话:“值星官,我是赵镇藩。派人出去查
  一下,外面的爆炸是怎么回事。”
  放下电话,赵镇藩轻轻吁了口气,暗自思忖道:想来日本人
  还不会这么快就动手吧。上午日军第2师团33联队长村田大佐
  来探访的事又浮现在眼前。
  村田与赵镇蕃已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听说村田的到来,赵
  镇藩止不住心里一阵嘀咕:“现在日军调动繁忙、演习频频,他此
  刻怎么会到大营来?”!!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客室里,村田屁股还没落座,就似有所指地问道:“赵参谋长
  近来很忙吧?”
  “哪里,还是老样子。近来贵军倒是活动频繁。不知队长今天
  忙中得闲,到此有何贵干?”赵镇藩心里明白,村田此刻是绝没有
  闲心出来访友叙旧的,所以也懒得跟他兜圈子。
  “啊,敝人有些事想跟王旅长商量商量,王旅长呢?”
  “噢,王旅长有些公事出去了,队长有什么事可否先跟我赵某
  说说?”赵镇藩点了村田的将,两道锐目直视对方。
  村田干笑了两声,给自己顺了个台阶,“那里,那里,赵参谋
  长见外了,是这么回事,这些天来咱们之间多事,容易产生误会,
  发生些不友好,不信任的问题。咱们历来相处得还是不错的嘛,所
  以一旦发生什么事故,我希望事态不要扩大。”村田莫测高深地盯
  着赵镇藩说道。
  ……
  想到此,赵镇藩心里又踏实了一些,与其说踏实,倒不如说
  是一种自我解脱,希望日本人行动不至于太快。
  突然,又是“轰、轰”两声把他从沉思中惊醒,望着窗外的
  火光和涌起的团团浓烟,赵镇藩的心忽悠一下沉了下去。不好,像
  是军士队营房被炮火击中了。他妈的这些小日本,真的欺负到老
  子头上了。
  这时,传令兵冲了进来:“参座,日本人炮击大营了,另得报,
  日本人越过铁路,向大营冲来。”
  赵镇藩一时急火攻心,不知所措。他想了想,认为还是先叫
  旅长速回大营再说。转身进屋,抓起了桌上的电话:“喂!要奉天
  三经路王旅长家。”
  “旅长吗?我是赵镇藩,日本人动手了,对!我刚得到消息,
  日本人炮击了大营,似又有步兵向这边冲来,你看怎么办?”
  “老弟,沉住气。你把队伍先集合起来,等我的话。在事情没
  弄清楚前,千万别随便开枪。我这就去找荣参谋长。”
  “那你什么时候回来?”



---------------
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5)
---------------


  “等我见了荣参谋长后再说。”说完扣上了电话。
  赵镇藩就觉得心底一股无名火在往上窜。沉住气,说得倒轻
  巧,现在火烧眉毛了,却连打与不打都定不下来,叫我怎么沉得
  住气。你旅长向全旅官兵规定过:非常时期,官兵一律不得在外
  宿夜,可你倒溜回家里。“不准开枪”,现在开枪开炮的不是我而
  是日本人。
  尽管委屈,但他知道现在抱怨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