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作者:张洪涛_第10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0/155页 下─页
要黑龙江可以,必须提他们
  的头来换。不要小看了中国人,中国人中只有个别败类,被金钱
  迷惑而丧失人格!”
  “在座诸公,谁敢再议投降,我处死他!”徐宝珍团长拔出手
  枪大声道。
  铁一般的决心和不可动摇的抗日意志终于压住黑省官员中的
  投降派。会上决定,动员全省的一切抗日力量,迎击胆敢来犯的
  日军。
  马占山铁一般的强硬姿态粉碎了日本人诱降的念头。所向披
  靡的关东军一直认为黑省中国军装备低劣,绝难抗衡,见马占山
  硬着脖梗就是不服,遂定下了武力解决黑省武装的决心。
  马占山既不买南京国民政府的账,更不买日本人的账。只要
  日本人有种来,他马占山就有种打。以他的话说:战是亡,不战
  也是亡,同样是亡还不如拼尽而亡。话说得虽粗,但不乏铮铮铁
  骨,一腔血性。
  马占山早已把自己看作哀兵,但哀兵更能创造奇迹。
  江桥,是洮昂铁路跨越嫩江的必经之道,南北交通要冲。日
  军要进犯黑龙江省省城,首先必须占领江桥阵地。11月4日,日
  军以飞机7架掩护,派出4000精兵,在4列铁甲车和数10门山
  炮配合下,向江桥、大兴车站发起猛烈攻击,企图一鼓荡平马占
  山黑省的军事抵抗。马占山见日军大举来犯,毫不退缩,命令守
  军奋起还击,声震中外的嫩江河畔的血战全面爆发。
  马占山的黑省军队论装备在东北军中自然不能与张学良布置



---------------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4)
---------------


  在辽宁各地的精锐军相比,但与其他军队相比,马占山的部队从
  上到下杀敌心切、士气极高,这大大弥补了部队装备的不足。担
  任江桥正面防御的是马占山最为得力的卫队团,仗打起来至死不
  退,顶住了日军的轮番攻击,并在岸边芦苇丛中巧设伏兵,痛歼
  强渡上岸之敌,稳定了全线防御。左翼骑兵连发挥得也极出色,在
  连长阵亡的情况下,连副自动担起指挥之责,杀敌数十。马占山
  亲赴前线,拍着连副的肩叫道:“好小子,有种。从今天起,骑兵
  连归你了。”
  5日,首战受挫的日军改变部署,驱使张海鹏的伪军为前队,
  日军在后督饬猛攻江桥。貌不出众的马占山虽没上过一天学堂,更
  没进过什么军事学堂,但战场的血与火铸成了他的指挥天才。在
  命吴松林旅和徐宝珍卫队团坚决扼守桥头和江岸阵地的同时,他
  密令张殿九的步兵第一旅由洮昂溪南下增援。正当战斗打得最激
  烈的时刻,第一旅前锋部队适时赶到,守军全体官兵顿时士气大
  振,两军前后夹击,越战越勇,日军全局陷入被动,终于在午后
  2时,全线溃败。
  仅11月5日这一天战斗,日军便拉回伤兵、死尸数十卡车,
  滨本联队付出了空前的伤亡代价,战后日方公布:此役日军战死
  167人,伤600多人;张海鹏伪军死伤700多人。
  5日的战况不仅震惊了关东军,也震惊了日本国内。日本广播
  风向急转,一天前还说黑省军事装备陈旧,不堪一击,可一天后,
  又诡称马占山拥有新式武器等等,关于马占山的报道也突然间骤
  增。
  日军前线指挥官恼怒异常,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也大为震惊。为
  压住马占山的咄咄势头,星夜从四洮路急调援军,准备更大规模
  的进攻。
  6日晨,当朝阳撕破东方灰色的云幕,随着8架日机的到来,
  硝烟尚未散尽的江桥阵地,重又被弹雨火海覆盖住。这一日投入
  攻击的日军,计有滨本步兵联队、高波骑兵联队近4000人,加上
  张海鹏的3000伪军,日方投入攻击的兵力达到7000余人。
  50多门重炮、野炮的狂轰滥炸,8架日机反反复复的俯冲攻
  击,使江桥阵地一片火海。卫队团在敌猛烈的火力突击和反复进
  攻面前,伤亡剧增。江桥主阵地形势危急。
  关键时刻,马占山亲临卫队团所处第一线,顶着硝烟泰然自
  若地指挥作战。激战至上午10时,他见敌我反复争夺,僵持不下,
  便心生一计,急令骑兵为先锋,迂回包围江桥南侧日军。
  快速的骑兵部队突然出现在敌侧后,迅猛地横冲直杀,一时
  令日军队形大乱。日军顶不住马占山的前后夹击,竟把长官抛在
  后面,各自溃散。骑兵纵马追杀逃敌,那个淋漓痛快。一颗颗人
  头滚落地上、一股股热血四处飞溅。马占山的这次固守反击,致
  日军滨本步兵联队几乎被全歼,高波骑兵联队亦伤亡殆尽。之后,
  马占山再接再励,赶赴江桥北部河套一带指挥,命张殿九旅增援
  守军实施反击,又将张伪军击溃。
  一天的血战,马占山指挥灵活,日伪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日
  军哀叹是自到东北以来空前损失的一次。
  江桥之后,马占山又在三间房阵地顽强苦战一周,打退了日
  军多门师团7个联队的无数次进攻,直到所部被打得不足2千
  人,方才退出江桥阵地,转进省城齐齐哈尔。
  马占山顶住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压力,苦战江桥,打
  响了正规军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这一枪之清脆响亮,回声之大,连
  马占山也大感意外,始料不及。
  自11月5日江桥一战成名,全国各地人民、各界人士、爱国
  学生寄发的电文和慰问信,尤如雪片飞来。各界慰问团携带各种
  慰劳品,甚至赶着猪、牵着羊或怀揣现洋,奔赴前线,慰问马部
  全体官兵。北乎抗日救国会专门发来电文说:“此次暴日侵我黑省,
  举国同愤,将军保土卫民,孤军血战,忠勇义烈,钦佩莫名,尚
  祈整饰军旅,继续奋斗,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上海《生活周刊》在发给马占山的专电中称:“奋勇抗战,义
  薄云霄,全国感泣,人心振奋。”当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陶
  行知写了一首《敬赠马占山主席》诗:
  “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
  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
  更令人称奇的是,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马占山抗日情形
  所感动,特制了“马占山”牌香烟,竟然一时畅销全国。老板当
  即派人向黑省运去几车烟,慰劳马占山的抗日勇士。
  世界各国的报刊舆论,对江桥抗战也大加评论。《京津泰晤士



---------------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5)
---------------


  报》社论中说:马占山是“在充满灾难的中国里,中国高级官吏
  堪称道仅有的一人……”来自四面八方的慰问电和声援信,把马
  占山誉为“抗日英雄”。
  马占山身为旧军人,不缺钱也不缺势,但他在以往的内战场
  上,唯独得不到国人的赞誉和支持。今日江桥一战,却令他声名
  远播国内外,这是他作梦也难以想到的。但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江^o^本^o^作^o^品^o^由^o^^o^網^o^友^o^整^o^理^o^上^o^傳^o^
  桥一战,使其一生都罩上了抗战英雄的光环。1938年8、9月间,
  当他借道陕北前往重庆时,在陕北受到了毛泽东及陕甘宁边区政
  府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毛泽东高度赞扬马占山积极抗日外,尤
  其对其江桥抗战赞不绝口。
  江桥,是马占山的成名之地。江桥,也是中国军队回击日军
  大规模进攻的第一块阵地。蒋介石想不到、亿万国人想不通,中
  国军队的正式抵抗始于远离内陆的黑省边陲,而第一个打响抗日
  枪声的竟是貌不惊人、“胡子”出身的地方将领马占山。
  马占山敢为别人而不敢为,名垂抗战青史!



---------------
黄浦江,中国军人请你作证(1)
---------------


  1932年年初,漫天飞雪弥漫了整个东北大平原。寒风呜咽,人
  语声悲,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迎来了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天冷,人
  心更冷。
  “九·一八”事变3个多月过去了,在国联软弱无力的调解声
  中,中国东北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泥沼中挣扎,越陷越深。不出百
  日,白山黑水丰硕的土地二块块落入日寇的铁蹄之下。东三省沦
  陷,致使中国山河变色,日月无光,整个中国人都感到陷入了漫
  长而痛苦的黑夜中。
  1931年11月末,蒋介石在国内、党内汹涌而来的内外压力
  下,通电下野。他的下野,应该说与东北中国军不抵抗而导致沦
  亡不无关系。但蒋介石在中国政坛上呼风唤雨这么多年,国民政
  府上上下下几乎都留下了他的痕迹,蒋介石下台后,中国仍在旧
  日的政治航道上徘徊,往来奉化溪口的电文仍标示着蒋介石至高
  无上的地位。
  仅仅1月,孙科发自南京的邀请电便结束了蒋介石闲居故里
  的生活。而导致国民政府出尔反尔的原因又是因为日本人。
  日本人得寸进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的不抵
  抗政策显然助长了日本人扩张中国的气焰和野心。身在中国的日
  军自不必说,就是日本国内的军人和右翼势力也借机排挤、攻击
  那些反对战争的内阁要员、军中“稳健派”将领,使加速扩张的
  声势越来越大。日本内阁定下的“不扩大”方针早已形同虚设。
  良1931年下半年,日军在继续征服东北的同时,又先后在天
  津、青岛、汉口、福州、重庆、上海等地寻衅滋事,其中在上海
  的活动大有不压服中国人不罢休的势头。
  1932年1月中旬,潜入上海的日间谍川岛芳子伙同日军特务
  机关的田中隆吉少佐,打砸焚毁中国商店,并杀死杀伤3名中国
  警员。与此同时,日本海军战舰30余艘驰入黄浦江,数千名陆战
  队员在上海登陆。而日本驻上海的最高代表村井领事却反诬一口,
  并无理要求上
上─页 下─页